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大唐狄仁傑之裂國 > 第21章 邊關急報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大唐狄仁傑之裂國 第21章 邊關急報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卷二

紅燭寺藏屍案》

朔風卷地暗駝山,古寺蓮開血色殷。

燭龍隱穴藏兵甲,梵唄**惑戒關。

金銷幽窟前朝秘,令動玄鐵幽冥頒。

誰言邊塞狼煙靖,一局殘棋覆玉寰。

*****************************************************

時值仲夏,神都洛陽尚沉浸在“鬼市毒殍案”告破的餘韻中,市井坊間仍流傳著狄公智破妖道、為民除害的佳話。

狄仁傑下榻的驛館門前,終於恢複了往日的清靜,不再有日日前來鳴冤或圍觀的百姓。

書房內,窗扉半開,微風拂動卷冊,帶來幾絲荷塘的清氣。

孫敬之正伏案整理此行卷宗,筆下沙沙,神情專注。

張承翊侍立門邊,身姿筆挺如鬆,目光卻不時掃向院外,依舊保持著軍中養成的警戒習慣。

狄仁傑端坐案後,手捧茶盞,目光卻落在虛空處,指尖無意識地在光滑的案麵上輕叩。

那盛放著“幽冥令”的楠木盒就在手邊,盒蓋緊閉,卻彷彿有無形的寒意絲絲縷縷地透出,縈繞不散。

“恩師,”孫敬之擱下筆,輕聲道,“卷宗已整理謄抄完畢,移交州縣備案的部分均已按您的吩咐處理過。原稿在此,請您過目。”

狄仁傑接過那厚厚一疊文書,並未立刻翻閱,隻緩聲道:“敬之,此次洛陽之行,你有何感悟?”

孫敬之沉吟片刻,肅然道:“學生深感辦案如理亂絲,不僅需明察秋毫,更需胸懷全域性,洞察人心之詭譎。且…世間至惡,有時並非顯於表麵,而是隱於重重迷霧之後,若無抽絲剝繭之耐心與直指本源之慧眼,極易為其所蔽。”

“嗯,”狄仁傑微微頷首,“能知迷霧在後,便是進益。然須知,撥開一層,其後或仍有萬丈深淵。”他的目光不經意間掃過那木盒。

孫敬之心中一凜,正欲再言,忽聞院外傳來一陣急促雜遝的馬蹄聲,由遠及近,戛然而止於驛館門前!

張承翊神色一凝,手已按上刀柄,沉聲道:“狄公,有疾馳快馬至,聽蹄聲似來自官道,馬匹已極為疲憊。”

話音未落,便聽門外腳步紛遝,驛丞驚慌的聲音伴著叩門聲響起:“狄閣老!狄閣老!朔州加急軍報!信使言必須親呈閣老!”

狄仁傑眉頭驟起:“進來。”

門開,一名風塵仆仆、甲冑染塵的軍士踉蹌入內,撲倒在地,雙手高舉一封粘著赤羽、烙有火漆印信的軍報文書,氣喘籲籲,聲音嘶啞:“朔…朔州都督府急報!呈狄閣老!邊關…邊關出大事了!”

張承翊一步上前接過軍報,迅捷檢查火漆印信無誤,方轉呈狄仁傑。

狄仁傑拆開火漆,展開文書,目光迅速掃過。

室內一時隻聞那軍士粗重的喘息聲。

孫敬之見狀,忙倒了一碗溫水遞過去。

隻見狄仁傑麵色漸沉,眉頭越鎖越緊,閱畢,他將文書緩緩置於案上,默然片刻,方道:“信使辛苦。承翊,帶他下去好生安置,讓驛丞備上飲食藥湯。”

“是!”張承翊扶起那幾乎虛脫的軍士,快步而出。

“恩師,朔州出了何事?”孫敬之忍不住問道。

狄仁傑指尖點著那封軍報,聲音沉緩:“朔州都督王孝傑急報,近一月來,境內接連發生朝拜者失蹤奇案,已有十數人下落不明。”

“失蹤?”孫敬之一怔,“皆是前往何處朝拜之人?”

“紅燭寺。”

狄仁傑吐出三個字,目光投向窗外,似在回想,“此寺位於朔州北境,靠近突厥邊界,據說香火極盛,尤以求子靈驗聞名,吸引周邊州郡乃至中原信眾不遠千裡前往。失蹤者皆為青壯男丁,且俱是在前往紅燭寺或返程途中失去蹤跡。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孫敬之倒吸一口涼氣:“十數人接連失蹤?當地官府…”

“當地州縣屢次勘查,皆無所獲。寺僧言必是衝撞山神或遭了狼群,但王都督認為絕非如此簡單。現場無搏鬥痕跡,無血跡遺留,人馬車輛皆如憑空蒸發。”

狄仁傑語氣凝重,“更蹊蹺的是,近日邊境突厥部落調動頻繁,斥候回報,似有異動。王孝傑擔心二者或有關聯,又恐大規模調動兵馬會打草驚蛇或引發邊釁,故而上書朝廷,請派能臣暗訪徹查。”

他頓了頓,看向孫敬之:“陛下已頒下密旨,命老夫即刻前往朔州,查辦此案。”

孫敬之震驚道:“陛下竟欲讓恩師親赴邊關?此等失蹤案,雖則詭異,又何須…”

“陛下所思,非止於一案。”

狄仁傑打斷他,聲音壓得更低,“鬼市案中,那‘幽冥司’令牌所示,其誌非小。而今邊關不穩,奇案又起,偏偏發生在這等魚龍混雜、緊鄰番邦的香火鼎盛之地。陛下是擔心,其間或有牽連,非尋常官員能察。”

孫敬之頓時醒悟,心跳不由加快:“您是說,‘幽冥司’可能…”

“僅是猜測。”狄仁傑起身,踱至窗前,“然邊關之事,關乎國本,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紅燭寺…老夫早年遊曆時似曾聽聞其名,彼時尚隻是一處清修小廟,不想如今竟如此興盛。”

這時,張承翊已返回室內,肅立待命。

“承翊,”狄仁傑轉身,吩咐道,“即刻打點行裝,輕車簡從。你挑選四名絕對可靠的護衛,皆作尋常家丁打扮。敬之,你隨行,所有文書案卷,尤其是與此相關的,”他目光掃過那楠木盒,“皆需妥善攜帶,勿離身邊。”

“是!”兩人齊聲應道。

“恩師,我們何時動身?”

“事不宜遲,即刻出發。”狄仁傑目光銳利,“對外隻言老夫奉旨巡視河東道刑獄。此行目的,除陛下、王孝傑與吾等三人外,不得再有人知。”

半個時辰後,三輛毫不起眼的青篷馬車在一隊精乾護衛的簇擁下,悄無聲息地駛出洛陽城,向北而行。

車廂內,狄仁傑閉目養神,手中卻仍撚動著那枚溫潤的玉訣。

孫敬之對照著地圖,低聲向狄仁傑講述紅燭寺的地理位置與沿途風物。

張承翊則控馬緊隨車旁,目光如電,掃視著官道兩側的任何異動。

越往北行,地勢漸高,風光亦與中原迥異。

天空愈發高遠湛藍,曠野遼闊,風物蒼茫,帶著一種邊塞特有的粗獷與肅殺之氣。

連行數日,已近朔州地界。

沿途可見不少扶老攜幼、手持香燭的信徒,皆麵帶著虔誠與期盼,向北而行,與他們這南來的車隊形成鮮明對比。

“恩師,看來都是去紅燭寺的。”孫敬之低聲道。

狄仁傑微微頷首,撩開車簾,目光掠過那些衣衫襤褸卻眼神熾熱的信眾,眉頭微不可察地蹙起。

他注意到,人群之中,青壯男子確乎不多見。

這日晌午,車隊在一處路旁茶棚歇腳打尖。

張承翊安排護衛四下警戒,自己則侍立狄仁傑身側。

鄰桌幾名行商模樣的漢子正高聲談論著紅燭寺的靈驗。

“…俺們村那張老漢,求了一輩子子,都快絕了念想,去年去了趟紅燭寺,嘿,你猜怎麼著?回來沒多久,婆娘就懷上了!生了個大胖小子!”

“可不是嘛!都說那慧明大師是活佛轉世,有求必應!就是這路不太平,聽說最近老丟人…”

“噓!小聲點!莫要衝撞了菩薩!那是心不誠的被山神收了去…”

“聽說寺裡最近還新起了座送子觀音殿,金光閃閃的,煞是氣派…”

狄仁傑端起粗瓷茶碗,似不經意般接話道:“幾位兄台請了,老夫聽聞紅燭寺靈驗,特帶家中小輩前來還願。隻是聽方纔幾位所言,似路途不甚太平?”

那幾名行商見狄仁傑氣度不凡,忙拱手回禮。

一人壓低聲音道:“老丈有所不知,近來確是邪門,好幾個後生仔去了就沒回來。官府查了幾回,屁也沒找到。寺裡大師傅說是心不誠,惹了山神爺降罪。”

“哦?竟有此事?”狄仁傑麵露憂色,“可知失蹤的都是何等樣人?”

“多是些身子骨結實的後生,也有幾個像是跑江湖的,帶著家夥什…”另一人介麵道,旋即被同伴扯了扯衣袖,便噤了聲,隻含糊道,“總之…老丈你們人多,又像是富貴人家,想必無礙,無礙…”

正說著,忽聽官道北麵傳來一陣急促馬蹄聲,煙塵起處,隻見三四騎快馬疾馳而來,馬上騎士皆著朔州軍府服色,為首一名校尉勒馬停於茶棚外,目光銳利地掃過棚內眾人,最後落在狄仁傑這一行人身上,尤其在張承翊及其手下護衛身上停留片刻,似在審視。

張承翊不動聲色地挪步,將狄仁傑護在身後,手按刀柄,目光平靜地回視。

那校尉翻身下馬,大步走進茶棚,對狄仁傑抱拳道:“敢問老先生,可是神都狄閣老麾下?”

狄仁傑微微頷首:“老夫便是狄仁傑。”

那校尉聞言,神色頓肅,單膝跪地,壓低聲音道:“末將朔州都督府校尉周闖,奉王都督之命,特來迎候狄閣老!都督已在府中等候多時,請閣老隨末將速速入城!”

“周校尉請起。”狄仁傑抬手虛扶,“王都督有心了。前方帶路吧。”

周闖起身,目光掃過茶棚內那些豎著耳朵的行商。

那些行商頓覺一股肅殺之氣,慌忙低頭喝茶,不敢再往這邊張望。

狄仁傑一行人隨即起身,登上馬車。

在周闖等騎兵的護衛下,車隊加快速度,向著朔州州治所在的方向疾馳而去。

車簾晃動間,已可遠眺朔州城那巍峨的城牆輪廓矗立在蒼茫天地之間,猶如一頭匍匐的巨獸。

而更北方,雲霧繚繞的群山深處,便是那香火鼎盛卻又迷霧重重的紅燭寺。

狄仁傑收回目光,眼神深邃。

邊關急報,失蹤謎案,香火鼎盛的古寺,邊境異動的番邦…

這一切交織成一張無形的網,似乎正等待著他們的到來。

(第二卷

第21章

收)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