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胡椒到蒸汽機的大唐傳奇 第124章 太子的分量
禦花園的風忽然轉了向,帶著太液池的水汽拂過臉頰,涼絲絲的,吹散了些許沉悶。李世民走到池邊,俯身撥弄了一下荷葉,水珠順著葉尖滾落,滴在水麵上,蕩開一圈圈漣漪。他望著遠處禁苑的方向,那裡的宮殿頂覆著琉璃瓦,在陽光下閃著金輝,像一頭蟄伏的巨獸。
沉默了片刻,李世民才開口,聲音裡帶著幾分不易察覺的疲憊:「承乾最近在東宮做得怎麼樣?聽說他新納了個側妃,是吏部侍郎的女兒?」
李傑心中一動,沒想到李世民會突然說起太子李承乾。他斟酌著詞句,儘量讓語氣聽起來中立:「臣與東宮往來不多,隻是偶爾聽聞太子殿下在東宮研究《禮記》,還請了大儒孔穎達為他講經,頗有心得。至於納側妃之事,臣也是今日才從陛下口中得知。」
李世民輕笑一聲,那笑聲裡帶著幾分複雜,像摻了蜜的黃連:「研究《禮記》?他怕是把心思都用到彆的地方去了。」他轉過身,目光落在李傑身上,帶著審視,「前幾日,王德仁來求朕,說東宮想在洛陽的胡椒工坊參股,還說你沒答應?」
李傑心中一緊,果然還是繞到了東宮頭上。他如實答道:「回陛下,王德仁確有提及,但胡椒工坊是朝廷產業,關乎國計民生,按規矩不應允許私人參股,臣便婉言謝絕了。」
「你做得對。」李世民點點頭,語氣卻沒什麼笑意,「承乾這孩子,自小在東宮長大,錦衣玉食,沒見過民間疾苦,總覺得什麼都該是他的。性子是急了些,有時也會犯些糊塗,去年還因為戶部沒給他加東宮份例,鬨到朕麵前來。」他頓了頓,語氣變得嚴肅起來,「但終究是朕的長子,是大唐的太子,是未來的儲君。這一點,你要記清楚。」
李傑低著頭,看著石凳上細密的紋路,不敢接話。他知道,李世民這是在敲打他,讓他不要因為之前與東宮的不快,就對李承乾心存芥蒂,更不要捲入儲位之爭。李承乾再不堪,也是名正言順的太子,這是朝廷的根基,容不得動搖。
「你在司農寺做得很好。」李世民的聲音緩和了些,像雨後初晴的陽光,「推廣胡椒種植,讓關中農戶增收三成;改良貞觀犁,讓耕作效率提高一半;還有那『堆肥法』,解決了肥料不足的難題。這些,朕都看在眼裡,朝臣們也都看在眼裡。」
他走到李傑麵前,負手而立:「但你要記住,你的職責是農桑之事,是讓百姓有飯吃、有衣穿,不是朝堂爭鬥。東宮的事,有朕在,自有處置的法子,你不要摻和進去,明白嗎?」
「臣明白。」李傑躬身道,態度恭敬而堅定,「臣自始至終,隻想將農技推廣開來,讓大唐的土地多產糧食,讓百姓能安居樂業,絕無半點摻和朝堂爭鬥的心思。東宮之事,臣會恪守本分,絕不妄議,更不插手。」
李世民盯著他看了片刻,見他眼神坦蕩,沒有絲毫閃躲,才滿意地點點頭:「朕相信你。你是個實乾的人,不像有些官員,整天就知道勾心鬥角。」他指著禁苑旁邊的一片空地,那裡長滿了齊腰深的雜草,卻能看出地勢平坦,離司農寺不遠,「你看那片地,約莫有百畝,土壤是關中最好的黑土,旁邊就是漕渠,取水也方便。朕打算把它劃給你,建一個『農具改良坊』。」
李傑心中一喜,那片地他早就注意到了。上個月去禁苑檢視皇家農田時,他特意繞過去看過,土壤肥沃,排水良好,旁邊的漕渠水量穩定,確實是建工坊的絕佳之地。他強壓著心頭的激動,起身躬身:「謝陛下隆恩!」
「你不用謝朕。」李世民擺擺手,「朕聽說你一直在研究新的犁具,說是比之前的貞觀犁還要省力,深耕能達五寸,適合多種土壤。建這個改良坊,就是讓你能心無旁騖地鑽研農具。需要什麼工匠,儘管去工部挑;需要什麼材料,鐵、木、銅,跟戶部說一聲,他們會優先供應。」
「臣一定不辜負陛下的期望!」李傑激動地說道,聲音都帶著些微顫。他知道,這不僅是李世民對他的肯定,更是對他的期許。有了這個農具改良坊,他就能把農科院的那些技術——曲轅犁的升級版、播種機的雛形、甚至簡單的脫粒機——都一一變成現實。
李世民看著他興奮的樣子,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容,像冬日裡融化的冰雪:「朕等著你拿出更好的農具來。大唐的繁榮,離不開百姓的溫飽,而百姓的溫飽,就靠你們這些懂農桑、肯實乾的人了。」他拍了拍李傑的後背,力道不輕不重,「好好乾,彆讓朕失望。」
「臣定當全力以赴,為陛下分憂,為大唐百姓謀福!」李傑的聲音鏗鏘有力,回蕩在禦花園裡。
「好了,你回去吧。」李世民揮揮手,轉身重新坐回沉香木榻上,拿起玉盤裡的葡萄,「抓緊時間把改良坊建起來,朕等著你的好訊息。」
「臣告退。」李傑躬身行禮,轉身緩緩退出禦花園。
走在鋪著青石板的甬道上,李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剛才的召見像一場過山車,先是被質問與武媚孃的關係,心頭揪緊;接著又被告誡不要摻和東宮之事,如履薄冰;最後卻得到了建農具改良坊的恩賜,峯迴路轉。
他知道,李世民今天的敲打,看似嚴厲,實則是一種保護。提醒他與武媚娘保持距離,是怕他被後宮牽連;告誡他遠離東宮紛爭,是希望他能專注於農桑主業;而劃給他百畝地建改良坊,則是對他最大的支援和肯定。這位帝王,心思深沉,手段高明,既讓他感受到了威嚴,又讓他體會到了器重。
李傑回頭望了一眼,李世民依舊坐在沉香木榻上,望著太液池的方向,夕陽的金輝灑在他身上,將他的影子拉得很長,帶著一種孤家寡人的落寞。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但也更明確了——專注於農技,遠離紛爭,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術,為這個時代創造價值。
回到司農寺時,天已經擦黑了。老李和老張正在庫房核對胡椒種子的數量,見他回來,連忙迎了上來。「大人,您可回來了,今天去宮裡這麼久,出什麼事了?」老李手裡還拿著賬本,臉上滿是擔憂。
李傑把李世民劃地建農具改良坊的事一說,兩人頓時喜上眉梢,眼睛都亮了。
「大人,這真是天大的好事啊!」老李激動地把賬本往桌上一拍,「有了專門的改良坊,咱們就能把那些新想法都變成真家夥了!上次您說的那個能同時播種的機子,還有能自動脫粒的架子,都能做出來了!」
「是啊是啊,」老張也搓著手,滿臉興奮,「我這就去聯係鐵匠鋪和木匠坊,讓他們準備著,明天一早就去看地!」
「不急。」李傑笑著擺擺手,走到案前,鋪開一張巨大的宣紙,「我們先好好規劃一下,怎麼建才能最合理,最方便研究和試驗。」他拿起炭筆,在紙上畫出草圖,「這裡建一個鍛造車間,分熔爐區、打鐵區、淬火區,用來打造農具的鐵製零部件;那邊建一個木工車間,放刨子、鑿子、鋸子,做犁架、木柄這些;還有這裡,建一個試驗車間,地麵鋪石板,方便測試新農具的效能,旁邊再挖幾塊試驗田,種上不同的作物,測試農具在各種土壤和作物上的效果……」
老李和老張湊在旁邊,看著李傑筆下的草圖一點點變得清晰,不時提出自己的建議。「鍛造車間得離木工車間遠點,火星子怕燒著木頭。」「試驗田得分塊種,穀子、麥子、豆子都得有,這樣測試才準。」「倉庫得建在高台上,免得下雨天進水,壞了那些鐵器。」
李傑聽著他們的建議,不時在草圖上修改,炭筆在宣紙上劃過,發出沙沙的聲響。窗外的天色越來越暗,老李點燃了油燈,昏黃的燈光照亮了三人專注的臉龐。
「還有,得建個晾曬場。」李傑忽然想起什麼,在草圖一角畫了個長方形,「新做的農具得在太陽底下曬曬,去除潮氣,不然容易生鏽。尤其是犁鏵這些鐵家夥,保養不好可不行。」
老張點頭附和:「大人說得是。我以前在鐵匠鋪當學徒時,師傅就常說,鐵器跟人一樣,得好好伺候著,才能用得久。」
老李則看著草圖上的鍛造車間,眉頭微皺:「熔爐得用耐火磚,不然燒不了幾次就塌了。還有風箱,得多備幾個,保證火力夠旺,打鐵才能打得勻。」
「這些都得記下來。」李傑找來紙筆,把需要的材料一一列出,「耐火磚、生鐵、木炭、硬木、麻繩……明天讓老張去工部申領,順便看看有沒有合適的工匠。」
「好嘞!」老張接過清單,小心翼翼地摺好放進懷裡,彷彿那不是一張紙,而是沉甸甸的責任。
夜色漸深,司農寺的院子裡靜悄悄的,隻有這間屋子還亮著燈。三人討論得熱火朝天,完全忘了時間,直到肚子餓得咕咕叫,纔想起還沒吃晚飯。
「都怪我,一聊起來就忘了時辰。」李傑笑著合上草圖,「老李,你去廚房看看還有沒有剩飯,簡單對付一口就行。」
老李應聲而去,很快端來三碗糙米飯和一碟鹹菜。三人圍坐在桌前,就著油燈吃飯,糙米飯有些硬,鹹菜也有些鹹,但他們吃得格外香。
「等改良坊建起來,咱們就請個廚子,讓他給咱們做胡椒燉肉,好好改善改善夥食。」老張嘴裡塞滿了米飯,含糊不清地說。
「還胡椒燉肉呢,先把工坊建起來再說。」老李白了他一眼,卻也忍不住笑了,「到時候讓陛下也來看看咱們的成果,說不定還能賞咱們些好酒。」
李傑看著他們憧憬的樣子,心裡暖暖的。他知道,有這樣一群踏實肯乾的人在身邊,再難的事也能做成。
吃完飯,老李和老張拿著草圖回去了,說是要再琢磨琢磨,看看還有沒有遺漏的地方。李傑獨自留在屋裡,看著桌上的草圖,心裡感慨萬千。
這百畝地,不僅僅是一個農具改良坊,更是他實現理想的舞台。他想起農科院裡那些先進的農具,想起現代社會機械化耕作的場景,心裡充滿了期待。或許用不了多久,大唐的田野上,也能看到類似的景象。
他拿起草圖,又仔細看了一遍,確定沒有大的疏漏後,才吹滅油燈,回房休息。躺在床上,他卻沒有絲毫睡意,腦子裡全是改良坊的樣子,想著該如何把農科院的技術更好地運用到實際中,讓新農具更適合大唐的土壤和作物。
第二天一早,天剛矇矇亮,老張就背著包袱出發了。他要先去工部申領材料,再去城外的鐵匠鋪和木匠坊看看,能不能找到手藝好的工匠。老李則留在司農寺,整理胡椒工坊的賬目,同時安排人去禁苑旁邊的空地檢視,清理雜草,為開工做準備。
李傑吃過早飯,也帶著幾個吏員去了那片空地。遠遠望去,百畝地像一片綠色的海洋,雜草長得比人還高。走近了才發現,地裡不僅有雜草,還有不少石頭和磚塊,顯然很久沒人打理了。
「看來得先清場。」李傑對身邊的吏員說,「找些農戶來,一天給他們兩升米,讓他們把雜草除了,石頭撿了。」
吏員應聲而去,很快就找來十幾個農戶。他們拿著鐮刀、鋤頭,熱火朝天地乾了起來。割草的割草,撿石頭的撿石頭,不一會兒就清理出一大片空地。
李傑站在空地上,望著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心裡充滿了乾勁。他知道,這裡將是他夢想開始的地方,是大唐農業革新的。
中午時分,老張回來了,臉上帶著笑容:「大人,工部那邊說材料沒問題,過幾天就能送過來。工匠也找到了幾個,都是老手,鐵匠鋪的王師傅以前給軍隊打過兵器,木匠坊的劉師傅做過龍舟,手藝都沒得說。」
「太好了。」李傑高興地說,「讓他們儘快過來,咱們商量著開工。」
接下來的幾天,一切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材料陸續送到,工匠也到位了。李傑和他們一起,根據草圖確定了各個車間的位置,打下了地基。
開工那天,李傑特意請了蕭瑀來剪綵。蕭瑀看到這片忙碌的工地,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李少卿,老夫就知道你是個乾實事的人。這農具改良坊建起來,定能造福百姓啊。」
「全靠陛下支援,還有蕭大人和各位同僚的幫忙。」李傑謙虛地說。
蕭瑀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乾,老夫會一直支援你的。」
隨著一聲「開工」,工匠們開始忙碌起來。打地基的打地基,砌牆的砌牆,工地上一片繁忙的景象。鐵錘敲擊的聲音、鋸子鋸木頭的聲音、工匠們的吆喝聲交織在一起,像一首充滿希望的交響曲。
李傑站在工地旁,看著這一切,心裡充滿了成就感。他知道,這隻是開始,未來還有很多困難等著他,但他有信心,在李世民的支援下,在身邊這些人的幫助下,一定能把農具改良坊建好,研製出更多更好的農具,讓大唐的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
他抬頭望向皇宮的方向,彷彿能看到李世民坐在禦花園的沉香木榻上,正微笑著看著他。他在心裡暗暗發誓,定不會辜負陛下的期望,定要讓大唐的農業綻放出不一樣的光彩。
工地上的太陽越升越高,照亮了每個人的臉龐,也照亮了大唐農業的未來。李傑深吸一口氣,轉身走進工地,和工匠們一起忙碌起來。他知道,他的路就在腳下,就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
欲知下文如何,請先關注收藏點讚!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