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落無聲 第209章 深夜書房的“書稿框架”
深圳的夏夜總帶著揮之不去的潮熱,即使開了風扇,書房裡的空氣還是黏糊糊的。李建軍坐在書桌前,後背的襯衫已經被汗浸濕了一片,他卻沒心思顧——舊膝上型電腦的螢幕亮著,文件裡“高並發危機”章節的字數正一點點增加,遊標跳動的節奏,像極了當年伺服器後台的資料流。
每天晚上,等李夢洗漱完睡熟,秀蘭收拾好廚房,建軍就會鑽進這個不足五平米的小書房。書桌是當年租房子時買的二手貨,桌麵邊緣已經掉漆,右上角還留著李夢小時候畫的塗鴉;台燈是秀蘭去年給他買的護眼款,暖黃色的光剛好籠罩住鍵盤和螢幕,不會刺到眼睛。他把白天整理好的技術文件攤在桌角,一邊回憶,一邊敲鍵盤,有時候想起某個關鍵細節,還會翻出舊的測試報告確認——比如2007年那次高並發危機,伺服器第三次崩潰時的監控資料,他記得峰值請求量是1200qps,但不確定具體數值,特意找出壓在抽屜最下麵的紙質報告,確認後纔敢寫進文件。
“當時我們的伺服器是雙核2g記憶體,根本扛不住600家商戶同時線上的請求。”建軍對著螢幕,手指在鍵盤上快速敲擊,“第一次崩潰後,我讓小吳臨時擴容頻寬,結果沒用,請求量還在漲;第二次崩潰時,我突然想到‘雙伺服器分流’——把社羣商戶和商圈商戶的資料分開儲存,社羣商戶走1號伺服器,商圈商戶走2號伺服器,再用nginx做負載均衡,按商戶id的奇偶分配請求……”
他還特意在文件裡插入了一張手繪的伺服器架構圖——用滑鼠畫的簡單線條,標注了“分流規則”“資料同步頻率”,甚至連當時用的nginx版本號都寫了進去。“得寫詳細點,不然年輕人看了也不知道怎麼操作。”他小聲嘀咕,想起白天小王問他“什麼是負載均衡”時的迷茫眼神,更覺得這些實操細節不能少。
不知不覺,窗外的路燈已經熄滅了大半,牆上的掛鐘指向淩晨一點。建軍揉了揉發酸的眼睛,剛想站起來活動活動,書房門被輕輕推開,秀蘭端著一杯熱牛奶走進來,腳步放得很輕,怕吵到他。
“怎麼還沒睡?”她把牛奶放在桌角,順手把落在他額前的頭發撥到旁邊,指尖觸到他的額頭,“怎麼這麼燙?是不是中暑了?”
“沒事,可能是風扇吹多了。”建軍笑了笑,拿起牛奶喝了一口,溫熱的液體滑過喉嚨,緩解了熬夜的乾澀,“馬上就寫完這節,再檢查一遍就睡。”
秀蘭沒多說什麼,隻是走到台燈旁,輕輕轉動燈杆,把燈光調亮了些——之前她發現,建軍總因為燈光太暗,不自覺地湊近螢幕,怕他傷眼睛。她又拿起桌角的扇子,站在他身後,輕輕扇著風,沒說話,隻是偶爾幫他把滑下來的文件推回去。
建軍盯著螢幕,心裡卻暖暖的。他想起以前在南方電子做北鬥晶片時,經常加班到深夜,秀蘭也是這樣,不管多晚,都會留一盞燈,等他回家;後來到了樂居,做物聯網專案時,她還幫他整理過商戶反饋的手寫記錄,說“你寫的字太潦草,我幫你抄一遍,省得你以後看不懂”。這麼多年,不管他順境還是逆境,秀蘭從來沒抱怨過,隻是默默陪著他。
“彆扇了,你也早點睡。”建軍轉過身,握住她的手,“我這就儲存文件,明天再寫。”
“不急,你慢慢來。”秀蘭抽回手,幫他把牛奶杯收起來,“我在客廳看電視,等你寫完。”
接下來的一週,建軍每天都這樣熬夜寫作,書稿的框架慢慢清晰起來。他把全書分成8章,每章都有明確的主題和實操重點:
第1章:硬體選型的“12維法則”——不僅有12個品牌晶片的對比表(包含價格、功耗、定位精度、抗乾擾能力),還寫了“如何根據場景選晶片”,比如“城中村選抗乾擾強的,商圈選定位精度高的”,甚至附了當時跟供應商談判的技巧,比如“用競品報價壓價時,要帶具體測試資料,彆光說‘彆人更便宜’”。
第2章:高並發危機的“硬體冗餘解法”——詳細記錄2007年的應急案例,附監控資料截圖、伺服器配置引數、nginx分流程式碼片段,還加了“避坑指南”,比如“擴容前要先測瓶頸,彆盲目加頻寬”。
第3章:低功耗優化的“供電邏輯重構”——畫了供電線路的前後對比圖,標注了“加電容儲電”“睡眠模式喚醒機製”的具體實現,甚至寫了“如何用萬用表測功耗”,連工具型號都沒漏。
第4章:資料加密的“三層防護網”——結合上週的加密bug案例,寫了“許可權校驗、資料脫敏、傳輸加密”的具體步驟,附了修複bug時的程式碼片段,還提醒“每次更新軟體前,一定要查加密模組的完整性”。
第5章:商戶落地的“需求翻譯術”——記錄了他跟幾十家商戶溝通的經驗,比如“商戶說‘耗電快’,其實是怕換電池麻煩,要推薦‘續航久
換電池方便’的方案”“商戶說‘不好用’,要追問‘具體哪步不好用’,彆光聽表麵需求”,還附了“溝通記錄表”的模板。
第6章:常見bug的“排查流程圖”——把終端執行中遇到的20個常見bug,做成了分步排查圖,比如“定位不準→先查訊號強度→再查晶片引數→最後查安裝位置”,每個步驟都寫了“用什麼工具測”“參考值是多少”。
第7章:網際網路介麵的“相容技巧”——寫了終端與後台對接時的介麵設計,比如“如何處理網路波動導致的資料丟失”“如何相容不同商戶的收銀係統”,附了介麵文件的模板。
第8章:物聯網的“未來趨勢預判”——結合自己的觀察,寫了“硬體輕量化、資料智慧化、場景細分化”,還提了“中小商戶的需求會更具體,彆做‘大而全’的產品”。
每章後麵,他還加了“實戰問答”,把小王、小陳以前問過的問題,還有商戶反饋的疑問,都整理進去,比如“晶片壞了怎麼快速更換”“資料同步延遲怎麼排查”,答案都寫得具體可操作,不繞理論。
週末的時候,建軍特意約了周老在茶館見麵。周老是他在南方電子的老同事,退休後做技術顧問,對硬體和網際網路都很懂,他想讓周老幫忙看看框架,提提意見。
“老周,這是我寫的書稿框架,你幫我看看,有沒有哪裡不實用的。”建軍把列印好的框架遞過去,有點緊張——這是他第一次寫東西,怕自己寫的內容太“老套”,沒人看。
周老戴著老花鏡,一頁頁仔細看,偶爾停下來,在紙上畫圈。過了半個多小時,他抬起頭,眼裡滿是驚喜:“建軍,你這書太實用了!現在市麵上的物聯網書,要麼光講理論,要麼隻說軟體,像你這樣把硬體選型、bug排查、商戶溝通都寫透的,我還是第一次見。”
他指著“硬體選型”那章:“你這對比表太詳細了,我上次幫一家小公司選晶片,還查了半天資料,要是早有你這表,能省不少事。還有這個談判技巧,太實在了,年輕人跟供應商打交道,最缺的就是這個。”
“真的有用嗎?”建軍心裡的石頭落了地,“我還怕寫得太細,沒人願意看。”
“怎麼會!”周老拍了拍他的手,“現在做物聯網的年輕人,很多都是軟體出身,不懂硬體,你這書剛好補了這個缺口。我認識電子工業出版社的編輯,回頭我幫你推薦推薦,肯定能出版!”
離開茶館時,陽光正好。建軍拿著修改後的框架,走在街邊,心裡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期待。他想起職場上的邊緣化,想起張昊和陳總的冷漠,突然覺得那些都不重要了——就算在公司裡沒人認可他的價值,他還能通過這本書,幫到更多像他一樣的技術人,幫到更多需要的商戶。
回到家,他把周老的評價告訴秀蘭和李夢,李夢立刻說:“爸,那以後我的資訊科技作業,是不是可以抄你的書了?”
秀蘭笑著拍了她一下:“彆瞎說,你爸的書是給彆人參考的,不是讓你抄作業的。”
建軍看著母女倆的笑容,走進書房,開啟電腦,在書稿的扉頁上,又加了一行字:“感謝秀蘭的陪伴,感謝夢夢的畫,感謝所有支援我的人。”
窗外的陽光透過窗戶,落在螢幕上,遊標跳動著,像一顆正在生長的種子——他知道,這本書不僅是他技術經驗的總結,更是他自我救贖的開始。就算職場的路再難走,他還有這些珍貴的東西,還有愛他的家人,還有屬於自己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