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落無聲 第290章 書本帶來的 “希望”
晨光透過窗簾的縫隙,在書桌一角投下淡淡的光斑。李建軍坐在椅子上,指尖輕輕拂過一本封麵簡潔的書籍,書名《夜晚睡不著?》映入眼簾,作者是德國睡眠專家塔特亞娜?克羅恩萊博士。他最近從網上購買了一些有關戰勝抑鬱症和改善睡眠的書,這是其中的一本,原本隻是想隨便翻翻,看看有什麼值得參考的地方,沒想到卻像抓住了一束光,照亮了他與失眠抗爭的黑暗角落。
服用米氮平和綠硝西泮三個月,他的睡眠已經好了很多,但
“依賴藥物才能入睡”
的念頭,始終像一根細刺,紮在他心裡。他總想著,采取什麼辦法,可以戒除對藥物的依賴。
這本書裡的內容,徹底顛覆了他的認知。開篇用大量真實案例說明,安眠藥的作用僅限於短期緩解,長期依賴不僅沒必要,還會削弱人體自身的睡眠調節能力。“任何人都可以靠自己的訓練和努力,擺脫對安眠藥的依賴,成功掌控自己的睡眠。”
這句話像一聲驚雷,在他心裡炸開。
他反複研讀那些案例,有和他一樣被失眠困擾多年的抑鬱症患者,有因壓力過大長期依賴藥物的上班族,他們都通過書中的方法,並結合醫生的指導,慢慢減少藥量,最終靠自身調節恢複了正常睡眠。書中提到的方法很簡單,卻直擊核心:首先要從心理上解除負能量的侵蝕,即使偶爾睡不好,也不要陷入
“今晚又睡不著”
的焦慮,接納
“睡不好也沒關係”
的狀態;其次要學會放鬆,通過肌肉放鬆訓練,讓身心回歸平靜,相信人體本身就有掌控睡眠的能力。
“即使睡不著也不要害怕”,看到這句話時,建軍的心臟猛地一顫,他想起以前,隻要到了晚上,就開始焦慮
“今天能不能睡著”,越焦慮越難入睡,形成了惡性迴圈。那些深夜裡的恐懼、自責,其實都是自己給自己的心理負擔。好像心魔是由心生的,隻要你不怕它,它就拿你沒辦法。
他合上書,靠在椅背上,閉上眼睛。按照書中教的方法,慢慢放鬆自我,心中不思考任何問題,隻關注自己的自然的呼吸。幾分鐘後,他睜開眼睛,隻覺得胸口的憋悶感消散了不少,原本緊繃的神經也放鬆了許多。這是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睡眠這件事,或許真的可以不靠藥物,可以靠自己掌控。
從那天起,他每天都會抽出時間看看書,參考書中成功的案例,做做書中的放鬆訓練。晚上睡前,他不再像以前那樣盯著時鐘倒計時,而是躺在床上,冥想美好的情景,專注於呼吸。雖然偶爾還會想到彆的事情,但他不再焦慮,將思緒切斷,繼續放鬆,這樣很快就能入睡了。
從此之後,他開始有了戒藥的想法,並且也征得了張醫生的同意,但張醫生囑咐,戒藥要循序暫進,慢慢減量。
一天早上,秀蘭在睡夢中聞到一股淡淡的粥香。她睜開眼睛,窗外天已經亮了,陽光透過窗簾的縫隙灑進來,帶著溫暖的光芒。她有些疑惑,往常都是她早起做飯,今天怎麼會有粥香?
她起身走出臥室,走到廚房門口,眼前的一幕讓她愣住了。建軍穿著淺灰色的家居服,正站在灶台前,手裡拿著勺子,輕輕攪拌著鍋裡的小米粥。灶台旁邊的盤子裡,放著兩個煎得金黃的雞蛋,一個是溏心的,一個是全熟的
——
溏心的是她愛吃的,全熟的是建軍自己愛吃的。
“你怎麼起來這麼早?”
秀蘭走過去,聲音裡帶著驚訝和喜悅。
建軍轉過身,看到她,臉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醒得早,沒事就起來做早飯了。”
他的語氣很自然,沒有以前的僵硬和侷促,像做了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
秀蘭的眼眶瞬間就紅了。她想起以前,建軍連自己穿衣吃飯都需要她照顧,更彆說做飯了。可現在,他不僅能獨自出門、複診,還能早起為她做早飯,這種轉變,讓她心裡充滿了感動。
“粥快好了,洗洗手準備吃飯吧。”
建軍把粥盛進兩個碗裡,端到餐桌上,又把煎雞蛋放在盤子裡,擺得整整齊齊。
秀蘭點點頭,趕緊洗了手,坐在餐桌前。陽光透過窗戶照進來,落在餐桌上,落在兩人的身上,暖暖的。建軍拿起筷子,夾了一口雞蛋,慢慢吃著,秀蘭也端起粥,喝了一口,米香濃鬱,溫度剛好。
“今天去超市買點菜吧,晚上想吃你做的油潑麵。”
建軍一邊吃,一邊主動找話題,語氣很輕鬆。
“好啊,再買點你愛吃的豆芽和青菜。”
秀蘭笑著說,“對了,夢夢昨天發訊息說,週末把簡曆發過來,讓你幫她看看。”
“嗯,我等著呢。”
建軍點點頭,眼裡帶著期待,“她學的專業基礎不錯,再把簡曆改得突出一點,找個好實習應該沒問題。”
兩人坐在餐桌前,一邊吃早飯,一邊聊著家常,從
“買什麼菜”
聊到
“夢夢的實習”,再聊到
“週末要不要去公園走走”。飯桌上的氣氛溫馨而輕鬆,再也沒有了以前的沉默和壓抑,陽光灑在他們身上,像一層溫暖的光暈。
吃完早飯,秀蘭收拾碗筷,建軍走進了書房。他坐在書桌前,目光落在了桌角的舊程式碼筆記上。這本筆記,以前他不敢看,覺得是
“過去的榮耀,現在的諷刺”。可現在,他卻毫不猶豫地伸手拿了過來,輕輕翻開。
筆記上的字跡工整有力,記錄著他當年做晶片除錯的引數、問題解決方案,還有一些自己總結的技術心得。他一頁頁地看著,那些熟悉的程式碼、複雜的演算法,曾經讓他感到恐懼和自卑,此刻卻讓他感到親切。
他想起周老說的話,“你當年的技術很厲害,現在也厲害”;想起女兒說的,“以後不懂的還能問你”。這些話像一股股暖流,湧遍他的全身。他雖然還沒到
“能工作”
的程度,但心裡卻冒出了一個清晰的念頭:想試試,想重新撿起自己的專業,想再次感受那種為了技術難題全力以赴的感覺。
他合上筆記,抬頭看向窗外。晨光正好,天空澄澈,遠處的高樓在陽光的照耀下,泛著金色的光芒。他的目光落在書桌一角的藥盒上,米氮平和綠硝西泮靜靜地躺在裡麵。
以前,看到這藥盒,他心裡隻有抗拒和絕望,覺得這是
“生病”
的象征,是自己的負擔。可現在,他卻覺得,這小小的藥盒,是陪他慢慢好起來的夥伴。它們在他最艱難的時候,給了他支撐,幫他度過了最黑暗的日子。
他知道,抑鬱的陰影還沒有完全消失,或許以後還會有反複,或許他還需要吃很長時間的藥。但他不再害怕了,因為他找到了對抗抑鬱的武器
——
書本帶來的知識,家人帶來的溫暖,還有自己重新燃起的希望和勇氣。
他站起身,走到陽台,推開窗戶。清新的空氣撲麵而來,帶著清晨的涼意和花草的清香。他深吸一口氣,感受著陽光灑在臉上的溫暖,感受著微風拂過頭發的輕柔。
身邊有秀蘭的陪伴,有女兒的期待,有親友的支援,還有
“想活得有趣”
的自己。他知道,自己已經走在
“好起來”
的路上,這條路或許還很長,但他不再孤單,不再迷茫。
晨光裡,他的眼神堅定而明亮,像窗外的太陽,充滿了希望。他的世界,曾經一片黑暗,如今,終於被這一點點的光,照亮了前行的路。而這束光,不僅來自家人和親友,更來自於他自己
——
那個重新找回勇氣、敢於直麵過去、勇於擁抱未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