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劉備,那些美人是我的 第501章 陳珪認主
趙劍看著陳珪一笑:“陳公此言問得切要,卻不知三皇五帝定天下,憑的是撫民之心。
夏商周承繼基業,靠的是合時之勢;大漢綿延至今,守的是順天應人之道。
陶恭祖鎮守徐州,雖有仁心卻難擋亂世兵戈,如今他年事已高,二子又無擔綱之才,這徐州本就不是一家一姓之私產。
昔日堯禪舜、舜傳禹,非為私相授受,而是為護一方生民。
夏亡商興、商滅周起,皆因有道者興、無道者亡。
如今徐州遭曹操兵鋒所迫,百姓盼的是能安境保民之人。
我若留駐,不為奪城為守土;我若離去,也必有應命之人前來執掌。
這天下州郡,從來不是某人死後私傳之物,而是歸屬於能順天意、合民心者。
陶公之後,徐州歸屬早由時勢、民心定了,何須我刻意謀劃?”
趙劍話音剛落,陳珪隻覺胸中氣血翻湧,先前對徐州前途的疑慮儘數消散。
他望著眼前青年,目光從最初的審視轉為極致的敬服,當即撩起袍服下擺,雙膝重重砸在青石之上,高聲道:“老朽活了半百,見慣亂世諸侯,非貪暴即短視,從未見如將軍這般識大勢、明民心之人!”
他叩首在地,額角撞得石板輕響:“陳氏一族在徐州立足三世,門生故吏遍佈下邳,佃戶部曲逾千。
今陶公年事已高,曹操、袁術虎視眈眈,百姓惶惶不安。
老朽願率全族上下,拜將軍為主!
此後陳氏私兵聽將軍調遣,糧秣府庫任將軍支取,犬子陳登、陳應皆聽將軍驅策。
若有二心,陳氏斷子絕孫,不得善終!”
說罷便要再叩,趙劍連忙上前扶住他。
陳珪抬眼時,鬢邊白發已沾了些許塵土,眼中卻燃著亮火。
他轉頭衝堂外高聲喚道:“來人!傳我命令,召族中各房長老、子侄速來議事,就說陳氏尋得明主,即日起,唯趙將軍馬首是瞻!”
堂外仆從聞聲大驚,卻見陳珪神色決絕,不敢怠慢,飛步而去。
片刻後,庭院中便響起急促的腳步聲,陳氏族人陸續趕來,得知家主之意雖有詫異,卻見陳珪立在趙劍身側,麵色肅然,終究無人敢有異議,紛紛隨陳珪一同躬身行禮,齊聲附議認主。
徐州陳氏這股足以撼動州郡的勢力,就此歸到趙劍麾下。
陳珪既已率族認趙劍為主,他要光明正大宣告此事,更不會欺瞞陶謙。
他立馬以“家族有急、共商徐州大計”為由,給兒子陳登修書一封差心腹快馬送往郯縣。
“元龍吾兒:
今陶公年高體衰,徐州危在旦夕,曹操、袁術虎視眈眈,陳氏一族世代居徐,豈能坐視生靈塗炭?
為父遍觀天下,唯主公征北將軍識大勢、順民心,能安境保民。
為父已率陳氏全族拜將軍為主,願以全族之力輔佐將軍守徐州、護百姓。
汝在陶公麾下,儘忠職守,為父深知。
但如今徐州大局已定,非一人一姓之私,乃萬民之寄。
我兒見信速辭陶公,星夜趕回下邳,共輔將軍謀劃州事,以安徐州諸事。
此行光明正大,無需隱晦,可當麵稟明陶公:陳氏認主,非為私計,實為徐州百萬生民也。陶公仁厚,必能體諒。
父
珪
親筆”
同時命人前往徐州各城張貼告示,對外宣告心意。
“告示徐州官民:
陳氏一族居徐三世,受土恩深,夙夜以護境安民為念。今恭祖公年事已高,難支亂世之局,徐州歸屬,當順天意、合民心。
征北將軍趙劍明達時勢,仁勇兼具,能解徐州黎民倒懸之危。陳某已率全族拜將軍為主,願傾儘私兵、糧秣,輔佐將軍鎮守徐州,抵禦外侮,安撫百姓。
犬子陳登,現效力陶公麾下,今已遣人召其歸邳,共商保境之策。此舉光明磊落,無半分隱瞞,上可對陶公,下可對萬民。
自今日起,陳氏一族唯我主馬首是瞻,為徐州安寧,陳某願效死力;凡禍亂徐州者,陳氏必共擊之!
下邳陳氏
陳珪
謹告”
信與告示並行,既讓陳登有辭彆的正當理由,又向全徐州宣告立場。
既不欺瞞陶謙,也不遮掩認主之事,以“為徐州計”立住大義,讓陶謙、讓天下無從苛責,也讓徐州官民看清局勢。
陳登接信後,便束裝往州牧府求見陶謙。
禮畢,他言明家族認主之事,俯身再拜:“趙將軍能於亂局中見清明,明公若能順勢而為,上下同心,非但彭城可複,徐州亦能根基永固。
登雖離去,不會望公平素教誨,定不教百姓再遭兵戈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