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627 第131章 斷章狗不得好死(求月票!)
斷章狗不得好死(求月票!)
很快,盧象升便到了正陽門左近。
京師之內,有燈市、內市、窮漢市、城隍廟市等諸多集市,但唯有這正陽門大市,是每日都開,風雨無阻。
“天下士民工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
眼前的景象,正是這句話最生動的寫照。
賣珠寶首飾的,賣時文小說的,賣筆墨紙硯的,賣綾羅綢緞的……各色店鋪琳琅滿目。
沿街擺攤的更多,賣小吃的,賣零嘴的,算命相麵的,鬥蟋蟀的,耍猴賣藝的……吆喝聲、叫賣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彙成一曲活色生香的塵世之歌。
盧象升登科後在戶部為官將一年有餘,對這正陽門大街可謂熟稔至極。
他沒有被這熱鬨的景象分心,目的明確,徑直穿過人群,來到一家名為“張家書局”的店鋪前。
書局的掌櫃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正坐在櫃台後,一邊喝著茶,一邊看著門外的人來人往。
見到盧象升,他先是一愣,隨即立刻站起身來,臉上堆滿了生意人特有的熱情笑容。
“哎呀!這不是建鬥賢弟嗎?什麼風把您給吹回來了?”
盧象升離京五年,本以為對方未必還記得自己,卻沒想到這掌櫃記性如此之好。
他笑著一拱手:“文山兄,多年不見,彆來無恙?”
這位張掌櫃,雖是商人,卻是個十足的文化人,最喜與士子結交。
盧象升當年還是個進京趕考的舉人時,便多有在文會遊園之中與其接觸,因此從不稱其為“掌櫃”,而是以表字相稱。
張文山哈哈一笑,上下打量著盧象升,嘖嘖稱奇:“好好好,無恙,無恙!賢弟你這幾年在外,可是越發沉穩了。怎麼,突然回京,莫不是要高升了?”
他一邊說著,一邊將盧象升迎進店內。
“文山兄說笑了,不過是回京述職而已。”盧象升淡淡地答道。
張文山聞言,眼底閃過一絲瞭然。
他這裡賣出的往期邸報,份份都看過,各地官員調動他是門清。
盧象升年初才從臨清倉調任大名府知府,這才幾個月,哪裡就到了回京述職的時候?
這個在他眼皮子底下備考、中式、為官的建鬥賢弟,如今也學會說場麵話了。
不過,會說謊好啊,會說謊,才能在官場上走得更遠。
張文山心中念頭急轉,麵上卻不露分毫,笑著岔開了話題:“賢弟一入京便到我這兒來,可是要買一份《大明時報》?”
“正是。”盧象升點頭,目光在書架上掃過,“看這樣子,是已經賣完了?”
“何止是賣完了!”張文山一拍大腿,滿臉都是興奮。
“賢弟你是不知道,這時報官版初印,發往地方各縣兩千份,留京販售的不過五百份,結果不到半個時辰,就被搶購一空!”
“這兩日加印了一千份,照樣是剛擺出來就沒了!至於那些手抄的版本,更是早就被各路勳貴、文臣、外官府上派人預訂走了,咱們這幾條街上,抄書先生們的手腕都要寫斷了!”
盧象升聽著,卻不著急,隻是麵帶微笑地看著他。
他當年沒少被張文生用這種“先抑後揚”的把戲唬住,同一科的同僚們給他起了個直觀的外號,叫“張但是”。
果不其然,張文山話鋒一轉,聲調微微上揚,神秘兮兮地從櫃台底下摸出一份迭得四四方方,儲存完好的報紙。
“但是……盧老弟你來找我,那可就找對人了!”
他將報紙在櫃麵上一拍,得意地說道:“俺這裡,又怎會沒有存貨?這可是九月十日,創刊的,借著孔子、古今經學、程朱、陽明諸事,層層剖析,立論明確,儼然是開史學之新風了!
更有意思的的是,這談的是經,又不辯經,談的是史,又不止史。
明眼人一看就懂,這分明就是一篇再醒目不過的政治宣言!
新政!
新君欲起新政!卻居然拿孔孟和程朱作筏,這膽子,也太大了!
盧象升隻覺得渾身熱血沸騰,他下意識地伸手去端酒杯,才發現杯中早已空空如也。
他猛地抬頭,揚聲喊道:“店家!再溫……不!再上兩升酒來!要最好的女兒紅!”
喊完,他乾脆不再往下看,而是閉上雙眼,胸中波濤洶湧,久久不能平息。
待到店家將一壇新酒送上,他看也不看,直接提起酒壇,給自己滿滿倒了一大碗。
“痛快!當浮一大白!”
一碗烈酒下肚,他隻覺豪情萬丈,胸中的鬱結之氣一掃而空。
他接著往下看。
【英國公等捐銀修路共五十萬兩】
……標題左側是密密麻麻的名字列表。
他粗略一掃,結合往期舊邸報上的官職任免,已經隱隱感覺到名單和各人金額略顯不對。
但此刻,這些都已無關緊要。
新君有如此雄心壯誌,我盧象升,又哪裡會畏首畏尾!
馬草?!不,他要呈上一份更為龐大的計劃!
隻看新君到底有沒有這個膽魄了!
盧象升又匆匆讀過後麵的【京師新政一期】、【千裡電光傳訊台三線同時開工】、【市井雜聞】三個模組。
目光終於落在了報紙的最後一版上。
【遼海丹忠錄】
看起來,竟是一部小說,而且通篇都是白話行文。
他本對這種市井小說不感興趣,但目光掃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