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胡椒到蒸汽機的大唐傳奇 第156章 彎角的關鍵一擊
犁鏵鍛造完成後,被小心翼翼地放在一旁冷卻,表麵的紅色漸漸褪去,變成了暗紅色。接下來要鍛造的就是曲轅,而曲轅的彎角是整個鍛造過程中最關鍵、最考驗技術的環節,像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稍有不慎就會功虧一簣,不僅浪費了寶貴的镔鐵,還會延誤整個貞觀犁的製作進度。
工匠們都圍了過來,像看熱鬨的孩子一樣,眼神裡充滿了期待和緊張,彷彿在等待一場重要的考試結果。他們有的雙手抱胸,有的交頭接耳,小聲議論著,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既興奮又忐忑的氣氛。趙鐵匠搓了搓手,手上的老繭相互摩擦,發出「沙沙」的聲響,他有些猶豫地說:「大人,這彎角可是個精細活,差一點都不行,要不還是我來試試?我打了幾十年鐵,對彎角多少還有點心得。」他雖然有幾十年的鍛造經驗,但麵對如此高標準的彎角,心裡還是有些沒底,說話的語氣都帶著幾分不確定。
李傑搖了搖頭,目光落在那塊即將用來鍛造麴轅的镔鐵上,鐵料已經在爐膛裡燒得發白,像一塊耀眼的白玉,散發著灼熱的光芒。「還是我來親自掌錘吧,這個彎角太重要了,它關係到整個曲轅的受力均勻性,也影響著貞觀犁的靈活性和耐用性,必須保證萬無一失。」他語氣堅定,不容置疑,眼神裡充滿了自信。他知道,這個彎角是貞觀犁的核心部位,容不得半點差錯,隻有親自上手,才能確保它的精準度。
他從趙鐵匠手中接過那把大錘,錘頭沉甸甸的,握在手裡能清晰地感受到它的分量,彷彿握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李傑深吸一口氣,胸中充滿了灼熱的空氣,沉聲道:「大家都看清楚了!這彎角的鍛打方法和咱們平時不一樣,得講究技巧。」
隻見他雙腳分開與肩同寬,穩穩地站在鐵砧旁,像一棵深深紮根在泥土裡的大樹,穩如泰山,任憑周圍如何喧鬨,他自巋然不動。他將體內的力氣彙聚到手臂上,肌肉微微隆起,青筋隱約可見,像一條條蜿蜒的小蛇。然後,他手臂帶動錘頭,緩緩揚起,錘頭在空中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帶著一種獨特的韻律。
「當!」,有時還會出現重疊的痕跡,難怪打出來的彎角容易斷裂,用不了多久就會變形。「原來如此,原來這彎角還得這麼打,真是長見識了!」他喃喃自語,眼神裡充滿了敬佩,像一個虔誠的學徒在仰望自己的師傅。
一炷香的時間在不知不覺中過去,像流水一樣悄無聲息。爐膛裡的火焰依舊旺盛,跳躍著,閃爍著,映照著李傑專注的臉龐,他的額頭上布滿了汗珠,像撒了一層細密的珍珠。當最後一錘落下時,「當」的一聲,清脆而有力,曲轅的彎角已經初具雛形,線條流暢,弧度優美,像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靜靜地躺在鐵砧上,散發著誘人的光澤。
李傑放下大錘,大錘「哐當」一聲落在地上,他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胸口劇烈起伏著,手臂傳來一陣痠痛,像被抽走了所有的力氣,但心裡卻充滿了成就感,像完成了一件偉大的使命。他拿起旁邊的弧度尺,那是用堅硬的棗木製作的,上麵的刻度清晰可見,他小心翼翼地放在彎角處測量,動作輕柔得像在撫摸一件稀世珍寶。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弧度尺上,空氣彷彿凝固了一般,連呼吸聲都能聽得一清二楚。趙鐵匠緊張地攥緊了拳頭,手心都冒出了汗,濕漉漉的;年輕的工匠們則瞪大了眼睛,瞳孔裡映著弧度尺的影子,期待著結果,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正好135度!」李傑的聲音打破了寂靜,帶著難以掩飾的喜悅和興奮,像一股清泉注入了每個人的心田。弧度尺上的刻線清晰地顯示,彎角的角度不多不少,正好是135度,像用圓規量過一樣精準,分毫不差。
「太好了!」「太厲害了!」工匠們頓時歡呼起來,臉上露出了興奮的笑容,像打贏了一場勝仗,之前的緊張和忐忑一掃而空。他們相互擊掌,議論紛紛,聲音裡充滿了激動和自豪。趙鐵匠更是激動得鬍子都翹了起來,他快步走上前,仔細端詳著那個彎角,用粗糙的手指輕輕撫摸著上麵均勻的錘痕,感慨道:「大人,您這手藝真是神了!我活了這麼大歲數,打造過的彎角沒有一百也有八十,還是第一次見到打得這麼標準的彎角,真是開了眼界了!這要是說出去,保管沒人相信,可我親眼看見了,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李傑笑了笑,用袖子擦了擦臉上的汗,袖子立刻被浸濕了一大片:「這沒什麼,隻要掌握了方法,你們也能做到。關鍵是要用心,要精準,不能有絲毫馬虎,每一個錘痕都要恰到好處,每一次用力都要均勻適中。」他知道,這個彎角的成功鍛造,不僅為貞觀犁的製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讓工匠們的信心更加堅定了,讓他們看到了打造出完美貞觀犁的希望。
他抬頭看了看天色,太陽已經升起很高了,金色的陽光透過窗戶灑進工坊,給一切都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芒,連空氣中的塵埃都看得一清二楚,像無數金色的小精靈在飛舞。「好了,大家休息一下,吃點東西,補充補充體力,下午我們繼續鍛造犁壁,爭取早日把這貞觀犁組裝起來。」
工匠們紛紛應著,臉上洋溢著輕鬆的笑容,像卸下了千斤重擔。他們三三兩兩地走到一旁,拿出帶來的乾糧和水,一邊吃一邊興奮地討論著剛才的鍛打過程,不時發出陣陣讚歎聲。他們知道,有李傑這樣的領頭人,有如此精湛的技術和嚴謹的態度,打造出完美的貞觀犁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近在眼前的現實。
工坊裡的熔爐依舊在燃燒,像一顆永不熄滅的火種,照亮了大家前進的道路。而那個精準的135度彎角,就像一個成功的標誌,在晨光中閃耀著光芒,預示著貞觀犁的輝煌未來,也預示著大唐農業即將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
欲知下文如何,請先關注收藏點讚!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