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胡椒到蒸汽機的大唐傳奇 第122章 保守派的支援
蕭瑀在朝堂上為司農寺發聲的訊息,像一顆石子投進了長安官場的深潭,激起的漣漪久久不散。那些原本對李傑的新法持觀望態度的保守派官員,開始私下裡交換眼神——能讓以固執聞名的蕭瑀改變看法,這李傑定然有過人之處,或許,他那些「離經叛道」的法子,真的能行得通。
三日後的清晨,戶部尚書戴胄親自帶著文書來到司農寺。他穿著件石青色的官袍,臉上帶著難得的溫和笑意,不像往常那般總是板著臉。「李少卿,這是陛下特批的十萬貫經費,專門用於建設胡椒工坊。」他將文書放在案上,硃砂大印在陽光下格外醒目,「之前戶部對司農寺的專案多有審慎,是老夫的不是,還望李少卿海涵。」
李傑接過文書,指尖拂過上麵的字跡,這筆經費比他申請的還多了兩萬貫。他知道,這不僅是陛下的信任,更是保守派釋放的善意訊號。「戴尚書言重了,戶部審慎行事,本就是職責所在。」他將文書遞給身後的老李,「定會將每一文錢都用在實處,定期向戶部呈報賬目。」
戴胄滿意地點點頭,又道:「聽聞你打算改良農具,需要熟鐵?戶部已跟工部打過招呼,讓他們優先供應司農寺所需,價格按官價再減一成。」
送走戴胄沒幾日,工部侍郎屈突通便帶著工匠來了。他帶來了一批新鑄的鐵器,鋤頭、鐮刀、耙子,還有幾套用於胡椒烘乾的鐵架。工匠們將這些鐵器在院中擺開,陽光照在鋥亮的鐵刃上,晃得人睜不開眼。
「李少卿,你瞧瞧這些家夥什合不合用。」屈突通拿起一把鋤頭,鋤頭的刃口打磨得十分鋒利,木柄纏著防滑的藤條,「這鋤頭按你給的圖紙改了角度,入土更深,還省力氣;那烘乾架加了通風口,胡椒晾曬得更快,還不容易發黴。」
李傑拿起鋤頭試了試,手感確實比傳統的鋤頭舒服,刃口角度設計得很合理,輕輕一揚手,就能輕鬆鏟起一塊土。「工部的手藝真是精湛,有了這些農具,農戶們乾活效率能提高不少。」
屈突通笑了笑,露出幾分自豪:「這些工匠都是老手,你的圖紙畫得細,他們做起來也順手。往後有什麼新點子,儘管找工部,咱們合力把這農桑之事辦好。」
保守派的支援像多米諾骨牌,一旦開始便停不下來。吏部尚書杜如晦讓人送來二十份委任狀,全是從各地選拔的乾練官員,有精通算術的,有熟悉農桑的,還有擅長文書的,特意充實司農寺的人手。「這些人都是經過考覈的,踏實肯乾,李少卿儘管用。」杜如晦的書信裡,語氣也比往常客氣了許多。
刑部更是直接出台了《護農令》,規定凡破壞農田、偷盜作物者,罪加一等;故意損毀新農具、阻撓農技推廣者,輕則杖責,重則流放。令文末尾還特意註明:「司農寺所推胡椒、貞觀犁等新法,受朝廷保護,任何人不得刁難。」
連向來以彈劾官員為己任的禦史台,都上了道奏摺,說「司農寺推廣農技,利國利民,當表彰其功,以勵天下」,還建議給李傑升職加薪。
這天的早朝,氣氛格外融洽。李世民看著階下群臣,心情頗好地笑道:「近日司農寺的舉措頗有成效,關中農戶增收不少,國庫也添了進項。眾卿還有什麼好建議,儘管說來。」
李傑上前一步,躬身奏道:「陛下,如今關中胡椒種植已初見成效,但大唐疆域遼闊,僅關中一地種植,未免可惜。臣以為,可在洛陽、揚州增設胡椒工坊,讓南方百姓也能種植胡椒。南方氣候濕潤,多丘陵山地,不適宜種植五穀,卻很適合胡椒生長,若能推廣開來,年產量可比關中多五成,還能帶動運河沿岸的貿易。」
李傑的話音剛落,朝堂上先是一陣短暫的寂靜,隨後便響起了嗡嗡的議論聲。不少官員臉上露出了思索的神色,顯然是在權衡這件事的利弊。
蕭瑀第一個出列附和:「陛下,李少卿所言極是。南方多山地丘陵,確實不適合大規模種植五穀,但種胡椒卻再好不過。這樣一來,既能讓南方百姓增收,又能為朝廷增加賦稅,可謂一舉兩得啊!」他頓了頓,又補充道,「臣願意親自前往洛陽,監督胡椒工坊的建設,確保工程順利進行,不浪費朝廷一分錢。」
戶部尚書戴胄也緊隨其後:「臣附議!洛陽、揚州地處運河樞紐,交通便利,便於胡椒的運輸和銷售。戶部願意再撥十五萬貫經費,支援胡椒工坊的建設,保證資金及時到位。」
其他保守派官員見狀,也紛紛表示支援。他們心裡清楚,如今胡椒產業帶來的利益有目共睹,在洛陽、揚州建工坊,不僅能擴大產業規模,還能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對他們而言,也是一件有利無害的好事。
李世民看著階下群臣踴躍支援的場麵,龍顏大悅,當即拍板:「準奏!就由司農寺牽頭,戶部、工部協辦,三個月內務必把洛陽、揚州的胡椒工坊建起來!蕭愛卿願意前往洛陽監督,朕心甚慰,就依你所請。」
「謝陛下!」蕭瑀和李傑齊聲應道。
退朝後,李傑回到司農寺,立刻召集手下官員,商議在洛陽、揚州建胡椒工坊的具體事宜。「洛陽和揚州的地理位置不同,氣候條件也有差異,我們要根據兩地的實際情況,製定不同的建設方案。」李傑指著地圖上的洛陽和揚州,對眾人說道,「洛陽靠近關中,交通便利,我們可以把那裡的工坊建成集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綜合性基地;揚州地處江南,水資源豐富,適合胡椒的深加工,我們可以在那裡重點發展胡椒製品,比如胡椒油、胡椒醬等。」
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讚同李傑的想法。老李在一旁補充道:「大人,建工坊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我們得儘快派人去洛陽和揚州選址、招工,還要聯係當地的官員,爭取他們的支援。」
「說得對。」李傑說道,「老張,你經驗豐富,就辛苦你一趟,帶人去洛陽負責工坊的建設事宜;老王,你對南方的氣候和土壤比較瞭解,就由你帶隊去揚州。你們要儘快拿出詳細的方案,遇到問題及時彙報。」
「是,大人!」老張和老王齊聲領命。
隨後,李傑又讓人去戶部領取經費,去工部領取所需的鐵器和建材。一切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蕭瑀也沒有閒著,他回到府中,收拾好行囊,第二天一早就帶著幾個親信和工匠,前往洛陽。到達洛陽後,他立刻召見了當地的官員,向他們傳達了朝廷的旨意,並與他們一起勘察地形,選擇工坊的地址。
經過幾天的考察,蕭瑀最終把洛陽胡椒工坊的地址選在了洛水之畔的一片空地上。這裡離運河很近,便於運輸物資,而且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合胡椒的種植。選定地址後,蕭瑀立刻組織工匠們開始施工,他每天都親自到工地上監督,檢查工程質量,確保工程進度。
在揚州,老王也順利地完成了選址工作。他把工坊建在了瘦西湖邊,這裡風景優美,水資源豐富,非常適合胡椒的深加工。老王還聯係了當地的農戶,向他們宣傳種植胡椒的好處,並免費提供胡椒種子和種植技術,鼓勵他們種植胡椒。
戶部和工部也積極配合,及時將經費和物資送到了洛陽和揚州。戴胄還特意派了幾名經驗豐富的會計前往兩地,監督經費的使用情況,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屈突通也讓人趕製了一批適合南方使用的農具,送到了揚州的工坊。
時間一天天過去,洛陽和揚州的胡椒工坊建設進展順利。洛陽的工坊已經初具規模,廠房、倉庫、晾曬場等設施基本建成,工人們正在安裝加工裝置;揚州的工坊也在加緊建設中,深加工車間的框架已經搭建完成,很快就可以進行內部裝修。
這天,李傑正在司農寺檢視洛陽和揚州工坊的建設進度報表,老李匆匆跑了進來,臉上帶著喜悅的笑容:「大人,好訊息!洛陽和揚州的農戶們聽說要建胡椒工坊,都踴躍報名種植胡椒,已經有上千戶農戶簽訂了種植協議。」
「太好了!」李傑高興地說道,「這說明我們的胡椒產業已經得到了百姓的認可,隻要我們好好經營,一定能讓更多的百姓受益。」
老李又說道:「大人,還有一件事,東宮的王德仁又來了,他說太子殿下想在洛陽和揚州的胡椒工坊裡參股。」
李傑眉頭一皺,說道:「告訴他,胡椒工坊是朝廷的產業,不允許私人參股。如果太子殿下真的想為百姓做些實事,可以讓東宮的莊戶申請種植胡椒,我們會優先提供種子和技術支援。」
老李點點頭,轉身去回複王德仁。
李傑看著窗外,心中感慨萬千。他知道,如今朝堂上支援自己的人越來越多,不是因為他的人緣有多好,而是因為胡椒產業帶來的利益,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希望。他相信,隻要繼續堅持下去,把胡椒產業做大做強,一定能為大唐的繁榮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個月後,洛陽和揚州的胡椒工坊如期建成。李世民特意派了使者前往兩地視察,使者回來後,向李世民彙報了工坊的建設情況和當地百姓的反響,李世民聽後非常滿意,對李傑和蕭瑀等人進行了嘉獎。
洛陽和揚州的胡椒工坊投入使用後,很快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胡椒的產量大幅增加,不僅滿足了國內的需求,還遠銷到了西域和南洋等地,為朝廷帶來了豐厚的稅收。當地的百姓也因為種植胡椒和在工坊工作,收入得到了顯著提高,生活變得越來越好。
蕭瑀在洛陽待了半年多,看著胡椒工坊蒸蒸日上的景象,心中充滿了欣慰。他知道,自己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李傑的農技確實能造福百姓。在返回長安之前,他特意給李傑寫了一封信,對他表示祝賀,並表示會繼續支援他的工作。
李傑收到蕭瑀的信後,非常感動。他知道,自己的路還很長,未來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但他有信心,在眾多支援者的幫助下,一定能克服困難,把大唐的胡椒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好,為大唐的盛世添磚加瓦。
欲知下文如何,請先關注收藏點讚!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