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鐵血帝:吾乃天啟,重塑乾坤 第61章 林丹八圖爾,這一手你接得住嗎?
楊嗣昌此人,史書評價兩極分化。他確實有才乾,也足夠強勢。在崇禎年間權勢極盛。
更重要的一點是,在钜鹿之戰前,他曾多次調離盧象升所部兵力。最終,盧象升身為總督天下兵馬之臣,手下竟不足兩萬人馬,而主力仍是自己一手帶出的天雄軍。
原本他還統領山西、大同、宣府三鎮軍馬,卻在途中被以“防守”“應對敵情”等各種理由抽調兵力。
待到钜鹿與清軍開戰之時,這位總督天下兵馬、兵部尚書、宣大總督盧象升,手下隻剩萬餘人。而掌握關寧鐵騎這大明最強戰力的高起潛,卻畏敵不前,躲在後方觀望。
正是高起潛的按兵不動,直接導致盧象升戰死,天雄軍全軍覆沒。
自此,楊嗣昌也背上巨大罵名。不少人認定,他纔是害死盧象升的主謀。
可在朱由校看來,真正的主因應是崇禎帝朱由檢。這位皇帝在戰與和之間反複搖擺,聽風即雨。
一麵私下派陳新甲議和,一麵又在平台上召見主張死戰的盧象升,還給他一個“總督天下兵馬”的頭銜,讓他去對抗清軍。
楊嗣昌當時身為崇禎心腹,該如何抉擇?
他清楚知道陳新甲議和一事。可在皇帝召見盧象升之後,又希望盧象升能擊敗清軍。這中間,要麼按皇帝原意等待議和,要麼全力支援盧象升,違逆聖意。
楊嗣昌隻是做了大多數臣子都會做的選擇。他之所以被指責,是因為他削弱了盧象升的兵力。
既選擇議和一路,他便勢必要阻止盧象升貿然出戰。早在盧象升離京之前,他就多次勸阻其輕率出兵。
盧象升聽不進勸,一心迎戰滿清。楊嗣昌實在沒辦法,隻好另尋對策,最後選擇了調兵拆將這一手。
你不帶兵,總不能主動出擊吧?你總不能拿命去拚吧?可他低估了盧象升的赤膽忠心,更沒料到他殺敵報國的決心竟如此堅定。
楊嗣昌確實對盧象升有所牽製,但那或許是無心之舉。真正讓局麵惡化的人,是左右搖擺的崇禎皇帝。
你要講和,就大大方方地講和。你要打仗,就全力支援盧象升去打。哪有既想議和又想取勝的道理?世上哪有這等兩全的好事?
身為一國之君,連個明確態度都沒有,還指望臣子怎麼做事?就算衛青、霍去病複活,怕也得氣得吐血。
更離譜的是,臣子已經把意見擺在你麵前了,你既不點頭也不搖頭,這是拿國事當兒戲嗎?
朱由校望著眼前的“年輕人”,笑著開口:
“朕看這一路主將,非你不可。那些兵書,應該也不是白讀的吧?”
“朕這次不需要你出奇製勝,隻要照著既定策略穩步推進就行。如果你連這點都做不到,那兵部侍郎的位置,也該換人了。”
楊嗣昌激動不已。幾個月前,他還隻是個默默無聞的小主事,如今卻被皇帝如此器重,真可謂祖墳冒煙。
他立刻跪下叩首:
“陛下放心,臣定不負陛下厚恩!”
朱由校扶起他後叮囑:
“你的任務,是儘量牽製韃虜主力。雖然你隻有兩萬五千軍,但朕相信,比起宣大的那五萬虛兵,你的戰力高下立判。”
“若遇敵主力,不必驚慌,可與諸將商議對策。你部無騎兵護衛,需結陣禦敵。”
“若未遇敵,就穩紮穩打推進,不得輕敵冒進。等朕的軍令,或是王愛卿的情報,再做決斷。”
“臣必謹記!”
朱由校扶著椅背說道:
“你們都要記住,不論你們兩路戰況如何,朕都不會回師救援。你們隻能彼此依靠,保持聯絡。”
“若林丹汗攻打你們其中一路,必須立刻通報另一路,要寫明敵情,包括敵軍數量、能否擊退、能否堅守幾日。”
“知己知彼,才能做出正確判斷。這纔是上策!”
王在晉等人也開始佩服皇帝的安排。誰也沒想到,一個還沒成年的少年,竟能對軍事部署得如此細致。
朱由校喝口水潤了潤嗓子,繼續說道:
“若林丹汗繞過你們兩路,直撲密雲,那就立刻放棄原計劃,改為兩路合圍。”
“彆管他從哪打進關內,林丹汗真正的目標一定是這裡!”
朱由校話音一落,手指直接落在腳下的地圖上,語氣堅定。
“等你們完成包圍,兩軍合兵之後由王愛卿統帥,務必從側翼快速出擊,若他試圖逃竄,立刻截斷退路,務求全殲!”
“臣領命!”
戰場之上,容不得雜音。軍令如山,上下一致,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朱由校接著交代周興武,命他從明日開始征召青壯勞力,抓緊時間加固城防,城內要儲備火油、沸水、木材、石塊等防禦物資,以防萬一。
又命參將秦邦屏與陳廣明連夜帶領神機營與泰山營的兵力及糧草先行出發,目標直指喜峰口,行動務必隱秘,晝伏夜行,避免敵軍察覺。
“此戰也許不能速勝,但絕不可潰敗。誰若臨陣退縮,貽誤戰機,軍法伺候,絕不姑息!”
“孫雲鶴,這幾日你要加派人手,在城中散佈訊息,大張旗鼓地讓人知道,朕就在這城裡坐鎮指揮!”
“但也要掌握分寸,不能太過做作,你自行判斷。”
“臣明白!”
“天色已晚,諸位回去吧,明日開始準備調動軍隊。”
“臣等告退!”
一場徹夜的軍議之後,朱由校終於敲定了這次北征的戰略部署。主將人選已定,兵力分配也已完成。
三路齊發、虛實結合、誘敵深入、奇襲製勝。
他嘴角微揚,心裡默唸:
“林丹八圖爾,這一手你接得住嗎?你又是否會上鉤?”
“快!這些石頭趕緊搬上去,上麵催得緊!”
密雲這座距京師不過二百餘裡的小城,此刻正全城動工,熱火朝天地加固防禦工事。
這裡將是此戰勝負的關鍵。朱由校要用自己的存在,把林丹汗引過來。
為此,他動用了上萬名士兵,外加三千餘名招募來的青壯勞工。
這些人早在十天前就被召集到位,原本是李之龍準備用來修建軍營和倉庫的。
“按陛下的命令,城中各處必須挖掘水井,緊靠城牆的居民一律向內遷移,五日內完成,逾期者嚴辦!”
演戲就要演全套,表麵上絕不能露出破綻。
“把朕的禦旗掛起來!”
禦旗是皇權的象征,無論是巡遊還是親征,都必須展示。
明朝的軍旗是日月旗,而皇旗是金龍旗。大纛是最核心的一麵旗幟,它代表的是整支軍隊的靈魂。
就像影視劇《大明風華》中那樣,那麵旗幟的形製是最貼近曆史的。後來清廷的軍旗,也是沿襲了明朝的設計。
古代戰場上常說的“斬將奪旗”,其中的“旗”指的就是大纛。一旦大纛被毀或被奪,軍隊士氣就會瞬間瓦解,如同主將被斬一般,軍心儘失。
曆史上不乏類似的情況,明明形勢已經到了難以支撐的地步,忽然冒出一位狠人,直接把敵軍主將解決掉,或者乾脆將對方的帥旗砍倒。這樣一來,就算無法立刻扭轉局勢,至少也能安全撤退。
那種兩軍陣前,主將單挑的場麵,現實中幾乎不可能出現。戰事一起,主將多數時間都在中軍帳內指揮排程,怎麼可能出來跟你一對一較量?
不過,主將親自帶隊突襲敵軍,倒是常見做法,往往為了提振士氣。
但凡主將衝鋒,身邊一定圍著幾十甚至上百名親兵,嚴密保護。你想斬將立功,除非真有像關羽、張飛那樣萬夫莫當的本領,否則還沒靠近,就會被衛隊剁成肉泥。
到了這個層次,早就不是比誰更凶猛了,拚的是誰更懂得用兵、誰能更快做出正確判斷。
“大軍出發前,密雲城防能完工嗎?”
負責監管工程的是留守密雲的周興武,他回應道:
“陛下,哪怕日夜不停趕工,這幾日恐怕還是不夠。人力與材料雖不缺,但時間實在太緊。”
朱由校當然知道這麼大的工程短時間內無法完成,但密雲城牆年久失修,多處破損,若不加固城防,根本擋不住蒙古騎兵。
“那就簡化工程,城外的全部停工,重點加固城牆和城門。朕不需要它固若金湯,隻要能暫時擋住韃虜就行!”
“臣立刻去調整部署!”
朱由校又繞城走了幾圈,檢查各處情況,確認沒有遺漏後,進到城中,對王在晉說道:
“如果按計劃完工,就算韃虜有數萬大軍,沒有半月時間,也彆想踏入密雲一步!”
王在晉拱手行禮:
“陛下思慮周全,令人敬佩!”
“朕隻是不得不如此,大明再也輸不起了,朕更輸不起。”
“戰爭之中,誰都不敢言必勝,因此,必須全力以赴!”
“你這話朕愛聽,此戰我軍必勝。”
朱由校望著遠方,微微一笑:
“但如愛卿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