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大明鐵血帝:吾乃天啟,重塑乾坤 > 第62章 舉大事!立新君!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大明鐵血帝:吾乃天啟,重塑乾坤 第62章 舉大事!立新君!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諸位,說說吧,按日子算,皇帝已經到了密雲,我等該如何應對?”

“依我看,應儘快與關外聯係。”

一位士紳開口道:

“我也讚成,皇帝一向對我等士紳官員不滿,若此次北征得勝,我等再無立足之地。現在,是生死攸關的時刻。”

“如此大事,是否該通報一聲?”

剛說完,就被另一個人反駁:

“怎能做這等無君無父之事?即便當今陛下有錯,也尚有挽回餘地。”

“你們這是要把陛下置於死地,膽子太大了,心中還有沒有臣子的本分?”

戶部主事陳所學怒拍桌案:

“你這是自欺欺人!難道沒看到張公、劉公他們的下場?如今皇帝之昏庸殘暴,堪稱世上少有,比起隋煬帝,有過之而無不及。”

兵科給事中何世晉站出來應聲:

“所言極是,廠衛之禍,早已人儘皆知。”

“葉公與劉公正被關在詔獄,受儘折磨,你難道看不見?”

“若我等再無行動,等皇上回宮,誰能獨善其身?”

“劉公韓公,三朝老臣,尚且難逃厄運,我等又能如何?”

“皇上整日沉溺騎射,不問政事,親近宦官,敗壞綱紀。”

“登基不過數月,已有多少忠良無辜死於詔獄與廠衛之手?”

“看他如今所為,哪有一點明君之風?此時此刻,我等應為道義、為萬民挺身而出,豈能袖手旁觀!”

那人被說得啞口無言,半晌才低聲回應:

“但也不能這般不顧大局,難道要拋棄十萬大軍?不顧邊地百姓生死?”

“若是北征失敗,你們可曾想過後果?遼東敵軍士氣正盛,難道要讓邊疆局勢徹底失控?”

何士晉冷笑一聲:

“那又如何?我們這是在救大明,取捨之間的道理你不懂嗎?”

“遼東敵軍之所以強大,是因將官養寇自重,根本不必畏懼。如今重中之重,是朝堂安定。”

他語氣堅定:

“有如此君主,哪怕天下皆是諸葛亮,也難有作為。”

“當年英宗兵敗土木堡,也先兵臨城下,不也被我大明挺了過來?”

他直視對方:

“眼下唯有仿效正統年間之事,擁立新君,方能重整綱紀,拯救百姓,複興大明。”

所謂“正統之事”,是指英宗被俘後,百官擁立铖王朱祁鈺為帝之舉。

眾人瞬間明白,他的意思很明確……聯合關外讓皇上戰敗,最好死在前線,再另立新君,以求從龍之功。

再借新君信任,重掌權柄,實現心中所願。

此舉可謂驚天動地,在場之人雖未出聲,卻已有人暗冒冷汗。

可沒人站出來反對。

……這可是誅九族的重罪,誰敢想、誰敢做?

可如今,何士晉不僅敢想,還公然說出。

他膽大,不代表旁人也敢冒此險。

有人甚至已後悔參加這場集會。

陳所學聲音發顫地說:

“要做成這件大事,難度實在不小。先不說怎麼和關外取得聯係,光是這京城,就被廠衛嚴密控製著。魏忠賢和許顯純是皇帝特意安排的人,他的用意誰不明白?”

“想要有所作為,首先要擺脫廠衛的掌控。現在軍政大權都在總理衙門,兵權更是落在張維賢手中。”

“京城九門都由羽林軍駐守,街頭巡邏的士兵和廠衛比以往多了不少。談何容易。”

眾人見形勢艱難,紛紛點頭附和:

“是啊,這種事得慢慢謀劃,不能著急。廠衛耳目眾多,稍有不慎,我們就有性命之憂。”

“魏閹對我們恨之入骨,一旦被他察覺,恐怕我們還沒動手,腦袋就保不住了。”

可何士晉卻不這麼看,他覺得眼下正是好時機。

他站起身,朝眾人拱手說道:

“大家今天怎麼都糊塗了?現在正是好機會。”

“有廠衛監視又如何?九門有人把守又如何?”

“要辦成這等事,根本不必偷偷摸摸。我們可以大大方方地做。”

一位官員問:“你有什麼想法?”

何士晉冷聲說道:

“我們雖是小官,不能參與朝中決策,但彆忘了,軍隊的糧餉,是由戶部統籌分配的。”

“難道你想在糧餉上動手腳?這個念頭趁早放棄吧。糧餉都是羽林軍押送,錦衣衛審核,就算你找到機會,也影響不了大局。”

何士晉一甩衣袖,說道:

“哼,你太短視了。誰說要動糧餉?”

“糧餉雖由羽林軍和錦衣衛負責,但戶部是不是得派人隨行?兵部是不是也得派人監督?”

“我們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出城,到了邊鎮,找機會派一名心腹家丁帶著書信去聯係林丹汗,大事不就辦成了嗎?”

眾人聽後恍然大悟,紛紛稱妙,之前的憂慮頓時煙消雲散。

陳所學接著問:

“假如真能成事,那新君該立誰?按老規矩,應該是先帝的五皇子。”

“對,我也覺得五皇子最合適。到時候他是先帝唯一在世的兒子,立他為帝,天下人也無法多說什麼。”

何士晉卻想得更深,他已逐漸成為眾人的核心,語氣也更加堅定:

“立五皇子不難,關鍵是我們如何從中獲取實際利益。京中大權全都落在四位總理大臣手裡,等他們主持朝政,我們連發言的資格都沒有。”

“確實是這樣。我們東林黨不少人已經失勢,朝中幾乎沒有我們的人。王象乾又是邊將出身,與我們本就沒什麼交情。”

“徐光啟與程國祥是皇上親自選出來的人,忠於皇權,絕不會站在我們這邊。”

“張維賢更不用提了,他是勳貴第一人,彆人或許還有爭取的餘地,他絕不可能配合我們。若他得知我們的計劃,第一個動手清剿的就是他。”

“說得對。如果到時候我們無法達成目的,豈不是白忙一場,白白替彆人鋪路?”

何士晉語氣憤恨地開口:

“要是李公還在,我東林怎會落到這般進退維穀的地步?魏忠賢實在可恨,死不足惜!”

他口中的李公,是前翰林院講官,朱由檢的老師。朱由校出征前已下令滅其三族,動手的是錦衣衛,斬首者正是魏忠賢。

“如今皇上不是任命孫承宗為新任講官了嗎?他畢竟是我東林出身,應該不至於冷眼旁觀,我們不妨試探一下?”

陳所學則持保留意見。他雖是東林一脈,但與東林內部諸人並無深交,甚至多數人都未曾謀麵,關係並不牢靠。

“我們應先入宮一趟,看看是否有機會見到殿下。能當麵陳情,主動權就在我們手中,無需依賴他人。”

“殿下受過李公教導,已有明君氣象,加之與李公的師徒關係,隻要我能見到他,事情自然順利。”

眾人紛紛點頭,認為這是眼下最穩妥的辦法。隻要能見上一麵,一切好說。

最終他們決定先由陳所學前往皇宮一探。若無果,再由何士晉聯絡孫承宗。

“也隻能這樣了。若這兩條路都行不通,我們就得另想辦法。”

“大家切記,大事未成之前,千萬不可泄露半句。哪怕是至親之人,也不能透露一字。一旦走漏風聲,便是滅頂之災。”

他們又豈會不知?

這等大事,風險極高,一步踏錯,萬劫不複。但若真成,回報也難以估量。那可是從龍之功,一旦成功,前程無量。

會議結束後,陳所學不願耽擱,當日便獨自前往皇宮。

“皇上有令,無太妃懿旨與國公手令,任何人不得入宮!”

守門的軍士高聲回應。

“荒唐!本官是來為殿下答疑解惑的,耽誤了殿下的課業,你們擔得起這個責任嗎?”

“不管你說什麼都沒用。再重複一次,沒有太妃和國公的命令,誰也不能進。彆說是你,就是幾位總理大臣來了,也得守規矩。”

“你這說的什麼答疑解惑,完全是藉口。”

“若你再不退下,就彆怪我們動刀子了。”

守門的軍官話音未落,手已經按在了刀柄上。陳所學嚇得魂飛魄散,連滾帶爬地逃了出去,還不忘回頭張望,生怕有人追來。

“此人行跡可疑,立刻去通報國公!”

“遵命!”

幾名士兵站在一旁,冷眼旁觀。他們的真實身份是錦衣衛,如今身份已變,是從羽林軍調入皇宮當值的禁衛!

這個身份,連騰驤四衛的指揮使和英國公都不知情。這枚暗棋,朱由校從未向任何人透露。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