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 > 第307章 製曰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 第307章 製曰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製曰:自今日起,諸子皆可涉政,不論年歲長幼。六載之後,擇賢能者立為太子。望眾臣悉心輔佐,共助公子成長,以保大秦萬年。此舉非惟定儲嗣,實以明國本,正綱紀,使天下知大秦繼統唯賢是舉,非私授也。

諸子亦當自勉,勿恃寵而驕,勿圖安逸,當念社稷之重,黎元之艱。如此,則宗廟有托,四海無虞。當如日月行天,光明磊落,不偏不倚,以照萬方。當如金石鑄鼎,曆久彌堅,不蝕不改,以定人心。

當如天地執行,剛健不息,厚德載物,以育群生。當如五穀養民,務本興業,不惰不匱,以足倉廩。諸子分巡,當以卑位體察民隱,輕車簡從,深入閭巷。不得驚擾地方,更勿受饋贈迎送。

當與農夫同耕,與織婦對語,知一飯一衣來之不易;當宿逆旅,嘗粗糲,體征夫戍卒之勞苦。每至州縣,先問鰥寡孤獨有無賑濟,冤滯刑獄有無昭雪,賦役均否,吏治清濁。

歸則具疏上陳,不隱善,不諱過,直書所見。凡民生利弊,皆錄於冊,以為施政之據。六年之內,諸子當以此為務,毋怠毋忽。朕將密遣使臣,巡行天下,察其行止,聽其政聲,觀其是否言行如一、體恤民情。若發現虛應故事、粉飾太平者,必嚴懲不貸。

諸子當知,此非爭寵邀功之途,實為修身養德之機。惟有如此,方能去浮華而務實,舍虛名而求真。待六年期滿,朕親覽其政績而定去留,不徇私情,不納讒言。有能者上,無能者退,不以血親為重,唯以賢德是舉。

諸子當以此為戒,砥礪前行。若懷私利之心,則視民瘼如草芥,察之不真,則奏對必虛,政績徒飾,終難逃明察。其心既私,其行必偽,雖暫得寵幸,終為天下所棄。

惟以至誠之心,體天下之痛癢,方能興利除弊,安邦濟世。是以誠為本,仁為基,公為衡,法為綱。行之篤實,方能經得起六載磨礪,受得住萬民評說。當以寸心照蒼生,以跬步致千裡,以小治成大平。

旨意宣讀完畢,朝堂之上頓時一片嘩然。眾臣或麵露驚喜,或神色凝重,皆在心中暗自揣度著這突如其來的變故。

那些原本依附於各方勢力、妄圖通過扶持特定公子來謀取私利的大臣們,此刻心中忐忑不安。他們深知,這旨意一出,以往那些暗中勾結、操控儲君之位的手段將難以施展,未來的局勢變得愈發難以預測。

而一些一心為大秦江山社稷著想、渴望賢能之君引領大秦走向繁榮的大臣們,則對此舉暗自欣喜。他們認為,嬴政此舉打破了傳統的儲君選拔模式,讓所有公子都有機會憑借自身的才能和政績脫穎而出,這無疑為大秦的未來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希望。

公子們聽聞旨意後,反應亦是各不相同。聽到自己父王真的下旨後的扶蘇雖心中有些失落,但他向來溫潤寬厚,深知這是父親對眾兄弟的一次公平考驗,也是自己證明自身能力、為將來承擔大任積累經驗的好機會,於是默默下定決心,要在這六年中全力以赴。

嬴驁則眼中閃過一絲興奮與堅定。他本就有著為了大秦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固執,如今得到這樣一個可以正大光明參與政務、展現自己才能的機會,自然不會輕易放過。他暗自盤算著,要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在政務處理中嶄露頭角。

其他公子們也逐漸明白過來,這無疑是一個能夠徹底改變自身命運的至關重要的契機。他們突然意識到,往昔那些在宮廷裡整日隻知道爭風吃醋、勾心鬥角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如今必須要認真思考如何在這六年時間裡迅速提升自身的能力,從而贏得父親的認可以及眾多臣子的支援。

刹那間,原本喧鬨的大秦朝堂變得異常安靜,一種緊張而又充滿期待的氛圍如濃霧般彌漫開來。公子們開始馬不停蹄地四處蒐集各種資料,如饑似渴地學習各種知識;他們還不辭辛勞地向那些經驗豐富的大臣們虛心請教政務處理的訣竅和方法。

與此同時,眾臣們也敏銳地察覺到了這種微妙的變化,紛紛開始調整自己的策略。他們苦思冥想著如何在這個全新的局勢下,既能巧妙地為公子們提供恰到好處的援助,又能堅守住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不至於在這場權力的角逐中迷失自我。

而此時此刻,嬴政正端坐在那高高在上的龍椅之上,他那如鷹般銳利的目光,冷冷地掃視著朝堂上的每一個人。他心中暗自思忖著,期待著在六年之後,能夠有一位真正賢能的太子橫空出世,肩負起帶領大秦繼續邁向輝煌的重任。

於是,眾人皆埋首於堆積如山的奏摺之中,時而眉頭緊鎖,時而奮筆疾書,力求在批閱中展現出自己的見解與才華。而嬴政,則在一旁默默觀察,心中對每個兒子的表現都有了更為清晰的評判。

嬴政看著兒子們認真批閱奏摺的模樣,心中五味雜陳。扶蘇依舊是那副溫潤的模樣,批閱奏摺時也帶著幾分仁厚的考量,對於一些涉及民生疾苦的奏章,總是反複斟酌,試圖找到最溫和的解決辦法。可這在嬴政眼中,卻顯得有些優柔寡斷。

嬴驁則完全不同,他批閱奏摺時雷厲風行,對於那些冗長複雜的奏章,總能迅速抓住關鍵,提出簡潔而有力的解決方案。遇到涉及軍事和邊疆事務的奏章,他的眼神中更是閃爍著銳利的光芒,提出的策略果斷且具有前瞻性,隱隱透露出一種對大秦未來的堅定規劃。

其他皇子們也各有特點,有的側重於經濟治理,在批閱關於賦稅、商貿的奏章時,展現出較為細膩的思維;有的則在處理地方事務上頗有心得,對一些地方官員的請示能給出貼合實際的指示。

嬴政在一旁,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他注意到扶蘇在麵對一些強硬措施的建議時,總是會下意識地猶豫,試圖尋找折中的辦法;而嬴驁則毫不猶豫,隻要是為了大秦的利益,哪怕手段強硬也在所不惜。

隨著時間推移,估摸著自己的兒子也該對政務有了一定的感悟了,於是嬴政召集兒子們,開始對他們的批閱進行點評。對於扶蘇,嬴政雖然肯定了他仁愛的一麵,但也直言不諱地指出他在處理複雜問題時的不足,強調大秦需要的是能在關鍵時刻果斷決策的君主。

對於嬴驁,嬴政眼中閃過一絲讚賞,他稱讚嬴驁在批閱中展現出的果敢和謀略,認為他有成為大秦明君的潛質。不過,嬴政也提醒他,不可過於剛愎自用,要懂得聽取他人的意見。

其他皇子們也得到了嬴政相應的評價,有褒有貶。這場奏摺批閱考覈,讓嬴政對兒子們的能力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也讓兒子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父親心中的位置以及未來的努力方向。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