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從胡椒到蒸汽機的大唐傳奇 > 第187章 貞觀犁的普及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從胡椒到蒸汽機的大唐傳奇 第187章 貞觀犁的普及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渭水畔的比試落幕未滿三日,長安西市的改良坊外已排起長龍。晨光剛爬上坊門的銅環,將那隻銜著銅錢的銅獸映得發亮,等候的農戶就把青石板街麵擠得水泄不通。扛著鋤頭的老漢們揣著油布包不住搓手,布包裡的銅錢硌得手心發麻;推著獨輪車的後生踮腳張望,車鬥裡還放著給工匠帶的新蒸的糜子麵饃;連抱著孩子的婦人都來湊數,用圍裙擦著孩子流到下巴的口水,說要給當家的先探探路,免得被人騙了。

「讓讓!讓讓!新犁出來了!」周鐵蛋光著膀子,古銅色的脊梁上汗珠順著肌肉溝壑往下淌,在腰腹間彙成小溪。他和四個工匠推著輛榆木板車,車軸發出「吱呀」的呻吟,上麵並排放著五具貞觀犁,犁鏵在朝陽下泛著冷光,驚得排隊的人群發出一陣騷動,有人的草帽都被擠掉了。

「給俺來一具!」前排的張三牛舉著沉甸甸的錢袋,粗布褂子被擠得變了形,領口的盤扣都崩開了兩顆。他把錢袋往櫃台上一拍,「嘩啦」一聲,五貫開元通寶滾出來,邊緣都被磨得發亮,「俺早就把錢備齊了,五貫錢一分不少!這是俺家賣了兩頭小豬仔攢的,今天說啥也得把新犁拉回去!」

周鐵蛋剛要回話,身後又傳來喊叫聲:「先給俺!俺是從同州來的,走了三天三夜!」一個瘦臉漢子舉著官府開的路條,紙角都磨捲了,上麵蓋著七八個驛站的紅印,像朵綻開的梅花。「俺村地主說了,誰先買到新犁,就租給誰十畝好地!俺家婆娘還等著這地種麥子呢!」

混亂中,李傑帶著兩個賬房先生走出坊門,賬房先生手裡捧著本厚厚的登記簿,紙頁邊緣都被翻得起了毛。「大家彆急,按順序來。」他站在三級青石台階上高聲道,聲音透過那隻特意打造的銅喇叭傳出老遠,震得簷角的銅鈴叮當作響,「改良坊即日起,每日供應百具新犁,憑戶籍登記購買,每戶限買一具。外地農戶可到當地縣衙登記,由官府統一采購,運費全免!」

人群漸漸安靜下來,像退潮的海水。張三牛摸著錢袋裡的開元通寶,聽著銅錢碰撞的脆響,心裡踏實了不少。他轉頭看見同村的劉老五正踮腳往坊裡瞅,脖子伸得像隻老鴨,忍不住打趣:「咋?你那寶貝舊犁不打算用了?前陣子你還說新犁是花架子呢。」

劉老五臉一紅,撓著後腦勺嘿嘿笑,露出兩排黃牙:「前幾日看了比試,回去就把舊犁劈了當柴燒。俺家那口子說了,省下的草料錢,夠給娃買半年的糖吃,還能給俺扯塊新布做件褂子。」他說著,指了指自己打滿補丁的袖子,「你看這袖子,都快爛成漁網了。」

這樣的場景,同時出現在長安的東市、南市,甚至延伸到了周邊的縣城。改良坊的工匠們分成三班,熔爐日夜不熄,通紅的鐵水映得半個坊區都泛著紅光,連夜空都被染成了橘色。掌爐的王師傅算過一筆賬:往日打造一具舊犁,需兩匠一徒忙三日,鐵料得耗十五斤;如今用了李傑改良的模具,三匠五徒一日能出十具新犁,鐵料還省了兩成,每一具都能多打出個犁尖來。

「李大人這法子真神了!」王師傅用鐵鉗夾著燒紅的犁鏵,往冷水裡一淬,「滋啦」一聲騰起白霧,像朵炸開的棉花。他眯著眼看著冷卻後的犁鏵,紋路清晰得能數出,「你看這弧度,比咱老輩人憑手感鍛打的還標準,碎土準保均勻!上次有個老農來買犁,摸了這犁壁,說比他家婆孃的梳頭鏡還光溜。」

訊息傳到洛陽時,刺史正為春耕的事犯愁。去年的劣質犁讓邙山腳下的麥田減產三成,農戶們提著空糧袋堵在府衙外,差點掀了他的官轎,連轎簾都被扯破了。聽聞貞觀犁能增產,他連夜寫了八百裡加急,信紙都被墨汁洇透了,求朝廷調撥五百具新犁,還特意在信裡加了句「願以洛陽官窯瓷器抵賬,每具犁換三件青瓷碗」。

李傑接到信時,正對著關中輿圖規劃分坊地址,圖上的墨跡還是新的。他用朱筆在洛陽、揚州圈了兩個紅圈,紅得像要滴出血來。「洛陽設分坊,用當地的伊洛鐵,那鐵性韌,適合做犁鏵。」他對身旁的掌櫃道,掌櫃手裡的算盤打得劈啪響,正在算著成本,「揚州分坊用梅山鐵,那邊水路方便,能順長江運到蜀地,蜀地多山地,新犁的曲轅正好派上用場。」他頓了頓,指著地圖上的運河,像條銀色的帶子,「分坊要挨著碼頭建,省得二次搬運。工匠從總坊抽調十個老手,再招收當地鐵匠,用咱們的模具和圖紙,保證質量統一,誰要是敢偷工減料,立馬逐出坊門。」

兩個月後,洛陽分坊的第一具貞觀犁出爐。刺史親自主持了開犁儀式,選了塊最難耕的黏土田,那地硬得像塊鐵板,去年用舊犁耕,三天才耕了半畝。當一牛一犁輕鬆翻起深褐色的泥土,土塊細得像篩過的,圍觀的農戶爆發出雷鳴般的喝彩,有個白發老漢當場跪在地上,捧著新翻的泥土老淚縱橫,渾濁的眼淚滴在泥土裡,暈開一小片濕痕:「俺種了一輩子地,從隋末到大唐,就沒見過這麼省力的犁!這哪是犁啊,這是救苦救難的菩薩!」

揚州分坊的進展更快。靠著運河碼頭的便利,新犁裝船後三日就能抵達蘇州,五日可到越州。江南的水田多,田埂窄得像根帶子,農戶們最愛新犁的曲轅設計,在田埂間轉彎時,比舊犁省了一半的功夫,再也不用喊人幫忙抬犁了。有個種桑田的農戶算過,用新犁耕地,一畝能多采兩擔桑葉,夠喂飽十張蠶匾,多出的蠶絲能織兩匹好綢子,夠給閨女做嫁妝了。

年底的大雪覆蓋關中時,鵝毛般的雪片紛紛揚揚,給長安城蓋了層厚棉被。戶部的奏摺送到了禦書房,用黃綢子包著,顯得格外鄭重。李世民披著紫貂裘,就著炭盆的火光翻看奏摺,火苗舔著銅盆,映得他臉上忽明忽暗。上麵的數字讓他眉開眼笑,連眼角的皺紋都舒展開了:「關中因用新犁,糧食增產一成,農戶節省草料錢二十萬貫。」旁邊還附著各縣報來的明細,萬年縣增產最多,達一成五,戶縣節省的草料能喂飽三千頭牛,夠裝備一支騎兵了。

「李傑,你來看。」李世民把奏摺推給他,手指在「二十萬貫」上重重一點,指甲都差點戳破紙頁,「這可不是小數目,夠裝備三個軍府了,能多養五千兵卒。你不僅給大唐添了新犁,更清了吏治的蛀蟲,這纔是真正的功在千秋,比打場勝仗還管用。」

李傑看著奏摺上密密麻麻的硃批,紅得像跳動的火焰。他知道這隻是開始,就像種子剛破土而出。他想起分坊裡日夜趕工的工匠,想起農戶們買犁時的笑臉,想起那些因為新犁而多打糧食的田地,突然覺得那些熬過的夜、磨破的手,都值了。窗外的雪越下越大,給改良坊的屋頂蓋了層白毯,卻蓋不住坊內傳出的叮叮當當聲——那是新犁在歌唱,是新時代的序曲,清脆而響亮。

欲知下文如何,請先關注收藏點讚!謝謝!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