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劉備,那些美人是我的 第502章 六地同慶
下邳陳氏認主雁門軍的訊息,如驚雷般在徐州境內炸開。
陳氏乃下邳望族,累世為官、田產遍佈淮泗,族中子弟執掌下邳半數鄉政與商路,連陶謙都要讓其三分。
如今陳珪親率族人歸附趙劍,奉上宗族圖譜立誓效忠,更捐糧萬石、甲冑千副資助雁門軍,訊息一出,整個徐州士族圈都動了。
下邳諸姓最先響應:周氏、吳氏等大族接踵而至,或獻錢糧,或遣族中子弟投軍,皆言願“附雁門軍、共守徐州”。
琅琊郡也是風聲鶴唳,李氏、王氏等依附臧霸的家族,一麵遣人向臧霸進言“順勢而為”,一麵暗中致信趙劍,願開通琅琊與淮泗的糧道互濟。
下邳、琅琊的鄉紳大族,幾乎都向雁門軍遞了“示好帖”,昔日陶謙主導的州府格局,悄然傾斜。
郯縣州牧府內,陶謙枯坐案前,手中玉笏被捏得泛白。
他望著堂外飄落的枯葉,長歎一聲:“陳氏一倒,人心儘散啊……”
身旁幕僚欲言又止,終究隻是勸慰:“雁門軍能戰,陳氏能安鄉野,百姓歸心、士族附勢,此乃時勢,大人無需傷感。”
陶謙閉眸搖頭,滿心無奈!
他本想倚重陳氏穩固州府權威,如今反倒成了推波助瀾之人,徐州牧的名頭,竟漸漸成了空殼。
他更擔心劉備將來能如何接管徐州?
而彭城城內,劉備得知訊息時,正帶人巡視修繕中的城郭。
他握著鐵鍬的手猛地收緊,指節泛白,眼底怒火幾乎要噴薄而出,卻硬生生壓了下去。
轉身時,他已換上一副溫和麵容,對身旁的張飛朗聲道:“陳氏擇主,乃其自由。但彭城是徐州腹心,我等唯有把這裡治理得更好,方能讓百姓信服、士族側目!”
次日起,劉備愈發勤勉:親自到大街小巷檢視,與流民同食同住,安排民間過年事宜;並下令減免彭城商戶賦稅,補貼漕運商販。
又請簡雍主持學館,廣招流民子弟入學,凡入學之家皆免徭役半年。
他事事親力親為,眉宇間不見半分怨懟,隻透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
表麵上是加緊複蘇彭城,暗地裡,卻是要與雁門軍、與陳氏爭一日之短長,誓要在徐州站穩腳跟。
街頭巷尾,百姓皆言“劉使君勤勉”,但知情者都看得出,那勤勉背後,藏著劉備不甘人後的熊熊心火。
194年的春節,歲暮天寒,趙劍治下六地卻暖意蒸騰,一派紅火喧闐。
此番六地同慶、萬民歡騰,毋極甄家感念趙劍治下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慨然捐出數十億錢財,為雲州、涼州、青州、關中、琅琊、下邳各地百姓儘數置辦年貨。
米麵油鹽、魚肉禽蛋、布匹棉絮、春聯爆竹乃至孩童玩物,無一不缺。
雲州城郭連綿,簷角高掛的紅燈籠映紅了街巷,往來行人衣著簇新,臉上堆著笑意,孩童提著虎頭燈追逐嬉鬨,叫賣糖瓜、春聯的吆喝聲此起彼伏,混著家家戶戶飄出的肉香、酒香,織就成最鮮活的年景。
涼州素來多風沙,此刻卻被年味洗去了凜冽,牧人們趕著牛羊歸來,市集上氈帳連綴,紅燈與皮毛、藥材相映,西域商隊帶來的奇珍與本地的年貨雜陳,處處是討價還價的熱絡,連寒風都似帶著暖意。
青州海岸潮聲陣陣,漁舟歸港,碼頭邊紅燈高懸,漁民們將最新鮮的海產收拾妥當,與官府分發的米麵、布匹一同抬回家中,街巷裡孩童燃放的爆竹聲與海浪聲相和,家家戶戶門楣上新貼的福字,在海風裡微微晃動,滿是團圓的期許。
關中平原沃野千裡,雁門軍治下的各縣,街道兩側燈籠如晝,商戶們敞開鋪麵,琳琅滿目的年貨引得人潮湧動,農夫們牽著騾馬,馱著官府派發的年貨歸家,田埂上偶有零星的燈籠晃動,是趕路人歸心似箭的身影。
徐州琅琊文風鼎盛,紅燈籠下,文人雅士結伴而行,談笑間吟詩作對,街巷裡書鋪、紙坊生意興旺,孩童們捧著新得的筆墨紙硯,蹦跳著穿梭於掛著春聯的門庭之間。
下邳城河湖環繞,紅燈映水,畫舫淩波,漁民們在船頭掛起燈籠,與岸邊的燈火交相輝映,市集上臘肉、年糕、鮮果堆積如山,百姓們提著沉甸甸的年貨袋,臉上的笑意比燈籠還要熾熱。
雁門軍差役日夜奔波,將這份厚贈挨家挨戶送到百姓手中,寒冬日裡,這份沉甸甸的暖意讓六地百姓心頭滾燙,街頭巷尾皆是歡聲笑語,人人稱頌趙劍賢明、甄家仁厚,年味在這份普惠的嘉禮中愈發醇厚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