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從官渡之戰開始 > 第61章 吳質請纓(求追讀,求月票~)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從官渡之戰開始 第61章 吳質請纓(求追讀,求月票~)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五月的上旬,袁譚一直在馬背上。

青州的局麵,總體來說,應該是暫且穩住了。

五月初九,他進駐平原。

之後整整一日,他不過問任何事情,好好的睡了一覺,休息了一下。

三四兩月,和孫觀作戰,自己作為統帥,那種時刻繃緊的狀態,和無法釋放的壓力,著實讓人心累。

真得小小的鬆口氣了。

到了晚上,袁譚設下宴會,邀請了身邊的幾位文士,一併前來。

若是原身操辦此事,必然會邀請多人,大擺宴席,有絲竹之音,有舞女弄情……

但他自然不同。

……

袁譚剛步入廳堂,便見王修與張騏正在低聲交談。

見袁譚到來,二人立即止住話頭,行了一禮。

這時,一介新人忽然大聲道:“濟陰吳質,拜見使君!”

這一聲自我介紹,瞬間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王修肅然。

張騏眼中則閃過一絲訝異,隨即化為玩味的打量。

這吳質,在這種場合以如此方式突出自己,要麼是愣頭青,要麼就是極度自信,有所依仗。

這場麵,倒是讓袁譚有些意外。

王修和張騏可能不知道吳質是誰,但他是知道的!

此人乃曹丕的“四友”之一,以文采和智計著稱,更以在奪嫡鬥爭中堅定站在曹丕一邊而聞名史冊。

隻是此刻,他還隻是個籍籍無名的寒門士子,一身才學亟待施展,滿腔抱負渴求進身之階。

這種人,往往最是熱衷名利,也最是渴望得到認可。

於是袁譚上前一步,虛扶其臂,姿態親切。

“季重不必過謙,我已聽使者回報,都昌之事,全賴你洞察機先,陳說大義,方能使尹將軍幡然醒悟,免去一場兵戈。此乃利國利民之功,譚心甚慰,早想當麵一見。”

他引吳質重新入座,目光掃過王修和張騏,語氣誠摯:“季重乃大才,日後同在幕府,當多多親近。”

果然,見袁譚如此“禮遇”自己,吳質的神色立馬就明亮了起來。

他非常高興的說道:“使君明鑒,質本寒微,常懷報國之誌,昔日有幸一觀告青徐士民書,言稱‘但來歸附,皆吾赤子’,方知使君虛懷納諫,明察萬裡,故而良禽當擇木而棲!”

袁譚自然也是興奮的。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吳質是第一個主動投效他的‘曆史名人’!

不過,具體要怎麼用人,還得看看吳質的成色。

酒過三巡,席間的氣氛已不似初時拘謹。

袁譚放下酒樽,目光掃過屋內眾人後,緩緩開口:

“北海將定,青州六郡國在手,按理說,我該心安,但今日審閱各郡縣報上的吏員名冊,心中反而愈發空落,叔治,你之前掌文書,可知我憂在何處?”

王修放下筷子,神色一肅,立刻應道:“使君所憂,可是名冊之上,多為軍中將校暫代民政,或是本地小吏勉強維持,而少有能獨當一麵、安撫一方的乾才?”

“正是!”

袁譚指尖輕叩案麵,歎道:“青州士子,肯如同叔治一般投效我的,少之又少!”

他語氣中帶著一絲自嘲,目光轉向張騏:“張治中,我且問你,自《告青徐士民書》傳檄以來,青州境內,可有哪些有才學的士子,主動前來投效?”

張騏聞言,臉上掠過一絲尷尬,苦笑道:“回使君,書文影響甚大,似徐盛這般豪傑便因此而來。然而……青州本地的豪族,如北海孫氏、平原王氏等,仍多持觀望之態。”

他冇有再說下去,但意思已不言而喻。

張騏略一沉吟,斟酌著開口:“使君,名士觀望,蓋因使君威德未廣佈於士林。仆以為,或可效仿古之明主,征辟數位德行著於鄉野、名望重於一方的高潔隱士。”

“即便其人不願出仕實務,隻要肯應征辟,便如立起一麵招賢旗,青徐士人必聞風而動。”

他這是提議用“名士”作為招牌,先解決“號召力”的問題。

袁譚曰:“此言大善!”

此時,吳質精神一振,他遊學四方,對各地人纔多有瞭解,眼下,正是他展現價值的絕佳機會。

他當即拱手,聲音自信:“名士之望,猶如北辰,眾星共之。質不才,願為使君列舉數位當世清譽著於州郡,且或可為我所用的賢才。”

袁譚聞言,顯露出極大的興趣:“哦?季重速速道來!”

“其一,琅琊王氏,王祥王休徵。此人至孝名滿天下,有臥冰求鯉之事,鄉野傳唱,年未及三旬,已為琅琊之望。”

“其二,北海管寧管幼安。此人避亂遼東,與邴原、王烈等並稱大賢。公孫度雖強,然其地偏狹,非久居之所,若能使君以平定青州、安頓鄉梓之大義相召,或可動其歸心。”

“其三,王烈王彥方,出身太原王氏,師從於名士陳寔,器業過人,名聲還在邴原、管寧之上,隻是此人多次拒絕出仕,當思奇計以邀。”

“其四,山陽高平,有郗慮郗鴻豫。其人乃經學大家鄭玄之高足,學問淵博,名重於兗、豫,隻是大將軍曾辟之,其人未應。”

“其五,徐奕字季才,徐州東莞人,其人避難江東,孫策禮命之,後改姓名,重還東莞,或在觀望。”

“其六,樂安,有孫乾孫公祐。”

吳質此言一出,王修與張騏皆露訝色。

吳質不慌不忙解釋道:“孫公祐乃鄭康成門下俊才,曾追隨劉玄德,然劉備如今漂泊南方,音訊難通。孫乾素有乾才,尤擅應對、聯絡,若能使君不棄其過往,以誠相邀,或可收此乾練之才。”

“除此之外,青州士人,多有遼東避禍,或南下江東之人,如是儀,國淵,滕耽、滕胄……”

他話音未落,張騏便忍不住插言,語氣帶著疑慮:“吳先生所舉,皆一時之名士。然如管寧、王烈,清高自守,屢拒征辟。”

“郗慮連大將軍之聘尚不應,孫乾乃劉玄德故吏……此輩雖有名望,恐難為我所用啊。若征辟而不至,豈不徒損使君威德?”

這正是問題的關鍵——名士招牌雖好,但若請不動,反而惹人發笑。

吳質顯然心中有了腹案,從容應道:“張治中所慮極是。故征辟之道,需因人而異,仆不才,願效犬馬之勞。”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