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翁主的悠閒歲月 第63章 挖牆腳 他的皇位並不穩固。 …
挖牆腳
他的皇位並不穩固。
……
他的皇位並不穩固。
從沒有那一刻劉徹清晰地明白了這個現實。
太皇太後竇氏是劉徹的祖母,
地位甚至比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後還要高上一截。在這個個家國一體的時代,家事就是國事,國事也是家事,
家國混合含糊不清。
按理說,
在國家大事上就應該聽皇上的,因為根據規定,
皇上至高無上嘛!但在家事上卻要聽長輩的,因為大漢以孝道治理家國和百姓,
在家務上輩份越高,
就越有話語權。
正常的時候,
大臣一定會反對太後乾政,
因為這是牝雞司晨,
觸犯了大老爺們的利益。可要是哪個皇上觸犯了大臣們的利益,大臣們就會高高舉起孝道的旗幟,
把太後或者太皇太後給搬出來,用來製衡皇上。
劉徹凝神靜氣,
他是天生的帝王之才,一點即通,心中有了幾分明悟,祖母之所以能夠壓製他,就是因為大臣們賦予了竇太皇太後這樣的權力,而並不是竇太皇太後她本身有多麼大的權力。
說到底還是自己推行的新政觸犯到了大臣們的利益,
大臣們總不能夠直接跟皇帝對著乾啊,這是以下犯上,
道理上說不過去。所以為了掩蓋自己的真實目的,把竇太皇太後給推了出來當擋箭牌。
而竇太皇太後呢,她並不想隻在後宮裡做一個頤養天年的老太太,
所以欣然的接受了大臣們遞上來的橄欖枝,開始替代他執掌朝政。
劉徹聲音嘶啞道:“母後,兒臣知道了,日後不會和竇太皇太後對著乾了。”
衛綰都被罷免了,劉徹算是折了手中的一員大將,這時候也隻能偃旗息鼓。
王太後得了兒子的答複,這才心滿意足的笑了,然後吩咐劉陵留下陪著劉徹說說話,解解悶,自己便帶著人走了。
宣政殿中又隻剩下了劉陵和劉徹二人,片刻的沉默後,劉陵看著霜打了茄子般萎靡不振的劉徹於心不忍。
“陛下彆灰心喪氣啊,不過一次打擊而已,您再接再厲,重振旗鼓,太皇太後畢竟上了年紀,終究還是要把這執掌朝政的大權還給您的。”劉陵安慰道。
劉徹感覺自己根本沒有被安慰到,說到底不還是和王太後一樣,都是要他先偃旗息鼓的等待麼,少年人意氣風發,劉徹被打擊的萎靡不振,什麼話都不想說,橫了劉陵一眼,雙手枕在腦後,做閉目狀。
“你也覺得是朕操之過急了?”
良久,在劉陵以為劉徹將自己無視掉,已經睡著了之後,劉陵悄默默的起身準備離去,寂靜的宣政殿中終於想起了劉徹的問話。
“額。”劉陵眼珠子亂轉,她幾乎就是個政治白癡,劉徹和竇太皇太後這對祖孫的鬥法她真不敢摻和,但劉徹既然問起了,劉陵也隻能道上一句:“這個,畢竟太皇太後經多見廣,經驗豐富,深諳人情世故和熟悉大漢朝政。”
“哼,巧言如簧。”
劉陵氣憤,她也沒說錯啊。
冷不丁的,劉徹突然接著道:“你知道太皇太後為什麼敢壓製朕嗎?”
不知道。
劉陵搖了搖頭,眼睛卻突然亮了起來,也顧不得好奇心害死貓的道理,用期待的眼神注視著劉徹。
劉徹清了清嗓子,釣足了劉陵的胃口,才慢悠悠的道:“父皇駕崩前並未將虎符給朕,而是交給了太皇太後,所以實際上朕是調動不了軍隊裡的一兵一卒的。”
原來如此?
“先帝是放心不下陛下吧。”劉陵想道,年輕的帝王登基後,必然會為了展現自己的權威而有一番動作,而這時候最需要老成持重的人在旁邊輔助,景帝信不過那些各懷心思的大臣,便隻能把劉徹托付給自己的母親,讓竇太皇太後壓製、磨礪這個意氣風發的新帝。
其實劉徹後麵還有話,但他沒告訴劉陵,而是在心裡反複思量。
虎符在竇太皇太後手裡,其實也沒什麼威脅,隻要他不犯這種得罪全體朝廷官員的大錯,竇太皇太後是不可能憑借虎符發動政變的。不然的話,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順,天下共擊之。
畢竟呂氏滅族的例子還近在眼前,隻要竇太皇太後沒瘋,就不敢隨意廢立他這個皇帝。
就像母後說的,他是準備大展宏圖之誌,但是名堂都沒搞出來,就被祖母給打的灰頭土臉的。但劉徹沒有灰心喪氣,他心裡已經隱隱有了一個念頭,他一定要搞出個名堂讓所有人都不敢小瞧他,名字他都隱隱約約的起好了。
劉陵都覺得自己有些同情劉徹了,朝堂上百官根本不聽他的,唯一能命令的臣子都是他舊日的伴讀和自小一起長大的玩伴,唯一的出頭鳥衛綰也被免了官,劉徹現在真是無人可用了。
但劉陵轉念一想,誰說沒人了,劉徹可不是那種看重出身的人,能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選中衛青、霍去病、桑弘羊、霍光等人,本身就是個極為優秀的帝王。
“陛下手中無人可用,那就去找有才之士唄。”劉陵笑道。
“哦?你倒是說說看。”劉徹睜開一隻眼睛,似笑非笑的瞅了劉陵一眼。
劉陵原本想再接再勵的說衛家人的好話,再將話題拐到衛子夫身上,好讓劉徹能把人想起來,解救陷入困境的衛子夫。
但轉念一想,陳皇後和館陶大長公主他們都鬥不過,更何況是老謀深算的竇太皇太後呢,還是彆把衛青提溜出來顯眼了。便嚥下了衛青的名字,開始給劉徹出謀劃策挖牆腳。
“竇嬰。”
劉徹的眼睛驀的睜大,若有所思的看了劉陵一會兒,才悠悠的道:“確實是個可堪大用的。”
兩人對視一眼,劉徹心裡有了主意和打算,心情好了很多,纔好奇的問道:“你今日怎麼跟著太後過來了?”
你總算是問道我了,劉陵沒好氣的看了劉徹一眼,但到底沒說衛子夫的事,畢竟她說了給衛子夫考慮的時間,如今才過去不到兩個時辰,誰知道衛子夫有沒有想清楚,會不會改主意。
“臣妹原本是打算去長信宮給太皇太後請安的,但太皇太後剛好不在,回程的途中遇到了太後,太後便請臣女過來勸解陛下了。”
“你現在倒是不怕再被傳謠言了?”劉徹揶揄道。
劉陵無奈的做一拍兩散狀,道:“身正不怕影子歪。”
兩人說了一會兒話,劉陵便主動告辭了,劉徹也沒留她,吩咐了黃門送她出了宮。
沒過幾天,衛子夫就通過衛青給劉陵帶了話,果然不出劉陵所料,衛子夫並未打算出宮,而是選擇留在宮廷,她是有些灰心,但還沒有死心。而且,因為有劉陵帶來的金銀,和王太後暗中的關照,衛子夫的日子好過了許多,這讓她不禁生出了一絲對未來的野望。
在衛子夫寄希望於劉徹身上的時候,劉徹也沒閒著,他直接找上了竇嬰,開始了劉陵所想那般“挖牆腳。”
兩人一見麵,君臣互相訴苦和期待,劉徹是那種非常有能力的君主,此刻給竇嬰畫起大餅來也讓人覺得真實可靠,竇嬰很快就被洗腦的恨不得肝腦塗地,兩人一拍即合,竇嬰又暗中聯絡了幾人,其中包括劉徹的親舅舅太尉田蚡,禦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臧的重臣。
幾人直接拿當時來朝賀皇帝登基和大婚,因而逗留在長安城不去就藩,反而時不時在長安城裡興風作浪的皇室成員開刀。
朝堂上的大臣們也看不順眼長安城裡的權貴很久了,隻是上頭太皇太後和皇帝不發話,他們有諸多的不滿也隻能按下不提,但這一回可不一樣了,竇嬰可是太皇太後的侄子,連他都不再忍這些皇親權貴了,大臣們自然有仇報仇、有怨報怨的也紛紛上奏了起來。
而隨即,竇嬰接著提出,為了皇帝地位的穩固,要讓諸侯都明確尊卑位份,因而在劉徹的暗中支援和大臣們樂的看戲的情況下,“明堂”便被提及。
明堂,即“明政教之堂”,也叫
“天子之廟”,用作接受諸侯王的朝見、釋出政令、大享祭天,和配祀宗祖的地方。
竇嬰這種堪稱背叛的行為讓竇太皇太後怒火中燒,還不等她將人宣來怒斥,緊跟著禦史大夫趙綰就跟著上書皇帝,言道皇帝既然早已親自也以大婚,自不必再將政事奏稟東宮。
這是要將她踢出朝堂了?
嗬嗬~
竇太皇太後怒極反笑,聽著宮人稟告的訊息冷笑連連。沒想到劉徹被自己灰頭土臉的打壓了一回,居然還敢伸爪子,倒是挺有骨氣的,不愧是啟兒的兒子。
竇太皇太後知道以後當然勃然大怒,她認為這是劉徹在挑戰她的權威,就這樣,二人的梁子算是結下了。雖然生氣,但竇太皇太後也並不慌張,她先是命人暗中找到趙綰及郎中令王臧的過錯,將他們抓進了大牢,隨後將竇嬰和田蚡都給免了職,這番大義滅親的動作出手乾淨利落,讓不少朝臣都噤若寒蟬。
而後牢裡傳來趙綰及郎中令王臧在獄中自儘的訊息,就更沒人敢為竇嬰和田蚡說話了。
而劉徹也通過這一次的試探明白了自己這位祖母的心有多狠多硬,連竇氏一族最有出息的竇嬰都說免就免,更加激發了劉徹和祖母抗衡的決心。這其實是劉徹對竇太皇太後的一個小小的試探,他想看看到底有沒有可能逐漸將竇太皇太後手中的權力奪回來。
但他這一步棋顯然走的有點太過於冒險了,反而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竇太皇太後暗地裡將那次提議還政於皇帝的官員,貶官的貶官,抓走的抓走,沒留下來幾個劉徹身邊的自己人。劉徹算是徹底地感受到了竇太皇太後的厲害。他終究是太過於年輕了,怎麼能夠鬥得過老謀深算的竇太皇太後呢?
奈何竇氏的富貴與顯赫,皇帝國戚和功臣中無人能夠與之相比,因此年輕的武帝劉徹在這個羽翼未豐的時候,隻能暫時隱忍下來。
這段時間朝堂上的風雲變幻和波雲詭譎劉陵都有聽衛青說起,但劉陵早就從劉徹那暗搓搓的小動作中就知道他準備搞事,早早就囑咐衛青按兵不動,這種大漢最尊貴祖孫鬥法之際,他們這種小蝦米還是縮起來保命的好。
竇太皇太後於政事上的雷厲風行和遊刃有餘終於讓各懷心思的大臣安靜下來,而劉徹也識時務的暫時隱忍起來,都說識時務者為俊傑,這話也沒錯,祖母都多大年紀了,他劉徹犯不著和人死磕,等祖母年老力衰便再無人能阻他振翅高飛。
於是,劉徹又把目光從前朝轉向了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