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重振大明 第816章 曆代正統帝王和曆史分期
-
從對民間武者的使用,強調對蠻夷的態度。
朱由檢這番話傳出後,群臣更加認識到:
皇帝很重視華夷之辨,不把和大明敵對的蠻夷當做人。
既然如此,蠻夷之君自然是不可能承認的。那些主動漢化的半華半夷之君,同樣要單列出來。
黃立極得知此事後,看著自己好不容易完成的《中國編年簡史稿件,忍不住歎了起來:
“這書都冇有寫完,就要重新修改。”
“華夷大防嚴格後,曆代正統和年號,都要再審一遍。”
想想這其中的工作量,他就感受到了艱難。
但是如果不改的話,如何作為科舉教材?
到時候被學子指出來就會引人嘲笑,他黃立極的名字,有可能因為修史臭起來。
已經從內閣卸任、隻擔任資政大臣的張瑞圖,同樣也感覺之前的心血被白費,感歎道:
“這簡史看似簡單,其實卻很麻煩。”
“黃帝紀元和帝王年號的對應要確定,還要計算乾支、回曆、西曆紀元。”
“這些好不容易完成了,正統方麵又出了問題。”
“陛下說有無統時,你說這些該怎麼寫?”
隻要提到這個,國史館參與簡史編撰的官員,就是一肚子埋怨。
當初皇帝要求編簡史,最好在當年完成編撰。
眾人本以為冇有什麼難度,幾個月就能寫出來。
冇想到動手之後,才發現其中難度。
單是年號和正統,就耗費了他們幾個月。
在各種曆法紀年對照表完成後,黃立極隻能向皇帝請求,寬限編撰時間。
朱由檢編撰簡史的目的就是收買群臣,讓他們在文治上立下功績。對此自然是一口答應,給他們寬限了三年。
打算在明年考試的時候,以簡史中的內容劃定出題範圍。
黃立極、張瑞圖在去年卸任大學士後緊趕慢趕,終於完成了第一稿。
冇想到還冇等年底獻上去請功,就因為正統問題,讓這部書麵臨著修改。
如此一來,他們的功績自然是泡湯了。甚至因為再次延期,有可能惹得皇帝不快。
想想這件事情,黃立極就感到頭疼。但是事情總得麵對,他向張瑞圖道:
“簡史修改不是咱們自己的事情,各個分卷同樣也要修改。”
“不如一起上疏,請求陛下裁決。”
張瑞圖想想也是如此,於是和房壯麗、楊景辰、袁可立等人一起上疏,請求皇帝定奪。
朱由檢此時幾乎忘記這件事情了,看到他們的奏疏,纔想起還有這麼一件事。
想著前段時間有關帝王廟的爭議,他召集國史館和禮部、太常寺的人員,一起討論這件事:
“帝王廟中,如今有十五帝、三十二位從祀名臣。”
“還有忽必烈和木華黎、博爾忽、博爾術、赤老溫、伯顏等蒙元君臣,在偏殿接受祭祀。”
“這個人數,確實有些太少,朕以為應把曆代正統,都放在其中祭祀。”
“哪些帝王是正統,咱們就一代一代數,確定後把他們的本紀放進去。”
和群臣一起商議,把正統帝王和年號定下來。
凡是被列為正統的帝王,都放在偏殿祭祀。那些主動漢化的半華半夷之君,同忽必烈一樣列在偏殿。
以此形成公論,史書以此編撰。
群臣對此都很有興趣,熱烈地探討三皇五帝和夏商周的正統。前麵這些爭議不大,隻是在秦國滅東周後,有一段時間正統缺失。
然後秦滅六國,方纔再次出現正統。
按照這個結論,秦始皇應該列入帝王廟。
但是秦始皇作為一個特殊的皇帝,顯然是不能簡簡單單就放在偏殿祭祀的。
不說皇帝的稱號來源於秦始皇,按照前段時間朱由檢定下的天朝說法,夏商周之後第一個天朝,就是由秦始皇開啟。
這樣的皇帝不放在帝王廟正殿,還有哪個皇帝能配?
朱由檢道:
“秦始皇開創帝製,此後漢朝製度,對秦製多有借鑒。”
“他的開創之功不可磨滅,應該放在帝王廟正殿。”
這在他看來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如同秦皇漢武,一直並稱一般。
群臣卻對此很不習慣,因為秦始皇的名聲太差了。
儒家六經都因為他不全,產生了今文、古文之爭。隻要是信奉儒家的臣子,就冇有人願意把他放入帝王廟正殿。
他們紛紛引經據典,說明秦始皇是暴君。這樣的君主功業再高,也不應該放在帝王廟正殿。
但是也有人覷到了皇帝的想法,開始附和皇帝,楊景辰道:
“三代之治久遠,秦始皇開創的天朝,實為可望可及的第一個天朝上國時代。”
“若是秦始皇不在帝王廟正殿,臣不知還有哪位帝王當得起?”
“就連漢初君臣,也不過是沿襲秦製而已。”
顯然,他看出了皇帝對秦始皇的推崇,在這裡為秦始皇做辯解。
群臣麵對這種迎合皇帝的言語,當然是紛紛斥責。
他們最大的理由,就是夏商週三代是天朝,秦朝縱然是天朝,也稱不上特殊的時代。
不過要問他們夏商週三代之治具體是什麼樣,這些人又說不出來。
支援楊景辰的臣子越來越多,一些人開始認同,秦朝是第一個可望可及的天朝時代。它不像三代之治那麼遙遠,如同霧裡看一般。
這樣開創天朝的君主都不能在帝王廟正殿,實在是有些不應該。
朱由檢聽著他們的爭論,慢慢有了想法,向群臣道:
“中國曆史如此之長,單用朝代劃分有些太繁。”
“朕以為,古代史應該分期,分成太古、遠古等時代。”
仿照後世的曆史分期,開始給古代史分時代:
“太古洪荒遠不可考,冇有留下文字記載,現在隻知道那時使用石器、陶器,使用結繩記事,還有城邦部落存在。”
“遠古之時,三皇五帝治世,黃帝采首山銅鑄鼎鑄劍,說明那時開始使用銅器。在倉頡造字之後,更是有了文字記載。”
“但是因為時間太遠,他們的事蹟大多不可考,夾雜在神話傳說之中,可以稱為傳說時代。”
這個說法,群臣是認同的。他們也不認為有關三皇五帝的記載全都是真實的。甚至三皇五帝都有很多說法,如今帝王廟中采用的不過是其中之一。
所以,太古史和遠古史就不是完全的信史,史書的內容隻是按流傳下來的經典編撰。
遠古之後就是上古,朱由檢道:
“夏商週三個朝代,可稱為上古三代。”
“這三代留下的記載更多,還有很多青銅器、玉器、竹簡被髮掘出來。”
“尤其是周朝的曆史,相對最為清晰。”
“在國人暴動和共和行政之後,更是能精確到每一年。”
“編年史的內容,主要從此開始。”
這個提法,群臣也冇有多大意見。甚至他們在平時,都用上古三代稱呼夏商周。
很多儒家士子的理想,就是恢複三代之治。
然後朱由檢藉著這個概念,開始借題發揮。在上古三代之後,提出中古三代:
“秦滅六國之後,東周戰國結束,上古時代也至此而止。”
“秦朝廢封建、置郡縣,實行中央集權,此為中國曆史一大變。”
“車同軌、書同文、度同製,樹立天下一統的規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