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大明:好聖孫,替咱監國! > 第58章 效仿宗周製度,開疆擴土!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大明:好聖孫,替咱監國! 第58章 效仿宗周製度,開疆擴土!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朱雄英既然能提出來,現如今的藩王製度有問題,他自然已經想到瞭解決之法。

不過。

他想到的方法。

某種意義上而言。

更大些。

這個大,指的是格局。

首先他擁有國運麵板,他能從中兌換很多好兄弟,這意義就不同了。

大明朝甚至可以全民練武,甚至全民修煉。

這也代表著,大明朝可能走上一條擴張的道路。

而非隻是老老實實的守著這一畝三分地。

海外殖民、海外擴張、製霸全球。

這皆不是夢想。

有了這種想法,因此朱雄英想的絕對不是簡簡單單的對付這些藩王了,而是利用這些藩王,開闊疆域。

“皇爺爺,可知道‘周’?”

朱雄英詢問道。

聞言。

朱元璋頓時笑了:“咱雖然是百姓出身,可這些年來讀過的書,比你吃過的飯都多,咱能不知道‘周’?西周東周、後周武周,哪個咱不是瞭解的清清楚楚?”

聽著朱元璋這話。

朱雄英點了點頭,“孫兒要說的是三代中的周。”

這個三代,指的就是夏商周。

朱雄英記得未來海瑞寫了一篇怒罵嘉靖的奏疏,因為這道奏疏嘉靖召見海瑞,問三代之下,誰可成為賢君。

海瑞回答是漢文帝。

什麼叫做三代之下呢?三代指的就是夏商周,也就是這三代朝代之後,千古以來誰可以稱之為縣君。

在朱雄英看來,周對於整個華夏的貢獻,是遠遠強於任何一個朝代的。

“皇爺爺,這是孫兒閱讀史書,所懂得的一個道理。昔日的周王朝,原本僅僅是一個小邦周,最後成為天下共主,克商前的周並不強大反而很弱小,在滅商之前,周人隻是一個偏居於今陝西岐山一帶的部族,被稱為小邦周,其直接控製的領土範圍很小。”

“等周擊敗大邑商,周武王在牧野之戰中擊敗商紂王,取代商朝成為新的天下共主後,此時周人麵臨一個巨大的難題,如何以一個蕞爾小邦,來有效統治一個比自己文明程度更高、領土更廣的商朝及其附屬國?”

“於是,一個解決方案誕生了,這個解決方案,也就是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分封製就源自於這裡,周朝統治者的解決方案就是分封製,其核心可概括為授土授民,那麼周天子分封誰呢?”

“首先是王室宗親,周武王、周公、周成王將同姓子弟分封到各地,譬如周公旦之子伯禽被封於魯國,召公奭之子被封於燕國,成王的弟弟叔虞被封於唐國;然後是功臣勳舊,最著名的就是薑子牙,被封於齊國,後麵是先代貴族,為了安撫商朝遺民,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封於殷商故地。同時將舜的後人封於陳國,夏朝的後人封於杞國。”

朱元璋本來是很認真的聽著。

但漸漸皺起了眉頭。

這些曆史,他自然知曉,但他不明白,朱雄英所說的這些,和現如今大明朝的藩王製度,有什麼關係?

看起來。

冇什麼關係啊。

其實。

聽到這裡。

朱元璋已經準備想要打斷朱雄英了。

但看著自己這個乖孫子,一臉認真講述的樣子,且自己在這乾清宮內也冇有什麼事情,現在又已經是晚上了,估計也不會有什麼人來看自己,那就聽皇太孫繼續講下去吧。

大孫子願意陪伴著自己。

自己還能有什麼不樂意的?

朱元璋冇有打斷朱雄英,隻聽得朱雄英繼續道:“那麼,是怎麼分封呢?周天子賜予受封者諸侯,是有四樣東西的,這四種分彆是土地,一塊指定的、但往往是“空頭支票”式的領地。這塊地可能還在戎狄蠻夷手中,需要諸侯自己去奪取;人民,一支由周人氏族、商朝遺民、工匠等組成的移民隊伍,他們是建立新國家的核心人口;名號,一個國號,譬如魯、齊、衛、晉和相應的爵位,公、侯、伯等;除此之外還有著象征物,也就是旗幟、禮器、典冊等,代表其統治的合法性和周文化的正統。”

“諸侯的責任,並不代表著享受,他們武裝拓荒,率領授予的人民和軍隊,前往封地,建築城池,建國,征服或同化當地的土著部族,也就是所謂的戎、狄、蠻、夷,將周天子的紙麵封地變為實際控製的領土;然後藩屏周室,建立武裝據點,保衛周王朝的邊疆,並將周朝的勢力向外輻射,最後朝貢與述職,定期向周天子朝貢,彙報工作,履行軍事義務。”

聽到這裡。

朱元璋已經漸漸明白,朱雄英的意思了。

讓大明朝,也效仿周朝?

這。

其實這個想法,古人早就想過了,因為周朝的分封製,實現領土擴張的方式很不錯,每一個封國,都是一個以城邑為中心的、高度軍事化的周文明前進基地。

這些城邑成為周文化、禮儀、農業技術和政治製度的擴散中心。

對於抵抗的土著部落,諸侯國通過戰爭進行征服。

譬如最初就與東夷部落不斷交戰。

對於歸順的部落,則通過通婚、傳授農業技術、推行周禮等方式進行緩慢而持續的文化同化,使他們逐漸成為華夏的一部分。

這就是所謂的華夏化過程。

最初,各個諸侯國隻是散佈在廣袤土地上的孤立據點,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據點不斷向外擴張,影響力範圍逐漸擴大,最終相互連接,形成了一片廣闊的華夏文明圈。

就比方說齊國,其源自於薑太公封於營丘,當地是東夷萊人的地盤。

太公因其俗,簡其禮,鼓勵工商業,發展魚鹽之利,迅速強大起來,最終征服並融合了東夷,將山東東部納入華夏版圖。

春秋時期的最強國,晉國,是在山西南部建國,長期與北方的戎狄和狄人作戰,通過兼併戰爭,不斷向北、向西開拓,奠定了後世山西的基礎。

燕國,位於遙遠的北方,是周朝最北的屏障。

它獨自麵對北方強大的山戎、肅慎等部落,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生存下來,並將周文明的火種帶到了遙遠的北方。

楚國雖然最初被中原諸侯視為南蠻,但楚國在江漢流域瘋狂開拓,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吞併了無數南方小國,將整個長江中遊地區納入了華夏文化的影響範圍,為後來的南中國開發奠定了基礎。

通過這種蜂窩式的開拓,周朝的勢力範圍從渭河流域的天下之中向四麵八方爆炸式擴散,東至大海,西抵隴山,北達燕山,南過江淮。

這麼說吧,中原華夏民族的初步形成,就是因為宗周,分封製將周人這個核心群體的身份,通過與各地族群的融合,擴大為了華夏民族的概念。

諸夏一詞正源於此。

儘管諸侯國後來政治上分裂,但由於共同的始祖黃帝、炎帝、共同的文化源頭周禮、共同的文字金文,它們始終共享一個華夏文明認同。

這為後來秦始皇的政治統一和漢武帝的文化統一奠定了深層基礎。

這個想法,確實是好的。

但朱元璋清楚,大明朝是冇有這個實力的。

“乖孫,你把事情,看的太簡單了。”

朱元璋搖了搖頭。

“你還是看的書太少了,對於擴土這種事情,想的也太簡單,周朝和我大明,完全不同,周朝麵對的是鬆散部落,周朝分封時,中原之外是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這些群體大多處於部落聯盟或方國狀態,組織鬆散,咱就這麼說吧,不管是他們的武器、軍隊、戰法等等,都相對落後,而周諸侯國屬於是一個能把整個國內的力量,全部聚攏在一起的‘軍閥力量’,對待這些‘散兵遊勇’,自然是很輕鬆,擁有青銅技術、戰車和文字優勢,可以相對容易地進行軍事征服和文化同化,也就是因其俗,簡其禮。”

“但我大明朝,和周朝的處境可遠遠不同,我大明麵對的是成熟的敵對政權,北方可不是散亂的部落,而是即便北撤仍保持強大軍事實力和國家組織的北元政權,北元擁有完整的中央政府、精銳的騎兵軍團、高度的機動性和豐富的戰爭經驗,讓一個藩王帶領有限的護衛去開拓,這樣的對手,無異於以卵擊石,不說北元了,就說西方,還存在著強大的吐蕃勢力,西南區域,有已經存在數百年的大理等地方政權,雖說大理國曾經被元征服,但仍有勢力;南方則地形複雜,瘴氣瀰漫,難以大規模用兵,剩餘地方,是茫茫大海。”

“所以,你的想法,宛若天方夜譚,讓藩王出去打土地,對象可不是什麼軟柿子,而是硬骨頭,成功率極低,且極易被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再者分封在外等於放虎歸山,必成割據。”

這個。

其實也是他朱元璋最擔心的一點。

“一旦藩王在萬裡之外打下土地,山高皇帝遠,他必然成為該地的絕對主宰。他將自行任命官員、征收賦稅、擴充軍隊。屆時,他憑什麼還要承認遠在南京的皇帝?聽調不聽宣將是最好結局,獨立稱帝,這種事情必然會出現。而出現這種情況,兄弟鬩牆,內戰必起,也就不遠了。”

“藩王們在外開拓,必然會因為土地、資源發生衝突。大明將不再有外部敵人,而是陷入一場朱姓親王之間的無限戰爭。這遠比周朝的春秋戰國更殘酷,因為所有參與者都是皇子皇孫,都擁有皇位宣稱權,戰爭將毫無底線。”

“咱朱元璋的一切製度設計,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維護中央集權和朱姓皇權的絕對安全。主動製造多個獨立或半獨立的軍事強權,與咱的根本目的完全背道而馳。”

在朱元璋看來。

自己乖孫子這個想法,就跟開玩笑一樣。

說這世界上有仙人,都比這個想法靠譜些。

不是他自嘲。

大明朝現在麵對北元,都拿不下來呢,之前更是大敗過一次,哪裡有實力去攻打其他區域啊。

想都不要想。

若是強行攻打,那就跟滅國冇有什麼區彆,說不定會落得類似於隋朝那般的下場。

就算不考慮這方麵的事情,經濟、後勤、軍力等等方麵,也全部都有不可行性啊。

大規模遠征需要傾國之力進行後勤保障。

他朱元璋打了一輩子,可謂是太懂得這個道理了。

周朝分封是一步步的緩慢滲透,而對北元的戰爭需要大規模、長距離的糧食、軍械運輸。

讓一個藩王靠自己藩國的財力物力去完成,是絕對不可能的。

北方草原、西域沙漠等地區,這種地方打下來,又有什麼用?堪稱是一方無用之地了。

無法進行農耕,占領後不僅無法提供賦稅,還需要持續投入巨資維持駐軍和統治。

這不就是一筆徹頭徹尾的虧本買賣嗎?

朱元璋的務實性格絕不會做這種決策。

還有,周朝是殖民擴張,周王室和諸侯有共同的華夏認同,麵對的是夷狄,內部凝聚力強。

但大明不同。

大明朝是內部權力分配。

藩王都是他朱元璋的兒子,他們的第一認同是朱家子孫,他們的目光始終盯著南京的皇位。

讓他們對外開拓,他們隻會覺得是被父親流放,並會千方百計儲存實力,回師爭奪皇位,而不是為家族天下開疆拓土。

所以,不管朱元璋怎麼看,都覺得這種方法,根本就不可取。

“皇爺爺,孫兒的意思,並非是現在就立刻實行,而是等到我大明朝強大起來。”朱雄英也冇有那麼急,這是初步提出這個想法。

“強大起來?”

朱元璋愣了愣。

現在,大明朝還不夠強大嗎?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