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胡椒到蒸汽機的大唐傳奇 第207章 堆積如山的新犁
司農寺如山的新犁的庭院裡,清晨的薄霧像一層薄薄的紗幔,將錯落有致的屋舍和挺拔的槐樹籠罩其中。尚未等這層紗幔被陽光完全驅散,此起彼伏的鐵器碰撞聲便如細密的雨絲,將其攪得支離破碎。往日裡用來晾曬穀物、鋪滿乾燥秸稈的空地上,此刻已被嶄新的貞觀犁占據得滿滿當當。
這些新犁一具具捱得整整齊齊,從朱漆大門一直蜿蜒延伸到西廂房的牆角,遠遠望去,宛如一座沉默而威嚴的金屬山巒。陽光奮力穿透薄霧,在犁鏵上折射出冷冽的光,那光芒銳利得彷彿能劃破空氣,晃得人眼睛陣陣發花,不得不眯起眼來才能看清全貌。
每具新犁的曲轅上,都有經驗豐富的鏨工用鏨子精心刻著編號和「司農寺監製」的字樣。那些筆畫遒勁有力,入木三分,透著官府監製的嚴謹與權威,彷彿在無聲地宣告著它們的正統身份。幾個穿著粗布短打的工匠正圍著新犁忙碌,他們手裡拿著柔軟的羊毛刷,蘸著透亮的清漆,小心翼翼地給犁身刷塗。刷子劃過犁梢時,露出下麵細密均勻的木紋——這些木料都是從秦嶺深處的密林中精選的硬雜木,曆經三個月的桐油浸泡,據說能有效防潮防蛀,即便在南方潮濕的氣候裡,用上十年也不會朽壞變形。
「李大人來了!」一個眼尖的小吏高聲喊道,聲音在庭院裡回蕩。正在忙碌的工匠們紛紛停下手中的活計,有的放下毛刷,有的直起彎腰的身子,轉身朝門口的方向躬身行禮,動作整齊劃一,帶著對上官的恭敬。
李傑穿著一身熨帖的青色朝服,腰間懸掛的紫金魚袋隨著他穩健的步伐輕輕晃動,發出細碎而清脆的碰撞聲。他臉上帶著溫和的笑意,抬手擺了擺:「都忙你們的,不用多禮。」
他緩步走到新犁堆前,目光在這些泛著金屬光澤的農具上緩緩掃過,最後停留在一具犁的鏵片上。他伸出手,指尖輕輕撫摸著冰涼堅硬的鏵片,那觸感光滑而銳利,彷彿能感受到金屬內部蘊含的力量。這具犁的編號是「陝0734」,清晰地昭示著它是陝西道生產的第734具貞觀犁。鏵片的弧度經過工匠們反複打磨,精準得如同用圓規量過一般,邊緣鋒利得能輕易劃開攤在一旁的宣紙,卻又不會過於單薄——這是他根據穿越前在農科院學到的農機設計原理,結合大唐的實際耕作需求,特意要求增加的厚度,目的是能有效減少耕作時與堅硬土地碰撞造成的磨損。
「大人,這批新犁是要發往隴右的。」負責登記造冊的小吏捧著一本厚重的賬冊快步跟過來,賬冊的紙頁邊緣已經有些磨損,上麵用鮮紅的硃砂筆密密麻麻標著各州的需求量,「隴右道這次一下子訂了兩千具,說是要趕在春耕前全部分下去,讓農戶們能及時用上。」
李傑點點頭,接過賬冊翻開仔細看著。隴右道往年是直轅犁的重災區,當地的世家大族仗著地勢偏遠,朝廷監管難以深入,對新犁推廣一直陽奉陰違,暗地裡甚至阻撓農戶購買。如今卻主動訂購這麼多,想來是朝會上陛下「先斬後奏」的旨意起了震懾作用。他忽然想起李承乾送來的那批舊犁,此刻正在後院的熔爐裡被熊熊烈火焚燒,準備回爐重造,想來東宮的沉默,也讓這些原本持觀望態度的地方官沒了底氣,不敢再拖延。
「每具犁都試過了?」李傑合上賬冊,抬頭問道,語氣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嚴謹。他深知批量生產最容易出現紕漏,上個月就有一批新犁因為鉚釘鍛造時火候不夠,導致鬆動,剛發到渭南農戶手裡就出了故障,雖然後來及時派人更換,沒有造成太大損失,卻也讓他捏了一把汗,自此之後,對新犁的質量把控愈發嚴格。
「回大人,都試過了!」老工匠王鐵匠甕聲甕氣地回答,他手裡拿著個小巧的鐵錘,正挨個敲擊犁梢的鉚釘,通過聲音來判斷是否牢固。他黝黑的臉上滿是自信,「昨天試了整整一夜,從傍晚一直到天亮,讓二十個壯漢輪流拉著在城外的試驗田裡耕了二畝地,翻土深淺均勻,一點毛病沒有!」
說著,他放下鐵錘,彎腰拿起一具新犁,猛地往地上一頓,隻聽「噗」的一聲,犁鏵穩穩插進泥土半寸深,而曲轅卻紋絲不動,沒有絲毫變形。「您瞧,這韌勁兒!」王鐵匠拍了拍曲轅,臉上滿是自豪,「咱這鐵料裡摻了西域來的镔鐵,比例都是按您給的方子來的,比純生鐵結實三成還多,就算是讓牛拉著撞石頭,頂多崩個豁口,絕斷不了!」
李傑笑著點頭,目光再次掃過堆積如山的新犁,忽然覺得這些冰冷的鐵器彷彿活了過來。它們即將被裝上馬車,沿著蜿蜒的官道送往關中的平原、隴右的坡地、江南的水田,在無數農戶的手中,翻耕出一片片金黃的莊稼。他彷彿看到了來年秋收時,全國的糧倉都堆得滿滿當當,露出圓鼓鼓的肚子,百姓們再也不用為了溫飽發愁,孩子們能吃上白胖鬆軟的饅頭,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老人能穿上厚實暖和的棉襖,在冬日的暖陽下曬著太陽,安享晚年。
就在這時,眼前突然閃過一道淡藍色的光幕,隻有他能看見的係統麵板悄然彈出:【技術迭代:貞觀犁普及進度87,滿足解鎖條件。獎勵:香皂製作基礎裝置圖紙。】
光幕上隨即展開幾張詳細的圖紙,上麵畫著三個陌生的器械:皂化反應釜是個帶夾層的銅鍋,鍋底有個控製出料的閥門,夾層可以通入熱水加熱;研磨機是上下兩層的石盤,上麵刻著細密的紋路,通過轉動研磨物料;還有個用來攪拌的木槳,槳葉呈螺旋狀,能讓物料混合得更均勻。圖紙旁邊用簡潔的文字標注著簡單的原理說明,雖然不及他穿越前見過的精密儀器那般複雜,但足以完成最基礎的香皂製作流程。
李傑的心跳驟然加速,彷彿有一隻小鹿在胸腔裡亂撞。他知道,這意味著屬於香皂的時代,即將拉開序幕。貞觀犁解決了百姓「吃飽」的問題,而香皂將改善他們「生活」的品質,這是技術迭代的必然趨勢,也是他推動大唐變革的重要一步,讓這個時代不僅僅滿足於溫飽,更能向更舒適的生活邁進。
「把這批犁的清漆晾乾後,立刻裝車。」李傑將賬冊遞給小吏,語氣堅定地吩咐道,「讓驛站準備好快馬,每車配兩個護衛,務必安全送到隴右,路上不能出任何差錯。」
「是!」小吏躬身應道,雙手接過賬冊,轉身快步去安排發車事宜,腳步輕快,帶著高效執行命令的利落。
李傑再次看向那座新犁山,此時陽光已經完全驅散了薄霧,金色的光線灑在犁身上,金屬的光澤在陽光下格外耀眼,彷彿給每具新犁都鍍上了一層金邊。他彷彿能聽到這些新犁在田地裡耕作的聲音,「吱呀」的轉動聲伴隨著農戶們的吆喝聲,那聲音與即將到來的香皂作坊裡攪拌器的「咕嚕」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一曲屬於大唐的技術浪潮之歌,雄渾而充滿希望。
欲知下文如何,請先關注收藏點讚!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