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大明:好聖孫,替咱監國! > 第69章 洪武五年的嶺北之戰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大明:好聖孫,替咱監國! 第69章 洪武五年的嶺北之戰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朱元璋臉上的笑容微微收斂,眼中閃過一絲訝異和濃厚的興趣。

朱標也坐直了身子,神情專注起來。

朱雄英繼續道:“北元雖已遁走漠北,棄大都而不敢歸,然其勢未絕,其心未死。孫兒近日查閱兵部、五軍都督府相關文書,並詢問過往邊將,於北元情勢,略有淺見。”

“其一,實力猶存,不可小覷。北元主力雖遭重創,但其核心部族,如韃靼各部、瓦剌等,實力仍不容小覷。其騎兵來去如風,慣於騎射,於茫茫草原大漠之中,猶如鬼魅,難以捕捉。其戰力絕非尋常流寇可比。據報,其麾下仍有號稱數十萬之眾的控弦之士,雖或有誇大,然精騎數萬乃至十餘萬,恐是有的。”

“其二,地理優勢,難以根除。漠北地域遼闊,氣候苦寒,地形複雜。我大明王師雖強,然深入不毛,千裡饋糧,師老兵疲,極易為其所乘。彼等則可依仗地利,時而遠遁,時而擾邊,使我軍疲於奔命,空耗國力。此乃彼之‘以逸待勞’之勢。”

“其三,威脅方式,非僅劫掠。其患非僅在於時常南下劫掠邊鎮,屠戮百姓,搶奪財貨。更在於其政治野心未泯!彼仍以‘大元’自居,視我大明為竊國僭越之寇,無時無刻不欲‘恢複中原’。此乃國本之爭,正統之爭,絕無調和之餘地。其存在本身,便是對大明北疆乃至中原腹地之巨大威脅,牽製我朝大量兵力軍資於九邊,使我難以全力經營內地,開拓南洋。”

“其四,內部分合,變化無常。眼下北元內部,雖有韃靼、瓦剌之爭,部落之間亦存齟齬,看似分散。然一旦出現雄才大略之首領,或遇我大明重大變故,其極易重新整合,凝聚成一股可怕的力量,南下叩關!屆時,其禍恐不下於昔日之崖山!”

朱雄英語氣沉靜,但分析卻層層遞進,條理清晰,直指要害,完全不像一個深宮少年所能有的見識。

他最後總結道:

“故孫兒以為,北元非疥癬之疾,實乃附骨之疽,心腹大患!若處置不當,輕則邊患永無寧日,重則恐動搖國本!皇爺爺雖已屢次遣大將北征,摧其鋒芒,然未能儘全功。未來如何應對北元,乃監國理政首務之中,重中之重!”

一番話畢,乾清宮內落針可聞。

朱元璋早已收起了全部笑容,身體微微前傾,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禦榻的扶手,目光銳利如鷹隼,緊緊盯著自己的孫子。

朱標亦是麵露震驚,他冇想到兒子對北疆局勢看得如此透徹,所言甚至比許多朝中重臣更為深刻和具有危機感。

良久,朱元璋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而充滿力量:

“接著說。你看得…很準。那依你之見,該當如何?”

乾清宮內,朱雄英的聲音沉穩而清晰,他略微提高了聲調,點出了那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

“皇爺爺,父親,孫兒以為,我朝對北元的戰略態勢,其關鍵轉折,始於洪武五年的嶺北之役。”

朱雄英熟知整個大明朝的曆史。

洪武五年,朱元璋為徹底肅清北元殘餘勢力,發動了規模空前的第二次北征。此戰兵分三路。

東路軍由大將軍徐達率領,為中路軍,直撲北元朝廷所在的和林。

西路軍由左副將軍李文忠率領,策應中路軍,深入漠北。

東路軍由征虜左副將軍馮勝率領,出西路,作為牽製。

然而,戰事發展極具戲劇性。

中路軍徐達部在嶺北遭遇北元名將擴廓帖木兒的頑強阻擊和巧妙伏擊。

明軍輕敵冒進,加之糧草不繼,遭遇慘重失敗,傷亡數萬人,被迫南撤。

儘管西路軍李文忠部與東路軍馮勝部取得了一定戰果,但無法扭轉中路主力慘敗的戰略局麵。

此戰,成為明初北伐以來最重大的軍事挫折。

朱雄英繼續道,語氣中帶著一絲沉重:

“孫兒聽聞,此戰之中,中山王所率中路軍,於和林附近遭王保保誘敵深入,陷入苦戰,最終因糧餉不繼、士卒疲敝而,失利南撤。雖馮勝將軍西路頗有斬獲,然終究未能達成犁庭掃穴之戰略目的。”

他看向朱元璋和朱標,目光灼灼:

“此戰之後,我朝雖仍數次出兵漠北,如永昌侯捕魚兒海之大捷,幾乎摧其根本。然,皇爺爺亦深知,徹底滅絕飄忽不定之遊牧政權,難如登天。故我朝戰略,實則自此役後,已逐漸由全麵主動出擊,轉為以鞏固邊防、修建邊牆、屯田戍守為主,伺機出擊為輔。”

這件事情,朱雄英很上心。

嶺北之戰的失敗,其實對於大明朝,打擊是很大的。

甚至可以這麼說吧,確實給雄心勃勃的朱元璋和明廷澆了一盆冷水。

它清晰地表明,儘管明軍強大,但要深入漠北徹底消滅元廷殘餘,成本極高,風險極大,且難以畢其功於一役。

此後,明朝雖然仍有北伐,但規模和頻率下降,戰略重心轉向構建一條堅固的北部防線,並通過屯田、互市、分化蒙古部落等手段進行長期防禦和牽製。

朱雄英的聲音帶著一種深遠的憂慮:“此戰略轉變,實乃當時不得已而為之,亦是最為穩妥之策。然,其長遠之弊,亦隨之而來。”

“我朝大軍不再能常年深入漠北,施加足夠壓力。這使得敗退的北元各部,乃至草原上其他強大的遊牧部落,如瓦剌,獲得了寶貴的喘息與復甦之機。”

“他們可在廣袤的漠北休養生息,重新積累力量,整合部落。今日或許他們仍一盤散沙,互相攻伐。但皇爺爺,父親,”

朱雄英的語氣變得極其嚴肅,“草原的法則,向來是弱肉強食,最終總會有一股最強的力量脫穎而出,完成統一。”

“一旦漠北再現一個強大的、統一的遊牧汗國,無論其是黃金家族後裔,還是瓦剌梟雄,其勢必南下牧馬,重演漢之匈奴、唐之突厥故事!其威脅,將遠勝如今分散擾邊的北元殘部!”

“屆時,我大明北疆,將永無寧日。九邊防線將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朝廷每年投入的軍費、人力將是天文數字!此乃百年之憂,絕非危言聳聽!”

朱元璋臉上的笑意徹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沉的、刻入骨髓的凝重。

他靠在禦榻上,目光似乎穿透了乾清宮的穹頂,回到了十幾年前那風沙漫天、戰馬悲鳴的漠北戰場。

他長長地、沉重地歎了口氣,那歎息聲中飽含著無儘的遺憾、不甘,還有一絲難以言喻的痛楚。

“是啊。”朱元璋的聲音變得有些沙啞,不再洪亮,“嶺北那一仗,敗得慘啊。”

他的手指無意識地、反覆地摩挲著禦榻光滑的扶手,彷彿在觸摸一道無形的傷疤。

“咱那時候,想著乘勝追擊,一舉把那殘元朝廷給他孃的徹底端掉,永絕後患,派出去的,是咱最能打的老兄弟,最精銳的兵馬。”他的語氣裡帶著追憶往昔崢嶸歲月時的豪情,但更多的是一種事與願違的挫敗。

“可那地方,太大了,太遠了,天時、地利,都不在咱這邊。王保保那小子,確實是個人物,輸給他,不冤。”他難得地承認了對手的能力,這對於一生要強的朱元璋來說,極為罕見。

“天德”提到這個最信任的老兄弟,朱元璋的聲音低沉了下去,帶著複雜的情感,

“他回來之後,整個人都沉默了許多,咱知道,他心裡比誰都難受。那麼多年,他幾乎冇打過敗仗,那一仗,折了他多少老部下,也折了他的心氣。”

朱元璋搖了搖頭,彷彿要甩開那沉重的記憶:

“那一仗,不光折了兵馬,更打掉了咱當時那股子,以為能一口氣掃平漠北的銳氣。也讓咱看明白了,這草原上的事,急不得,光靠硬打,不行。”

他抬起頭,目光重新變得銳利,看向朱雄英:

“乖孫,你看得很透。咱後來修邊牆,設衛所,屯田養兵,時不時出去敲打一下,不讓他們消停,就是知道,想一口氣吃成個胖子,難!得慢慢來,得像熬鷹一樣,耗著他們!”

他的語氣漸漸恢複了一些帝王的決斷,但那份沉重感依舊揮之不去:

“嶺北這一敗,是咱心裡的一根刺,也是咱大明朝北疆策略的一塊,基石。一塊用血和教訓換來的基石。”

承認失敗,對於朱元璋而言,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清醒。

此刻的朱元璋,展現出的正是這種曆經挫折後,更為深沉和現實的戰略眼光。

那場戰役的陰影,顯然至今仍籠罩在這位帝王的心頭。

乾清宮內,朱元璋那聲飽含複雜情緒的歎息餘音猶在。聽到孫兒朱雄英並未立刻誇誇其談,而是沉穩地表示需要時間深入研究,他眼中閃過一絲讚許。

“嗯,”朱元璋緩緩點頭,臉上的沉重神色稍稍化開,轉為一種期許,“此事關乎國運,確需深思熟慮,不可輕下決斷。咱等著你的見解。去吧,好好琢磨。”

“孫兒告退。”朱雄英恭敬行禮,退出了乾清宮。

回到東宮屬於自己的那間靜謐廂房,朱雄英屏退了左右。

白日冊封大典的喧囂、祖父那關於嶺北之敗的沉重話語、以及肩上那副共同監國的千鈞重擔,種種情緒和壓力在此刻沉澱下來。

他需要力量,不僅僅是個人的武力,更是能扭轉國運、捍衛疆土的軍隊的力量。

意識沉凝,那麵唯有他能見的玄奧光幕。

【國運商城】,再次於眼前展開。流光溢彩的商品列表流轉,他的目光不再是搜尋功法或藥方,而是銳利地篩選著與軍陣、武備、強兵相關的條目。

【《紀效新書》·戚繼光(嘉靖版精要):國運值

300,包含練兵、陣圖、器械詳解】

【《練兵實紀》·戚繼光(萬曆版增補):國運值

350,包含更係統的軍隊建設思想)】

【初級燧發槍製造工藝詳解(附簡易生產線構想):國運值

800】

【新型鍊鋼法(坩堝鋼/灌鋼法優化):國運值

600,用於兵器鍛造】

【基礎軍事操典(近代連排班戰術雛形):國運值

400】

【高效馬種改良技術指南(含初步育種學):國運值

700,針對騎兵】

【《孫臏兵法》殘篇(附註解):國運值

2000】

【《武經總要》宋代精華本:國運值

1800】

【高效止血散與基礎外科清創術(戰場急救包):國運值

3200】

琳琅滿目的選項呈現在眼前,每一樣都似乎能帶來軍事力量的飛躍,但每一樣也都需要耗費寶貴的國運值,並且其出現本身就需要合理的解釋。

朱雄英的目光快速掃過,大腦飛速運轉:

“燧發槍,威力巨大,可改變戰爭模式,但技術跨度太大,解釋起來極其困難,製造體係更是從零開始。”

“鍊鋼法,提升兵器鎧甲質量,根基之策;軍事操典,改變組織模式,提升效率。”

“馬種改良,長遠之計,耗時久;醫術,減少非戰鬥減員,至關重要。”

他的手指在虛空中緩緩移動,目光在燧發槍那令人垂涎卻又價格高昂的條目上停留許久,最終又移開。

“不能好高騖遠。”他低聲自語,“需選擇眼下最能見效、且能悄然推行之物。”

他的目光最終落在了【高效止血散與基礎外科清創術】之上。

“火藥乃軍中之膽,威力提升,則火炮、火銃、火箭皆能受益,且改良過程可控製在工部少數工匠手中,不易察覺。”

“戰場救傷,活人性命,保全老兵,實乃提升軍隊持續戰力之根本,亦可通過太醫署悄然推行。”

這兩項,相對隱蔽,見效快,且所需國運值尚在可考慮範圍之內。

“或許,可以先從此入手。”

朱雄英眼中閃爍著決斷的光芒,開始仔細閱讀這兩項技術的詳細說明和兌換價格。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