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從山寨老頭樂,到工業霸主 > 第55章 超前配置,400v直流快充口!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從山寨老頭樂,到工業霸主 第55章 超前配置,400v直流快充口!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對於一台新能源純電車而言。

三電核心架構,還有底盤,屬於內在功底。

隻有開上去之後,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區彆。

就在研發部這邊把全新的純電底盤架構與電控設計,方案完成了七七八八。

除此之外。

就是內部配置的升級了。

這次新車配置。

內部升級了正式的小型壓縮機空調,而非閹割版。

還有8寸的娛樂屏,也進行了一定的升級。

最開始。

給老頭樂加裝空調的方案。

研發星辰01的時候,王景明還質疑過。

但真的加裝上去後,消費市場的反饋,著實是令他震驚了。

儘管是一個“閹割版壓縮機”,嚴格來講隻能吹冷氣,根本無法控溫,也難以實現整車快速降溫的效果。

以及那個“超級閹割版倒車影像”加40hz重新整理螢幕,嚴格講效果並不好,延遲很明顯。

可放在市場上,消費者卻對這個配置十分滿意,幾乎冇有抱怨的。

……

其實這就是一個尊重的問題。

在兩三萬這個無人問津的價位,能吹空調,還能明確的看到倒車的影像,已經是相當超前!

這次。

有了更高的整車預算,許易冇有選擇用閹割壓縮機了,而是讓研發這邊單獨找供應鏈工廠,定製生產的一款小型壓縮機,製冷功率和效率更強,成本卻並未增加多少。

因為他們的訂單量大,使得原本是合作的供應狀態,徹底變成了主導地位,議價空間也隨之變得更大,工廠為之單獨開了兩條獨立產線進行生產。

供應鏈就是這麼個神奇的地方。

量越大…成本越低。

成本越低,量越大!!

現在國內的大部分工業園,還處於高速發展期。

隨著工藝的不斷完善,設備國產率的不斷提高,製造成本還會一直往下降。

有整合供應鏈能力的公司,在這方麵的成本優勢將會愈發巨大。



又過去一段時間。

由星辰和威能雙方合作的,共同研發的定製動力電芯也下線了。

說是共同研發。

實際相當於變相的“深度定製”。

星辰這邊更多偏向提出所需電芯的高標準、高規格,威能那邊負責解決需求。

期間新方案遇到的技術問題,則由雙方技術團隊聯合解決。

在這過程,星辰研發團隊進行了一輪擴招,招收了一批相關人才,加上威能那邊的研發團隊底蘊,作為行業第二梯隊的動力電池廠,基本都是材料工程相關的高校博士,後麵乾脆調崗過來“合作指導”,內部動力電池的技術水平飛速上漲。

此外。

又從威能工廠以成本價,購置了一套電池封裝產線。

隨著星辰這邊的大量資金狠狠注入,雙方之間的關係,多少變得有點不分彼此了。

再加上許易承諾的預期大批訂單。

威能內部高層董事會,更是樂得已不知天地為何物了。

……

研發部把第一批下線的磷酸鐵鋰電芯,內部命名為命名為a1電芯。

由此封裝而來的電池包,也就是星辰汽車的第一代動力電池包。

目前。

經過市場調研,目前十萬塊以下的新能源車,排除比亞迪這種擁有自研電池廠之外,其他的電池包普遍是行業第二梯隊,甚至還要更差一截的電池供應商進行采購。

產出的電芯單體能量密度是在“90-100wh/kg”,在加上散熱模組封裝成電池包後,就隻有“70wh/kg”的能量密度。

之前山棟威能提供給新能源客車的電池包供應,就處於這個水平。

在經過改進後,星辰第一代動力電池包的係統能量密度,已經可以達到“88wh/kg”。

這個提升相當大。

目前行業第一梯隊的水平。

類似比亞迪的車子,係統能量密度也就在“85-95

wh/kg”之間。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目前的主流電池製造工藝,和材料技術相差都不大,互相冇有拉開太大的差距。

身為第二梯隊的工廠,也有自己的技術儲備。

隻是改進電芯和封裝流程的前期成本壓不下來。

而且,新能源客車采購的電池包,通常體積空間足夠,對能量密度冇有非常高的要求,對價格反倒是十分敏感。

冇有大量訂單的支援,前期高昂的研發和改進產線費用就冇辦法被攤薄。

硬砸研發一下乾到行業頂尖水平,也不現實。

第一梯隊的電池廠商,都有自己的技術儲備,研發資金和訂單還比第二梯隊的企業充足得多,砸研發哪砸得過他們?

說到底,還是冇錢冇訂單。

現在由星辰出麵承擔這部分的開發費用,還有後續訂單采購份額,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不過。

這也會造成星辰汽車前期開發成本,和初期生產成本過高的問題。

要開發一款在行業主流水準上的新能源車,畢竟和開發老頭樂是兩碼事。

……

“電池液冷係統和obc
dcdc模塊都已經到位了,現在可以開始測試了。”

研發工間內。

孫鵬飛和一眾研發工程師聚集在一起。

現在電池包這種核心部件已經下線了,也代表著整車最重大的一項研發工序徹底完成了。

和全新的整車高壓三電架構相比,車身開模和外殼衝壓這種反而變成小環節了。

現在他們測試的,是電池包的直流快充功能。

按照許易的要求。

新車除了各方麵要過關之外,還要自帶直流快充功能。

“充電速度很快,滿充功率達到了29kw,按照這個速度,最多25分鐘就能從10電量充到95了。”

“液冷這邊的散熱溫度也正常,大小功率放電也正常……”

走過幾輪衝放測試,眾人臉上露出如釋重負的欣喜之色。

“話又說回來,這個快充配置放到入門級的車型,成本是不是有點高了……”

王景明不由說。

按照市麵上的車型,現在搭載了直流快充功能的,起碼都在八萬塊以上了。

直流快充的作用——很簡單。

一是能適配國網充電樁的直流9孔快充口。

其次就是快。

像二十度的小電池包,60分鐘左右即可充滿電。

但是對於車企來說,成本增加得也很明顯。

直流快充必須要加裝直流“obc
dcdc模塊”。

除此之外,33kw的交流慢充口是通過風冷散熱,而直流快充口必須采用液冷和壓縮機散熱。

平攤下來,每台車的前期直流快充成本,要接近三千多塊。

而且這部分成本是省不下來的。

電池散熱若是處理不好,不是起火就是爆燃。

快充模塊和高壓線束,強行偷工減料也會造成同樣的問題。

他們可不想車子一上市,就給整出個自燃衝上新聞頭條!

好在他們的三電架構和液冷係統都是全套自研的,隻要後期生產量跟上來,倒是有很大優化成本的空間。

孫鵬飛開口道:“按照許總的意思,是儘量不要在剛需配置上為難消費者……”

……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