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太子! 第18章:朝會
-
翌日。
洪武十年,七月十八。
卯時三刻,奉天殿外。
晨霧還未散儘,禮部儀製司郎中李衡就已經手持班簿,站在丹陛東側的序班台上開始點卯。
此時鴻臚寺尚未複設,朝會禮儀皆由禮部典掌。
文官列東,皆著盤領右衽暗紋袍。
武官列西,袍服為窄袖箭袖形製。
百官麵朝正北站立,不敢發出絲毫聲響,以至於失禮。
在後世失禮隻是客氣說法,但在這裡,失禮可是要降職、廷杖或罰俸的。
“時辰已到,百官入殿!”
序班高聲唱道。
話落之後,兩名內侍監宦官從奉天殿正門走出,分立門兩側,手持引班牌示意入殿次序。
按《大明集禮朝會儀》,一品官先行,二品次之,文官走左門、武官走右門,入殿後按品階列陣。
過門檻時,官員須提袍輕邁,文官左手提袍角,右手持笏板。
武官則輕提罩甲下襬,避免絆倒。
這個罩甲不是實戰甲冑,而是禮儀服飾。
由皮革、粗布製成,無甲片結構,僅為夾層外套,邊緣按品級綴銅釘數目。
朱標也很早起了,走出東宮的時候,天都才微微亮。
不過這比百官好多了,畢竟他們都是從皇宮外而來。
朝會規矩嚴苛,朱標穿的是儲君冕服。
冕冠上綴九旒玉串,每旒九顆珍珠,行走時要注意儀態,玉串輕晃但不能碰撞。
玄衣纁裳上繡九章紋,肩繡日月、背繡星辰、袖繡龍紋,裳下襬繡藻、火二紋,皆用綵線繡製。
腰間繫純黃大帶,下垂蔽膝,蔽膝長及膝下,繡簡化龍紋。
腳蹬赤舄,舄頭綴青玉裝飾。
手持專用象牙笏板。
所謂笏板,就是朝會時百官手持的狹長板子,起源於西周。
不懂的人以為是擺設,實際上它的主要作用是記事。
官員上奏時,若事項繁雜,便將關鍵內容寫在笏板上,避免遺忘。
官員品級不同,笏板材質也不同。
一品至三品可用象牙笏板,四品至九品官員皆用木質笏板。
太子的專用象牙笏板,形製比一品官略大。
持笏,是有品級的官員纔有資格,非品級持笏便是僭越。
看到太子前來,禮部儀製司郎中李衡立刻從序班台走下,拱手作揖:“臣禮部儀製司郎中李衡,恭迎皇太子殿下。”
朱標微微頷首,抬手示意免禮。
這個抬手也是有講究的,儲君免禮需掌心向下,輕抬至胸,不可過肩。
隨後朱標邁步走向儲君位,作為太子,他是有座位的。
位在一品官之側,距禦座三丈,等老朱來了後,才能入座。
卯時四刻,鐘樓響起景陽鐘,共二十四聲。
隨著鐘響,內侍太監從後殿走出,立於禦座東側,高唱:“陛下駕臨!”
跟後世印象中的宦官尖細聲音不同,而是沉穩雄厚。
百官聞聲,皆抬手理衣冠。
文官需先正笏板、再理袍領。
武官扶正盔纓、再緊甲帶。
隨後,朱元璋身著赤紅色袞龍袍從後殿緩步走出。
冕冠上綴著二十四旒玉串,每旒十二顆白玉。
老朱登上禦座後,殿內兩側便有四名內侍上前,各持一把宣政扇,呈八字形展開。
“百官叩拜!”
刹那間,文武百官齊刷刷屈膝跪地,行三跪九叩大禮。
百官每叩拜一次,皆齊聲念‘吾皇萬歲!’
朱標也是要跪拜的,但行的是儲君儀軌的四拜禮。
雙手持笏,先躬身至腰,右腿後撤半步屈膝,左腿隨之跪下。
起身時先起左腿,再起右腿,雙手仍持笏,保持躬身姿態,待身體站直後,再行下一次叩拜。
如此往複四次,每一次躬身都需腰桿挺直。
禮儀繁瑣,但不可否認,這樣的流程很是著重的體現出了帝王威嚴。
“眾卿平身!”
“謝陛下!”
流程結束後,百官按品階高低依次起身。
這時朱標也能入座了。
此時唱禮班高聲道:“各官有事即奏,無事退班。”
這屬於是標準流程的唱詞,走的是過場。
真要百官無事,那老朱就得發脾氣了。
上奏也不是誰想到什麼直接站出來就說,也並非後世滿清誰咳嗽一聲就站出來。
上奏的內容在此前是要進行奏備的,上奏文書要先交給通政司登記編號,行成奏疏總目,再由通政使在朝會啟奏文書來源。
唱詞過後,通政使曾秉正出列道:“臣有本奏。”
其手捧鎏金銅盤,盤內放著也會在朝會後送到老朱那裡批閱。
三奏過後,曾秉正再次上奏:“臣啟奏陛下,吏部谘文,揚州、浙江等府缺官二十員,經吏部選、中書省核,今呈官員選授冊,懇請陛下恩準。”
此時坐在儲君位的朱標聞言,眼神變得銳利起來。
今天的重頭戲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