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從胡椒到蒸汽機的大唐傳奇 > 第154章 力學口訣的傳授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從胡椒到蒸汽機的大唐傳奇 第154章 力學口訣的傳授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解決了鍛打次數的問題,接下來就是要讓工匠們掌握每一道工序的要點,像給他們指一條明路。李傑知道,這些工匠大多不識字,像一群沒讀過書的孩子,複雜的理論他們聽不懂,必須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傳授給他們,就像用講故事的方法教他們道理一樣。

他回到書房,那間堆滿了圖紙和書籍的小屋。他坐在案前,翻閱著係統提供的資料,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圖表,在他眼裡卻像一個個跳動的音符。他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反複琢磨,把複雜的力學原理和鍛造工藝簡化成通俗易懂的話語,像把大塊的石頭敲成小塊的石子。終於,在天快亮的時候,他編出了一套通俗易懂的口訣,讀起來朗朗上口,像兒歌一樣好記。

第二天一早,天剛亮,他就召集了所有工匠,在熔爐旁的空地上擺上一張寬大的木桌,桌子上還放著一摞麻紙和幾支炭筆。他將寫好的口訣貼在牆上,那是用大紅紙寫的,字很大,老遠就能看清。

「大家都過來,圍過來一點,我編了幾句口訣,你們都記熟了,照著做就行,保準能打出好鐵。」李傑指著牆上的口訣,聲音洪亮,像敲響的銅鑼,「燒到發白再出爐,彎角先輕後重錘;淬火要快如潑水,回火慢燒像煨湯。」

他一句一句地解釋,像老師教學生認字一樣耐心:「燒到發白再出爐,意思是鐵料要燒到通體發白的時候才能拿出來鍛打,這時候鐵料的溫度最高,大概有一千多度,可塑性最強,像軟泥巴一樣,容易成型。」他指著熔爐裡正在燃燒的炭火,火苗「劈啪」作響,「就像現在這樣,火要燒得旺,鐵料要燒得透,不能有半點夾生,不然打起來就費勁,還容易出裂紋。」

「彎角先輕後重錘,是說鍛打彎角的時候,一開始要用輕錘,像撓癢癢一樣,把大致的弧度打出來,讓鐵料先適應這個形狀。然後再用重錘加固,像打地基一樣,把鐵料打結實,這樣既能保證弧度的標準,又能讓彎角處受力均勻,不會出現一邊緊一邊鬆的情況。」他拿起一把小錘和一把大錘,分彆演示了輕錘和重錘的用法。輕錘敲下去,發出「叮叮」的輕響,鐵料隻是微微變形;重錘砸下去,發出「當當」的巨響,鐵料明顯凹陷下去。他的動作嫻熟,力道恰到好處,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工匠。

「淬火要快如潑水,就是說鐵料鍛打完成後,要迅速放入冷水裡冷卻,速度一定要快,像往熱鍋裡潑水一樣『嘩啦』一下就倒進去。這樣才能讓鐵料的表麵迅速收縮,硬度達到最高,像石頭一樣硬。」他指著旁邊的冷水桶,那桶裡的水清澈見底,還冒著絲絲涼氣,「這一步最關鍵,慢一點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像煮雞蛋煮到一半就撈出來,沒熟就不好吃了。」

「回火慢燒像煨湯,是指淬火後的鐵料不能馬上使用,要放在火上慢慢加熱,就像家裡煨湯一樣,用小火慢慢燉,不能著急。這樣可以消除鐵料的脆性,讓它變得又硬又韌,像彈簧一樣,既能承受壓力,又能恢複原狀。」他用手比劃著小火慢燒的樣子,手指輕輕晃動,「這一步急不得,時間一定要夠,至少要燒一個時辰,不然鐵料還是容易斷裂,像玻璃一樣脆。」

口訣簡單易懂,朗朗上口,工匠們像學唱歌一樣,很快就記住了。趙鐵匠一邊唸叨著口訣,一邊用手比劃著鍛打的動作,臉上露出興奮的神色,像個學會了新遊戲的孩子:「這口訣好記又實用,比那些之乎者也的書本好懂多了!我這記性,記彆的不行,記這個一會兒就背下來了。」他還拉著旁邊的年輕工匠,讓他們跟他一起念,「來,跟我念:燒到發白再出爐……」

為了讓不識字的學徒也能明白,李傑還讓人在熔爐邊貼了張「工序圖」。圖紙是用厚實的麻紙畫的,上麵畫著從燒鐵、鍛打、淬火到回火的每一個步驟,每道步驟旁都畫著簡單的示意圖,像小孩子畫的畫一樣直觀。燒鐵的步驟畫著一個通紅的鐵塊在熔爐裡,旁邊還畫了個冒著火的太陽,表示要燒得旺;鍛打的步驟畫著一把大錘在鐵砧上敲打鐵塊,錘子上還畫了幾條線,表示用力;淬火的步驟畫著一個鐵塊被扔進水裡,濺起高高的水花,像下雨一樣;回火的步驟畫著一個鐵塊在小火上加熱,旁邊畫了個小砂鍋,裡麵冒著熱氣,表示像煨湯。

「你們看這圖紙,就算不識字,照著圖上的樣子做也錯不了。」李傑指著圖紙對學徒們說,眼神裡滿是鼓勵,「哪個步驟不懂,就問師傅,或者來問我,一定要弄明白才能動手,可不能瞎糊弄。」

學徒們圍在圖紙旁,像一群好奇的小貓,一個個看得津津有味,小腦袋湊在一起,嘰嘰喳喳地討論著。雖然他們大多不識字,但圖上的畫一目瞭然,很容易就能理解。一個名叫小石頭的小徒弟,才十二歲,個子還沒鐵砧高,他指著淬火的示意圖,仰著小臉,對旁邊的師傅說:「師傅,我知道了,這個步驟就是要把燒紅的鐵扔進水裡,對不對?你看這水花,跟我上次潑水玩一樣。」

他的師傅笑著點了點頭,用粗糙的手摸了摸他的頭,像摸自己的孩子一樣:「沒錯,記住了,要快如潑水,不能慢吞吞的,不然就白費功夫了。」

接下來的幾天,工匠們都在認真練習口訣和工序,像學生複習功課一樣勤奮。李傑則在一旁不停地指導,像個監工又像個老師。他一會兒走到燒鐵的工匠旁,提醒道:「再燒一會兒,還沒發白呢,火候不夠。」一會兒又走到鍛打的工匠身邊,糾正道:「彎角處要用輕錘先打,你這一上來就用重錘,容易打偏。」他忙得腳不沾地,額頭上總是帶著一層薄汗,但臉上卻始終帶著笑容。

熔爐邊的口訣和工序圖,成了大家最常光顧的地方,像廟裡的神像一樣被大家關注。無論是經驗豐富的老工匠,還是剛入門的學徒,都能從中學到新知識。趙鐵匠以前總覺得自己經驗豐富,不太願意接受新事物,像一頭固執的老黃牛。現在卻成了口訣的忠實擁護者,他不僅自己背得滾瓜爛熟,還經常指導其他工匠,像個負責任的老師。「燒到發白再出爐,你看你這鐵料,才剛發紅就拿出來了,怎麼能行?趕緊放回去再燒燒!」「淬火要快,你動作慢了,硬度不夠,打出來的犁轅不經用!」

老張則對工序圖研究得格外仔細,他拿著圖紙,對照著自己的動作,一遍遍練習鍛打彎角,從一開始的生疏到後來的熟練,每一次都有進步。他感慨地說:「這圖紙畫得真清楚,比師傅當年教我的還明白。我師傅那時候就隻會說『照著我這樣打』,我學了好幾年才摸到點門道,現在有了這圖,一看就會,真是太方便了。」

工匠們的技術在一天天進步,像田裡的禾苗一樣茁壯成長。工坊裡的氣氛也越來越熱烈,像過節一樣熱鬨。「叮叮當當」的鍛打聲、「呼呼」的風箱聲、工匠們的吆喝聲交織在一起,像一首激昂的勞動讚歌,在工坊裡回蕩。李傑看著眼前的景象,心裡充滿了欣慰,像看著自己種的莊稼豐收了一樣。他知道,有了這些熟練掌握技巧的工匠,打造出標準的貞觀犁指日可待,像黎明前的曙光就在眼前。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透過窗戶灑進工坊,給一切都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芒,像披上了一件金色的衣裳。工匠們依舊在忙碌著,他們的身影在火光和餘暉中穿梭,像一個個跳動的音符。李傑站在熔爐旁,望著熊熊燃燒的火焰,火焰映紅了他的臉龐,眼神堅定。他知道,這火焰不僅在鍛造著貞觀犁,也在鍛造著大唐農業的未來,像一顆種子在土裡生根發芽,終將長成參天大樹。

欲知下文如何,請先關注收藏點讚!謝謝!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