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落無聲 第208章 技術文件裡的“救贖微光”
樂居生活的研發部辦公室裡,空氣安靜得能聽見舊電腦的風扇聲。創新業務部在隔壁樓層,隱約傳來歡呼聲——大概是直播功能的測試資料達標了,而建軍的工位前,隻有實習生小王偶爾抬頭問一句“李總,這個終端的曆史資料要存多久”,剩下的時間,隻有鍵盤偶爾敲擊的輕響。
自從上週修複完資料加密bug,物聯網團隊又回到了“無事可做”的狀態。陳總沒再安排新任務,商戶那邊也沒提新需求,建軍每天坐在工位上,看著借的舊電腦螢幕,要麼發呆,要麼反複檢查終端的後台資料,像個找不到方向的航船。
“不能再這麼耗著。”週三早上,建軍開啟抽屜,翻出了三年來積攢的技術文件——有列印出來的終端硬體設計圖,邊緣已經泛黃;有手寫的測試筆記,上麵還留著咖啡漬;還有商戶反饋的手寫記錄,有的商戶甚至用紅筆標注“這個功能太好用了”。他把這些文件分門彆類,裝進三個藍色的資料夾,放在桌上,像三座小小的“技術紀念碑”。
第一個資料夾是“硬體選型與優化”。他翻開第一頁,是2007年剛啟動物聯網專案時的晶片對比表——表格裡列了12個品牌的晶片,從“功耗”“定位精度”“價格”到“抗乾擾能力”,每一項都用紅筆標注了優缺點。他手指拂過表格裡的“深圳華星晶片”,想起當時為了選這款晶片,他和供應商談了5次:第一次供應商報180元\\/片,他帶著測試資料上門,說“你們的晶片在高樓區定位誤差超過8米,比競品差2米,得降價”;第三次他拿著競品的報價單,說“隔壁廠商報140元,你們要是能到150,我訂1000片”;直到第五次,供應商終於鬆口,握著他的手說“李工,你是我見過最較真的技術”。
“李總,您這表格比我們教材還詳細。”小王湊過來,看著表格裡的測試資料,眼裡滿是佩服,“我上週幫商戶修終端,拆開機子看了,就是用的這款晶片,定位真的準,在城中村那種高樓密集的地方,誤差都不到5米。”
建軍笑了笑,翻到下一頁——是低功耗優化的“晶片供電邏輯圖”,上麵用不同顏色的筆畫了供電線路,還標注了“睡眠模式下功耗降至5ma”的優化點。“當時商戶反饋終端耗電太快,換電池太頻繁,我們熬了三個晚上,才把供電邏輯改好。”他指著圖裡的紅色線路,“這裡加了個電容,能儲存微量電流,睡眠時不用喚醒主晶片,省電又穩定。”
小王點點頭,小聲說:“要是創新業務部也能這麼注重細節就好了,他們上週做的直播界麵,連字型大小都沒統一,使用者投訴說看不清楚。”
建軍沒接話,隻是把邏輯圖撫平——他知道,現在說這些沒用,創新業務部有陳總和張昊撐腰,沒人會在意“細節”。他繼續整理第二個資料夾“軟體與資料方案”,裡麵最厚的一份是“高並發危機解決方案”,記錄了2008年終端使用者突增時的應對過程:當時600家商戶同時線上,後台伺服器崩了三次,他帶著團隊在公司熬了兩天,最終用“雙伺服器分流”——把社羣商戶和商圈商戶的資料分開儲存,再用負載均衡分配請求,才解決了問題。文件最後,還貼著當時團隊的合影,小吳和小陳笑得一臉疲憊,卻眼裡有光。
整理到傍晚,三個資料夾終於裝滿了。建軍把它們摞在桌角,看著這堆承載了三年心血的文件,心裡突然湧起一股複雜的情緒——有成就感,也有失落。這些技術方案,曾經幫商戶解決了多少問題,可現在,卻隻能躺在資料夾裡,無人問津。
晚上回家,建軍把文件攤在客廳的茶幾上,想再梳理一遍。秀蘭端著剛燉好的排骨湯走過來,看見滿桌的圖紙和筆記,笑著問:“今天怎麼把工作帶回家了?不是說最近不忙嗎?”
“沒事做,整理整理以前的文件,怕時間長了忘了。”建軍拿起一碗湯,喝了一口,暖意順著喉嚨滑下去。
秀蘭坐在他旁邊,拿起一份“商戶反饋記錄”,上麵有個餐飲商戶寫著“自從裝了終端,顧客多了三成,每月多賺5000塊”。“這些都是你做的好事啊。”她指著記錄,“要是能讓更多人知道這些方法,幫更多商戶解決問題,多好。”
建軍心裡一動,開啟電腦,在搜尋框裡輸入“物聯網終端
硬體
網際網路
書籍”。頁麵跳出來,大多是講純硬體設計的《物聯網終端硬體開發指南》,或者講純軟體的《網際網路介麵設計實戰》,沒有一本把“硬體選型、資料分流、高並發應對、商戶落地案例”結合起來的書——要麼太理論,要麼太片麵,根本沒有實操價值。
“市麵上居然沒有一本實用的書。”建軍皺著眉,翻了十幾頁搜尋結果,還是沒找到。
“你不是整理了這麼多案例嗎?”秀蘭湊過來看電腦螢幕,手指點了點桌上的文件,“你自己寫一本啊?把你怎麼選晶片、怎麼解決高並發、怎麼跟商戶溝通的經驗都寫進去,肯定有很多人需要。”
這句話像一道光,突然照亮了建軍的思路。他猛地抬頭,看著滿桌的文件,又看了看秀蘭,心裡的某個角落突然活了過來——是啊,他有三年的實戰經驗,有具體的案例,有踩過的坑,這些都是最寶貴的東西,與其讓它們躺在資料夾裡蒙塵,不如寫成書,幫更多像他當年一樣迷茫的技術人,幫更多需要解決問題的商戶。
“我寫?”建軍有點不敢相信,他從來沒想過寫書,以前最多寫過技術部落格,看的人不是很多。
“怎麼不能寫?”秀蘭拿起那本“高並發危機解決方案”,“你看你寫的這些步驟,比我看的菜譜還詳細,彆人照著做就能解決問題,多有用啊。就算沒人出版,咱們自己印出來,送給需要的人也行。”
建軍看著秀蘭認真的眼神,又低頭看了看桌上的文件——那些手寫的筆記,那些畫滿標注的圖紙,突然覺得它們有了新的意義。他開啟一個新的word文件,在標題欄裡寫下“物聯網終端實戰:從硬體選型到網際網路落地”,然後開始列章節大綱:
章節1:高並發危機的硬體冗餘解法——記600家商戶同時線上的應急方案
章節2:低功耗優化的晶片供電邏輯——如何將終端耗電降低60%
章節3:硬體選型的12個維度——從定位精度到成本控製的實戰對比
章節4:資料加密的坑與避坑指南——商戶資訊泄露後的修複與預防
章節5:商戶落地的溝通技巧——如何聽懂商戶的“真實需求”
他一邊寫,一邊回憶當時的細節——比如章節1裡,要寫“雙伺服器分流的具體配置引數”,章節3裡要附“12個品牌晶片的對比表”,章節5裡要寫“商戶說‘耗電快’,其實是怕換電池麻煩”的溝通案例。手指在鍵盤上敲擊的速度越來越快,連舊電腦的卡頓都忘了,眼裡重新有了以前做專案時的光。
“爸,你在寫什麼呢?”李夢洗完澡出來,穿著睡衣,頭發濕漉漉的,湊過來看電腦螢幕。
“爸想寫本書,把做終端的經驗寫下來,幫更多人。”建軍摸了摸女兒的頭,指著螢幕上的大綱,“你看,這裡寫的就是上次幫王阿姨修終端的事。”
李夢眼睛亮了:“是不是能幫更多像王阿姨一樣的商戶?那太好了!我們班資訊科技老師還問我要你的終端手冊呢,要是出書了,我給老師帶一本!”
“好啊,等爸寫完,第一本給你。”建軍笑著說,心裡的暖意像潮水一樣湧上來。
窗外的夜色漸濃,客廳的燈亮著暖黃色的光。秀蘭在旁邊剝橘子,李夢坐在沙發上看課本,建軍盯著電腦螢幕,繼續寫著章節大綱。鍵盤敲擊的聲音,偶爾夾雜著秀蘭和女兒的輕聲對話,構成了一幅安靜而溫暖的畫麵。
建軍看著螢幕上的大綱,突然覺得,就算職場上被邊緣化,就算物聯網專案暫時沒了方向,他還有這些寶貴的技術經驗,還有支援他的家人。這本書,或許不能讓他重新成為公司的“核心”,卻能讓他找回自己的“價值”——不是靠職位,不是靠專案,而是靠自己真正懂的技術,靠能幫到彆人的經驗。
他在大綱的最後,加了一行小字:“獻給所有在硬體與網際網路之間尋找方向的技術人,獻給所有努力活下去的中小商戶。”寫完,他抬頭看向窗外,深圳的夜景依舊璀璨,隻是這一次,他心裡不再是空落落的,而是有了一點微光——一點從技術文件裡生長出來的,屬於他自己的“救贖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