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胡椒到蒸汽機的大唐傳奇 第214章 pH 值的精準測量
確定了坡地作為種植地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劃分割槽域,分彆種植胡椒花和薰衣草。雖然它們都適合在這片坡地生長,對光照、水分的要求也差不多,但對土壤酸堿度的要求卻不一樣,這一點,係統圖譜上有明確的記載,用紅色的字型標得清清楚楚,生怕他看漏了。
李傑從實驗室裡拿來一個小巧的木盒,木盒是用紫檀木做的,上麵還刻著簡單的花紋,一看就價值不菲。他小心翼翼地開啟盒子,裡麵鋪著一層柔軟的絲綢,整齊地放著二十片薄薄的帛片。這些帛片顏色淡黃,像用了多年的宣紙,看起來和普通的絲帛沒什麼兩樣,可實際上,它們是用蘇木、紫草等十幾種植物汁液浸泡過的「變色帛」——遇到不同酸堿度的溶液,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這是他根據現代ph試紙的原理,費了好大力氣才製作出來的,光是除錯植物汁液的比例,就試了幾十次,報廢了上百片帛片,用來測量土壤的ph值再合適不過。
「大人,這帛片能行嗎?就這麼薄薄一片,能測出土壤好不好?」趙文好奇地探過頭,眼睛瞪得大大的,心裡滿是懷疑。他長這麼大,隻見過用眼睛看、用手摸來判斷土壤好壞的,還從沒聽說過用帛片就能知道的,這也太神奇了吧,簡直像變戲法。
李傑笑了笑,沒說話,隻是示意兩個工匠過來。他讓人在坡地的不同位置挖了二十個小坑,每個坑都挖得深淺一致,都是半尺深,這樣取的土壤樣本才具有代表性。每個坑都取了些土壤樣本,分彆裝進小陶罐裡,陶罐上還貼著寫有編號的標簽,從一到二十,清清楚楚。然後,他讓人往每個陶罐裡加入等量的清水,用乾淨的木棍攪拌均勻,製成水土混合物,放在一旁靜置片刻,讓土壤顆粒沉澱下去。
等混合物稍微沉澱,上麵的液體變得有些清澈時,李傑才小心地取出一片「變色帛」,用剪刀剪成二十片,每片都大小均勻。他捏起一片,輕輕浸入第一個陶罐的水土混合物中,隻讓帛片的一角接觸液體。帛片剛一接觸液體,就開始慢慢變色,像被染上了顏料似的,有的變成了淡紅色,有的變成了淡藍色,還有的顏色變化不明顯,隻是稍微深了點。
趙文和老張師傅都看呆了,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那些變色的帛片,像在看什麼精彩的魔術表演。老張師傅甚至下意識地揉了揉眼睛,生怕自己看錯了。「乖乖,這帛片還真能變色!跟戲法似的!」老張師傅喃喃自語,臉上寫滿了不可思議,手裡的鋤頭都忘了放下,差點掉在地上。
李傑卻一臉平靜,他仔細觀察著每片帛片的變色程度,眼神專注得像在研究什麼稀世珍寶。他拿出係統圖譜,翻到最後一頁,圖譜上有一張「ph值比色卡」,上麵標著從1到14的數字,每個數字旁邊都有對應的顏色,從深紅到深藍,一應俱全。他對照著比色卡,在地上用樹枝標出了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旁邊都寫上了對應的ph值。
「這片區域,」他指著一片帛片變成淡橙色的地方,用樹枝在地上畫了個圈,「土的ph值大概65,稍微偏酸性,胡椒花最喜歡這樣的土壤,就把胡椒花種在這裡。你們看,這片地的帛片顏色和比色卡上65的顏色一模一樣,錯不了。」
他又走到另一片區域,這裡的帛片變成了淡綠色,像剛長出來的嫩葉:「往北三尺的這片地,ph值大概70,接近中性,剛好適合種薰衣草。薰衣草不像胡椒花那麼挑剔,稍微偏中性一點也能長得很好,要是太酸了,反而容易生病。」
趙文聽得一頭霧水,撓了撓頭,頭上的發髻都有些鬆動了:「大人,這ph值是啥啊?65和70不就差了05嗎?有啥不一樣啊?至於分得這麼清楚嗎?」
李傑想了想,用一個通俗易懂的比喻解釋道:「這ph值就像土壤的『口味』,有的土壤偏酸,有的偏堿,就像咱吃的醋是酸的,堿麵是堿的一個道理。就像人吃飯,胡椒花愛吃酸一點的菜,稍微帶點酸味才覺得爽口,吃不了太堿的;薰衣草呢,不那麼挑剔,能接受淡一點的口味,太酸太堿都不行,吃了就鬨肚子。」
老張師傅這才恍然大悟,猛地拍了拍大腿,差點把旁邊的陶罐碰倒:「哦!原來是這麼回事!我就說嘛,為啥有的地種麥子長得好,種豆子就不行,敢情這土也有『口味』啊!就跟咱莊稼人一樣,有的愛吃鹹,有的愛吃淡,這花草也挑『口味』啊!李大人您真是太厲害了,這都能琢磨出來!」
李傑點點頭,臉上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就是這個道理。隻有種在適合它們『口味』的土壤裡,才能長得好,枝繁葉茂,結出的香料味道才純正,用來做香皂,香味才濃鬱持久。要是種錯了地方,就算長得再好,香料的味道也會差一大截。」
確定了最適合種植的區域後,李傑讓人按標記築起半尺高的田埂,田埂築得方方正正,像一條條筆直的分界線,把坡地劃分得井井有條,一眼就能看出哪裡種胡椒花,哪裡種薰衣草。築田埂的土是特意從坡底取來的黏土,這種土黏性大,不容易坍塌。幾個經驗豐富的老農拿著鋤頭,一下下把土拍實,汗水順著他們黝黑的臉頰流下,滴在乾燥的土地上,瞬間就洇出一小片深色的印記。
「田埂不僅要劃分割槽域,還得起到擋水的作用。」李傑蹲在田埂邊,用手指戳了戳剛築好的土牆,感受著它的硬度,「下雨的時候,水能順著坡流走,但不能讓兩個區域的水混在一起,不然酸堿度就亂了套,之前的測量就白費了。」
更讓人驚訝的是,李傑還讓人在田埂內側抹上了一層混合了草木灰的黏土。他親自示範,把曬乾的草木灰和黏土按一比三的比例混合,再加入適量的水,用木槌反複捶打,直到混合物變得像揉好的麵團一樣細膩有韌性。
「這是為啥啊?」老張師傅蹲在一旁,看著李傑用抹子把混合物均勻地抹在田埂內側,像在給牆壁刷塗料,他種了一輩子地,也沒見過這麼種地的。旁邊的幾個老農也紛紛探頭,眼裡滿是好奇。
「這層黏土混合了草木灰,可是個好東西。」李傑直起身,擦了擦手上的泥,解釋道,「一來,黏土能擋住兩邊的水土,防止它們相互滲透,保證每個區域的酸堿度穩定;二來,草木灰是堿性的,要是哪塊地的土壤酸性太強了,它能慢慢中和一下,就像給土壤『調味』一樣,讓味道始終保持在合適的程度。」
他指著剛抹好的田埂內側,陽光下,那層混合物泛著淡淡的灰白色:「這活兒得細致點,不能馬虎。厚度要均勻,不能有裂縫,不然水就滲過去了。你們看,這樣抹完,田埂就像穿了層盔甲,既能擋水,又能調酸,一舉兩得。」
老農們聽得連連點頭,手裡的活計也更仔細了。一個姓李的老農乾了一輩子農活,種過的地比誰都多,此刻卻忍不住感慨:「李大人,您這種地的法子可真新鮮,種個花比咱種麥子還講究啊!咱種麥子,也就翻翻地、施施肥,哪想過這土還有『口味』,還得用帛片測,用草木灰調啊!」
另一個老農也附和道:「就是啊,以前總覺得種地靠的是力氣和經驗,沒想到這裡麵還有這麼多門道。聽大人這麼一說,才知道咱以前那都是瞎種,怪不得有時候收成好,有時候收成差呢。」
李傑笑了笑,心裡卻很清楚,這不過是現代農業技術中最基礎的土壤管理知識。在華夏國,哪怕是普通的農戶都知道測土配方施肥,可在大唐,這些知識卻顯得如此新奇。他拍了拍手上的土,對大家說:「種地確實有學問,得多觀察、多琢磨。就像這花草,你摸清了它的脾氣,給它合適的環境,它自然就長得好,給你好收成。」
說話間,田埂已經築得差不多了。一條條整齊的田埂把坡地分成了兩塊,一塊稍大,準備種胡椒花;一塊稍小,用來種薰衣草。陽光照在田埂上,把黏土和草木灰的混合物曬得微微發白,像給坡地係上了一條條漂亮的腰帶。
李傑又讓人在兩塊地的邊緣各挖了一條淺淺的排水溝,溝底鋪上碎石子,防止水土流失。「這樣一來,就算下大雨,水也能順著排水溝流走,不會淹到地裡。」他指著排水溝,對趙文說,「你記一下,以後每天都要過來看看,要是溝裡有雜草或者泥沙堵了,要及時清理。」
趙文連忙拿出本子記下,筆尖在紙上沙沙作響:「大人放心,小的一定記牢。」
老張師傅看著這片被精心打理過的坡地,再想想自己以前種地的樣子,不由得歎了口氣:「以前總覺得大人研究那些瓶瓶罐罐沒啥用,現在才知道,大人這是把學問用到地裡了。就衝這細致勁兒,這花草肯定能長得好。」
李傑望著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心裡也充滿了期待。他彷彿看到,不久之後,這裡就會長滿茂盛的胡椒花和薰衣草,白色的、紫色的花朵在陽光下綻放,微風拂過,送來陣陣清香,那香氣裡,既有胡椒花的辛香,又有薰衣草的淡雅,正是椒蘭皂最需要的味道。
夕陽西下,把大家的影子拉得長長的。工匠們收拾好工具,說說笑笑地往回走,嘴裡還在討論著今天學到的新知識。李傑最後看了一眼坡地,田埂整齊,排水溝清晰,土壤鬆軟,一切都準備就緒,就等著播種了。
他知道,這片坡地的秘密,不僅僅是合適的光照、土壤和排水,更是科學的種植方法。隻有用科學的方法管理,才能保證香料的品質穩定,才能讓椒蘭皂真正成為大唐的名品。而他,將帶著這些先進的知識,一步步推動大唐的農業和手工業發展,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欲知下文如何,請先關注收藏點讚!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