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書炮灰前妻,我替嫁反派成團寵 136
裴家出儘洋相
江秀被陰了一手,江正業和李政委怒不可遏,這件事傳遍軍區大院,引起蕭家舊友的不滿,礙於風氣沒人站出來替蕭家說話,可人一家子都下放了,裴家人還追著殺,惹人唾棄。
江秀因此丟了工作,不知道是誰舉報的,好不容易到手的供銷社的職位就這麼沒了,還得為還錢發愁。
另一邊的裴祈安在連隊也遭到唾棄白眼,被逼無奈退伍轉文職,等待改革開放,無緣無故被江秀坑到這個地步,裴祈安幾度吐血。
江秀承受著來自四麵八方的夾板氣,也是有氣無處發,省城和李家村隔著千山萬水,想要出氣都沒地。
她努力平複心情,意識到在江知微身上耗費太多精力了,次次都沒能討到好,必須想辦法多賺錢積累,否則必將一敗塗地。
江秀也是抓狂,她之所以使喚李樹苗下手,也是想在高考恢複前整死他們一家子,一旦蕭家平反立馬水漲船高牢牢壓著她,想到那個畫麵江秀想死的心都有,根本無法靜下心來乾自己的事。
一麵羨慕江知微的好命,一麵羨慕她的運氣,什麼好事都讓她撞上了,老天何其不公。
軍區大院的長舌婦比起農村戰鬥力也絲毫不弱,裴家因為江秀夫妻倆出儘了洋相,裴母經過大院都得低著頭,裴父更是惱火,在軍區被李政委陰陽怪氣,還要受江正業的白眼。
夫妻倆也不知道自己造了什麼孽了。
……
此時的李家村正一片熱火朝天。
經過江知微幾人的討論,一致認為該把這五百元當做教育基金投入掃盲班。
遊青山無比讚同:“縣城小學距離太遠,村裡孩子沒學上天天玩雞屎和泥巴,這樣下去,未來又得重複父輩的苦難,這是好事!”
村裡一百個孩子,要能出一位大學生都是功德無量,七八十年代大學生的含金量可都是未來的中流砥柱。
江知微點頭:“五百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用來投入學校,還是杯水車薪,所以能省則省,我們找一間廢棄屋子稍作修繕,再請兩位老師開設一個班級,一到三年級統一學習,畢竟條件有限。”
能讓村裡孩子都認字會數數,在這年代已經是極其不容易了。
蕭著認同,“是這個道理,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村裡人認知落後,大孩子帶小孩子,都去上學了,小孩子沒人帶,可以在弄一個休息室,放點玩具之類的,讓小的也安靜待著,這樣的話,百利無一害,村裡大人沒道理拒絕。”
村民們可不管那些讀書識字之類的道理,隻要能占便宜說什麼都來。
遊青山記下他們的建議,忍俊不禁,“還真是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我們仨就把這事給辦成了,真讓人不敢相信。”
遊青山不過二十出頭的年紀,一身熱血,總想為人民做些什麼,知世故而不世故,從小生在高乾家庭,言傳身教,人情世故和人心險惡從小耳濡目染,長大後在任何環境都適應的極快。
比起他,江知微是自愧不如的,她的夢想是躺平,活人微死,根本沒有遊青山的熱血,或許這就是時代背景下的區彆吧。
反觀蕭著又是一番景象,他早年熱血少年,經曆下放多年磨平棱角,不再非黑即白,可骨子裡的底色依舊不變,隻是在處理人際上更加得心應手。
蕭著默了默:“既然要請泥瓦匠,我想順便把我們家裡也修繕一下,房子太久遠,土坯時常掉黃泥,難以打理。”
磚瓦房會乾淨許多,而且自己乾也花費不了多少。
江知微有些猶豫,“會不會太招人了?”
遊青山樂了,“不會,錢都捐學校了,我看這下誰還敢說你們是壞分子!這傳到公社去領導都得給發獎狀的!”
說乾就乾,下午,遊青山便帶著江知微和蕭著考察地址,選定了一早荒廢的豬圈,開始聯係村裡的泥瓦匠修補,上縣裡購買磚頭。
訊息一經傳開轟動全村,閒暇時分一群人坐在村口嘰嘰喳喳議論村裡的最新訊息。
王荷花嘲笑,“有那錢還不如買糧食給大家分了,讀什麼書啊!讀來讀去還不是種地!”
有孩子的家裡不願意了。
王春花:“最起碼還是要認字的,連名字都寫不清楚不像樣子,我們已經這樣了,不能下一代還這樣吧?”
她也是有追求的,要求不高,孩子們會寫自己的名字就成。
李大嫂冷笑,“又不是花你的錢,人江團長帶人捐的,想怎麼花就怎麼花。”
少數人覺得他們在瞎搞,但多數人還是覺得應該學習,大人是無所謂,小孩子閒著也是閒著,免費的不去白不去。
江知微和蕭著從村口路過,立馬被他們拽去追問。
江知微無奈苦笑,“是,都是種地,沒有文化知識隻能種地,可有了文化就有很多機會,可以當村裡的會計,當記分員,不用乾體力活,你們乾了大半輩子,都知道下地的苦,你們想一下,要是讀書不是好事,那些條件好的怎麼想方設法送孩子去上學?難道他們傻嗎?”
有人不樂意了,“這條件好的也不是沒有傻子,吃太飽了沒事做。”
對於一些人的愚昧和杠精江知微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沒有絲毫意外和憤怒。
“這都是自願的,反正不用學費,該說的都說了,你們自己看著辦吧。”
江知微纔不管那些,總會有明白人,一傳一十傳百,掃盲這種事不能操之過急。
修房子的事火熱展開,蕭著父子倆暫時放棄下地,開始乾起了泥瓦匠,砌磚頭抹水泥,拉沙子,兩人都是乾活的一把好手,速度飛快,眼看著被推平的屋子逐漸展露雛形。
另一邊的豬圈修繕速度更快,花了一百多巨資,之後遊知青又拉著牛車上縣城廢品收購站買了舊桌椅修修補補。
進行了一個月,終於把教室弄出來了。
接下來就是老師的問題。
在教室裡教書帶孩子就可以獲得工分和口糧,比起田地裡的風吹日曬,這可穩賺不賠。
孫聽雪一聽動了心思,鼓動李長根上門送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