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大漢翁主的悠閒歲月 > 第41章 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 知道自己…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大漢翁主的悠閒歲月 第41章 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 知道自己…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
知道自己……

知道自己體型和功夫上的差距不是公孫賀的對手,
衛青從一開始就沒打算正麵出擊,而是從一開始的示敵以弱,而後暗中找公孫賀的薄弱之處,
最終一擊即中。

《孫子兵法》中雲:兵者,
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此兵家之勝,
不可先傳也。1

意思大概是說用兵之道在於千變萬化、出其不意。

所以,
明明能征善戰,
卻向對手裝作軟弱無能;本來準備用兵,
卻偽裝不準備打仗。對手實力雄厚就要謹慎防備;對手強大就暫時避開其鋒芒;對手若是容易衝動發怒,
就設法挑逗他,使其失去理智。

衛青對戰公孫賀時的表現剛好表達出了兵法中的一種策略,
雖然有運用詭計和欺騙的嫌疑,通過模糊公孫賀的判斷和防備,
以出其不意取得了勝利,但這更讓劉徹高看一眼。要知道,這種策略包含了多種手段,如偽裝、迷惑、引誘、威脅等,旨在削弱對手的意誌和能力,從而獲取成功。

當然也存在一開始劉徹對衛青的期待值太低,
所以當衛青贏了公孫賀後,這才讓劉徹略微高看了那麼一眼。

劉徹揚眉一笑,
確實沒想到劉陵所言非虛,舉薦的人還有那麼幾分本事。

劉徹熟讀軍事家孫子的《孫子兵法》,其中強調了運用詭計和欺騙的原則,
以實現戰爭的勝利,其中的不擇手段以達到目的為主要的原則更是搔中了他的癢xue。

大漢自建立以來,一直提倡的都是休養生息的製度,無論是文帝曾祖還是父皇景帝,對匈奴的態度都是能忍則忍,能讓則讓,儘量能不開戰就不開戰,因為大漢的國力並不具備出戰匈奴的條件。

但自負淩雲壯誌的劉徹從年少時聽太傅講課,當太傅講到高祖兵敗白登山,呂後受辱乞信時,劉徹的血性就一下子被激到了最高,攥緊的拳頭,發下“不報此仇,誓不為人”的震聵。

登基後,君臨朝堂的劉徹躊躇滿誌,就準備大乾一番,可是現實如一盆冰水,將他給澆了個透心涼。

少年天子,有權無勢,頭頂還壓著一座信奉黃老之學的竇太皇太後,讓劉徹所有的抱負都無法肆意妄為的施展。

劉徹知道若是想要奪回皇權,朝堂上和軍隊中都必須有堅定站在自己這方的勢力,朝堂上公卿盤踞,外戚勢大,想從竇太皇太後手上奪權有些難度,需要慢慢想法子,所以為了對付竇家這個外戚,劉徹擡起了自己的舅舅武安侯田蚡,讓他和竇嬰打擂台。

而軍隊中的勢力竇太皇太後摻和不進去,但軍中自有舊軍功貴族集團掌控,隻知道將軍而不知天子,劉徹打算自己培養一些人才,從而和軍中的舊貴族搶奪軍權,但這樣的人才也不好找,劉徹隻能看運氣,遇到一個算一個,誰知道他運氣居然還不錯?這就有一個有幾分急智的送上門來了。

更何況衛青年紀還小,若再跟在自己身邊,經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必然會成為他劉徹的股肱之臣。

“好一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確實英雄出少年啊,公孫賀,你輸的也不冤,誰讓你小看人呢。”劉徹笑著道。

公孫賀看皇帝的態度,也知道衛青肯定是在皇帝身邊留下定了,他一個九卿之一的太仆,和衛青又沒有什麼齟齬,何必為了一時的輸贏得罪有淮南王翁主撐腰,被皇帝看重的近臣,所以憨憨的一笑,渾不在意皇帝的打趣。

就是,讓你狗眼看人低。

劉陵確是沒好氣的乜了公孫賀一眼,隨即擔憂的看向衛青,關切的問道:“衛青,你沒傷到吧?”

劉陵雖然也跟著雷被學了幾日舞劍,但對公孫賀和衛青這樣真正的搏擊之術還是看不懂,隻是覺得公孫賀皮糙肉厚的,衛青到底從小就虧了身子,營養不良的長大,混戰中可彆傷著了。

“翁主,青無事。”衛青搖了搖頭,對著劉陵示意自己沒有受傷,劉陵頓時放心了下來。

“無事就好。”劉陵笑著道。

衛青贏了比試,身為主人翁的劉陵很是與有榮焉,她驕傲的揚起了下巴,得意的瞧著劉徹,彷彿在說:讓你看不起我們,看,還是我們贏了吧!

看著這樣略有些孩子氣的劉陵,劉徹啞然失笑,想起自己應承下了劉陵衛青如果勝了公孫賀就將他留在身邊,沉吟了片刻,道:“朕一言九鼎,既然衛青贏了,日後就讓他入南軍做個侍衛吧。”

南軍?好似是守衛宮殿的侍衛啊。

劉陵對漢朝的官職官位什麼的不太清楚,她隻模糊的記得曆史上衛青剛入宮的時候好像是從建章監做起的,後來加封侍中,太中大夫……

總覺得劉徹有些小氣怎麼回事?

劉陵狐疑的看著劉徹,心裡泛起了嘀咕,眼看衛青欣喜若狂,已經躬身行禮叩拜,還對劉徹感恩戴德的,劉陵厚著臉皮湊上去,在劉徹身邊有些諂媚的說道:“堂兄,你看這職位是不是給的有些低了,我覺得憑衛青的本事日後肯定是能封侯拜相的大才,當個小小的侍衛也太屈才了。”

說著,劉陵還略帶委屈的吐槽道:“我都沒拿他當個小小的侍衛呢。”

“嗬,你彆得寸進尺啊。”劉徹覷了劉陵一眼,再次對劉陵的厚臉皮表示深切的瞭解。

“這怎麼能算得寸進尺呢。”劉陵準備和劉徹講一番道理,其實也是準備對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劉徹明白自己對衛青的看重。

“衛青可是臣妹特彆看重的人才,派人教他劍法武藝,可以說是悉心栽培,舉薦給您的時候臣妹都是忍著心裡的不捨,結果您就給個小小的侍衛之職,是不是太不給臣妹麵子了?”

你在我這有麵子嗎?劉徹很懷疑劉陵話裡的真實性,但從衛青被劉陵留下做陪客,和他們一起用膳,而且兩人還毫不避諱的共用一張桌案來看,隻怕這兩人之間還真有點什麼貓膩。

秦漢時期民風開放,公主、翁主之類的貴女養個男人也不算什麼,看在衛青勉強勝了公孫賀的份上,劉徹才讓人從侍衛當起,誰知道衛青本人還沒說什麼呢,劉陵居然先不願意了。

“朕已經很給你麵子了,否則根本不會搭理他,更彆說讓他從侍衛做起了。”劉徹傲然的說道。此時的他尚不知道日後衛青帶給大漢的對匈奴的打擊和勝利,此時的嘴硬都是未來深深的後悔,什麼君臣初次見麵就托付信任都是沒影兒的事,此時的衛青在劉徹看來不過是一個勉強過得去的陌生人。

劉陵也知道是這個道理沒錯,但侍衛也確實太低了,曆史上衛青因為衛子夫進宮後也進宮當了侍衛,但這根本不被館陶大長公主看在眼裡,衛子夫後來有了身孕後,館陶大長公主甚至公然派家仆去宮裡綁架了衛青,意圖殺害他,若非衛青的同僚所救,隻怕青史上早就沒有衛青這個人了,也沒有後來大漢對匈奴的勝利。

館陶大長公主尚且如此,何況那些狗眼看人低的皇親貴族?衛青的背後隻有自己這一個小小的淮南王翁主撐腰,委實不會被人看在眼裡,既然如此,劉陵當然要想方設法的給人新增砝碼。

“臣妹也知道衛青年紀太輕,做個侍衛也確實綽綽有餘了,但他腦子靈活啊,對上明知道不是對手的公孫賀都知道用上兵法,以弱勝強,堪稱大將之才,再有陛下的調教,日後定能幫陛下攻克匈奴,戰無不勝。”劉陵想了想,覺得單靠自己這個說客不一定能說的通劉徹這個死腦筋,便打算讓衛青上。

劉徹是一個好戰分子,也是個心有決斷的明白人,他不會做以貌取人和論資排輩這種蠢事,而是秉行“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人”的原則,非常喜歡破格提拔和重用具有新思維,適應新形勢的年輕人。

汲黯後來也曾說過劉徹用群臣如積薪,後來者居上的話。

而衛青卻非常人,從始至終他都讓劉徹非常的滿意,直到人生的末途,漢武帝對衛青都是滿意、欣賞和看重的態度。

這個衛青功勳卓著卻並不張狂自大,位極人臣也從不囂張跋扈,始終保持謹小慎微的秉性脫不開關係,劉陵覺得,既然日後這對君臣能夠相處的這麼融洽,沒道理現在不行。

劉陵給衛青使了個讓他好好表現的眼色,決定從劉徹的軟肋開始進攻,而劉徹的軟肋是什麼的?毋庸置疑,那就是這相得益彰的君臣日後共同的大敵——匈奴。

“陛下,臣妹也知道自己要求過分了些,但讓衛青去從侍衛做起,實在是太屈才了。衛青也和陛下一樣心懷抱負,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將兵擊胡,殄滅群醜,肅清沙漠,隻是因為年紀太輕不被人重視,他和您一樣,都想著什麼時候能揚我大漢國威,打出屬於我大漢朝的威風凜凜,讓大漢子民不在備受匈奴欺壓……”

劉徹的表情漸漸變得凝重,聽著劉陵的話不免沉思起來,目光隨意的在堂前立著的衛青身上一掃而過,看到衛青激動的如遇知音般看著劉陵的目光,便明白劉陵說的確實是實話,再結合自身的情況,對衛青心生幾分好感來,看著衛青的目光也認真了起來。

“衛青,朕問你,淮南王翁主適才所言你想參軍攻打匈奴可是當真?”劉徹不信衛青不知道大漢朝上上下下的公卿百官對匈奴都是秉持和親懷柔的政策,正麵出擊打仗的話是想也彆想,劉徹倒是也曾提出過,隻是話剛起了個頭,就被以竇太皇太後為主的公卿給打了回去。

在劉陵鼓勵的目光中,衛青拱手行禮,鄭重的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

“是,臣雖布衣,也知百姓深受匈奴之患,願化作利劍,助陛下披荊斬棘,守護萬裡山河。”

衛青瞬間改口稱臣,表示自己對皇帝的忠心耿耿,翁主已經幫他走了這九十九步,最後一步衛青毫無畏懼迎刃而上。

他看著劉陵滿意的表情,心裡激蕩不已,同時他也沒忘記曾暗暗在心裡許下的誓言,隻有獲得了軍功,纔有可能在淮南王意圖謀反的時候救出劉陵,讓她一世無憂,如此,哪怕未來要赴湯蹈火,他也在所不辭。

衛青態度堅定、目光鄭重,好似宣誓一般的出言讓劉徹和公孫賀都感到震撼,兩人是真的沒有想到,在大漢朝,上至太皇太後、公卿貴族,下至平民百姓、販夫走卒都對匈奴人驚恐萬分,聽到匈奴又來騷擾大漢百姓就戰戰兢兢的時候,居然還會有這麼一個堪稱熱血的少年站出來大聲表示自己敢直麵匈奴的勇敢和無畏。

劉徹對衛青更滿意了,覺得果然人不可貌相,他看了一眼身邊聽到衛青宣誓後目光灼灼的閃耀著,彷彿能將衛青融化了般火熱眼神的劉陵,冷不防想知道劉陵對匈奴人的看法,其實也是想藉此試探對方在自己和竇太皇太後之間的立場。

“阿陵妹妹覺得衛青的回答如何?”劉徹的聲音平平淡淡,不含一絲情緒。

但劉陵已經被衛青挑起了心底的激動之情,喊出了後世那句眾所周知的霸氣名言:“說的好啊,本該如此,讓世人皆知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從此以後攻守易形了。”

-----------------------

作者有話說:1取自《孫子兵法》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