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曹操劉備,那些美人是我的 > 第465章 勢在必得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曹操劉備,那些美人是我的 第465章 勢在必得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佈局了青、司兩州後,趙劍看著眾人,說道:“此番各州調整佈局,是納公與與元浩先生之謀略而定,旨在權衡利弊,避實擊虛,儘我軍最大之力,護佑一方平安。

諸位若有異議,或困惑之地,儘管直言不諱,天下之事需百家爭鳴,方可選準方向,降低決策失誤風險,更有利於為民造福。”

劉虞緩緩開口:“將軍,李郭二賊素來豺狼心性,若二賊裹挾天子西逃或東竄,雁門軍攔截救下聖駕之後……

不知將軍以為,這大漢宗廟,還有光複之望否?”

他刻意避開“輔佐”二字,隻將話頭引向“光複之望”,暗藏試探。

畢竟,他雖心念獻帝,但已答應趙劍出仕管理雲州政務,不便明說。

趙劍聞言抬頭,眸中閃過一絲銳光,卻未直接應答,隻是沉聲道:“大人可知,天下雖亂,人心未死。

天子乃九鼎之尊,縱遭奸佞挾持,亦如暗夜星火,自有忠義之士拱衛。

至於光複之事,天道昭昭,隻要天子無恙,自有龍潛之地,待時而動,何愁社稷不興?”

他話中隻字未提“護佑朝廷”,卻以“龍潛之地”暗指天子必然會另有安身之所,且未來可期。

接著,他目光坦蕩如砥,聲如洪鐘震徹堂宇:“我雁門軍持刀跨馬,非為逞匹夫之勇,更非為謀一己之功!

當今天子蒙塵,奸佞當道,天下大亂的根源在亂臣賊子,而非九五之尊。

若貿然擒王,一則落人口實,謂我等‘以下犯上’,與李郭之流何異?

二則徒增天子危難,寒了天下忠義之心;

三則正中奸佞下懷,令其借‘天子受辱’之名煽動四方,致局勢更難收拾。

我之所為,乃存大仁:護天子安危為仁,安天下民心為義。

行光明正大之舉:隻誅奸佞,不擾聖駕,隻討逆賊,不犯王畿。

如此,方能以順討逆,以義製暴,讓天下人知我雁門軍心向漢室,誌在匡扶,而非覬覦權柄。

此心此誌,可昭日月!”

劉虞聽後微微點點頭,心中暗問:趙劍果有忠君之心?自己答應出仕,是不是錯了?

不過,趙劍言談中那份護佑百姓的慷慨淋漓,那種為民廝殺的大義,也多少觸動了他。

趙劍知道劉虞的忠君之心,歎息一聲:“我趙劍從武之時,就發誓解救百姓於水火之中。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孟子雲: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若再不顧百姓死活,國將不國!”

趙劍此言一出,劉虞心裡舒坦了許多,他乃熟讀聖賢之人,《荀子·大略》中言:“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

沒有民,何來君?

趙劍之為,還是心係大漢的!

見其他人沒有開口,趙劍繼續說出他的部署:“我軍雖占據雲、涼、青三州之地,然涼州多戈壁、荒漠,耕種麵積狹小且土壤貧瘠,灌溉條件差,糧產極低,無法長期供應大規模軍隊糧食需求。

畜牧業雖為支柱,但受氣候波動影響大,且產出多為戰馬、皮毛,難以直接轉化為軍糧。

雲州四地,雁門地處北疆,氣候寒冷,耕地多為山地、坡地,糧產低。

常山、中山、钜鹿雖有一定耕地,但也無法長期支撐軍隊糧草需求。

青州雖為北方少數具備長期供養軍隊的潛力區域,但隔冀州,難以大範圍排程。

故,占據關中纔是最佳之選!

為保關中穩定,調黃忠軍團、徐晃軍團進駐關中,拱衛大漢百年帝都!”

趙劍宣佈後,又與眾人細討了一番各地情況。之後,散會。

會後,趙劍留下沮授、郭縕、黃忠和徐晃,在征北將軍府書房,商討秘事。

趙劍展開上庸地圖,說道:“上庸北接秦嶺子午道、儻駱道,可直達關中;西連米倉道,貫通漢中;南經漢水支流,銜接荊州房陵、襄陽,是關中、漢中、荊州的陸路捷徑。

水路上扼守漢水上遊,順流可直下江漢平原,逆流能抵漢中,是南北水路運輸與軍事投送的重要節點。

防禦上,因其地處秦嶺、大巴山交彙處,山地險峻,易守難攻,乃關中屏障,可抵禦荊州,防禦漢中。

進攻上,可作為突襲跳板,從這裡出兵可快速威懾周邊,西取漢中、東擊襄陽、南擾江漢,又可牽製南陽防線。

上庸作為關中、漢中、荊州交界地帶,其歸屬直接影響三地勢力。

誰掌控上庸,誰就獲得戰略主動權,可避免自身核心區域直接暴露於敵。

故,我對上庸勢在必得!”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