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狄仁傑之裂國 第18章 承翊歸心
“鬼市毒殍案”的塵埃漸漸落定,洛陽城恢複了往日的秩序與喧囂。
狄仁傑並未急於離開,他以需要靜養整理案卷為由,暫留驛館。
而在這段看似平靜的日子裡,一場針對張承翊邊軍舊案的秘密調查,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書房內,燈火常明至深夜。
狄仁傑麵前攤開的,不再是“鬼市案”的卷宗,而是通過特殊渠道調閱來的、關於安北都護府軍械失竊案及校尉張承翊“叛國投敵”一案的機密檔案副本。
孫敬之在一旁協助整理、謄錄,時常被卷宗中那些明顯漏洞百出、強行羅織的罪證氣得臉色發白。
“恩師您看!”孫敬之指著一處記錄,“這裡說張校尉與突厥商隊私通書信,但所謂書信,竟無一件原件,全是旁人謄抄的‘口供’!且筆跡潦草,語焉不詳,毫無具體時間地點,這怎能作為通敵鐵證?”
狄仁傑微微頷首,目光銳利如刀,掃過一行行文字:“不止如此。卷宗稱張校尉為掩蓋罪行,焚毀糧草,殺害同袍。但細究火災起處,乃是緊鄰那批被‘劫走’的突厥犯人的臨時囚營,時間恰是張校尉押送人犯回營、欲上報都護府的當晚。時機如此巧合,倒更像是有人要滅口奪犯,順帶嫁禍。”
他拿起另一份物資清單:“再看這批流失的軍械,數量巨大,尤其是那幾副明光鎧,絕非一個小小商隊能輕易消化轉運。其流向,卷宗語焉不詳,似乎無人深究。而力主速定張校尉之罪、並急於將其麾下營隊定性為‘叛軍’剿滅的,正是當時的安北副都護,姚崇儉。”
“姚崇儉…”孫敬之記下這個名字。
“還有最關鍵的一點,”狄仁傑的手指重重地點在一行記錄上,“所有證詞,皆指向張校尉一人,其麾下數十兵士皆言其忠勇,卻無一人證其叛國。最終那些兵士‘力戰而歿’,究竟是死於突厥之手,還是…死於滅口?此案疑點之多,簡直漏洞百出!”
狄仁傑合上卷宗,眼中已有怒意:“如此明顯的構陷,竟能通過層層審核,定成鐵案!這安北都護府,當時已是爛到了何等地步!”
“那…我們該如何為張校尉平反?”孫敬之問道,“僅憑這些卷宗疑點,恐怕難以說服朝廷。”
“自然需要鐵證。”狄仁傑沉聲道,“我已以私信致函現任安北都護裴行儉將軍,裴將軍剛正不阿,與我略有舊誼。請他秘密重查當年之事,尤其是兩點:第一,查明那批流失軍械的真正去向;第二,尋訪當年是否還有倖存的老兵,或可能截獲的敵方相關文書。”
等待的日子並未太久。
十日後,一匹來自北方的快馬,趁著夜色悄然抵達驛館,帶來了裴都護的回信和一個沉甸甸的包裹。
狄仁傑屏退左右,獨自在書房中拆閱。
信是裴將軍親筆,言辭謹慎卻意味深長。
包裹內,是幾份殘破的突厥文信件譯文,以及一份按著血手印的證詞。
狄仁傑就著燈火,仔細閱讀,臉上的神色從凝重逐漸轉為明朗,最終化作一聲長長的歎息,既有欣慰,更有憤怒。
翌日清晨,狄仁傑將張承翊喚至書房。
張承翊心中忐忑不安,不知調查結果如何。
狄仁傑並未多言,隻是將裴將軍的回信和那份證詞推到他麵前。
張承翊雙手微顫地接過,目光迅速掃過文字。
看著看著,他的眼睛瞪大了,呼吸變得粗重,身體開始不受控製地顫抖起來!
那證詞,來自一名當年在那場“圍剿”中重傷昏迷、被同袍屍體掩蓋而僥幸生還的老兵!
他親眼目睹了副都護姚崇儉的心腹將領,如何帶人偽裝成突厥人,襲擊了自己的營盤,殺害了那些誓死不降、高呼“校尉冤枉”的弟兄!
而那幾份突厥文書,則是裴將軍派人冒險深入草原,從與姚崇儉交易軍械的部落手中截獲的!
上麵清晰記錄了交易的時間、地點、物品清單,以及經手人——正是姚崇儉的一名族弟!
鐵證如山!
蒙冤以來所經曆的所有屈辱、逃亡、絕望、悲憤,在這一刻如同決堤的洪水,瞬間衝垮了張承翊這個鐵漢子的心理防線。
他虎目圓睜,淚水卻如同斷線的珠子般滾落,他死死咬著牙,不讓自己哭出聲,但滾燙的男兒淚卻已灑滿衣襟。
他“噗通”一聲,雙膝重重跪倒在地,對著狄仁傑,更對著北方那些含冤死去的弟兄亡魂,咚咚咚磕了三個響頭!
再抬起頭時,額頭已是一片通紅,眼中血絲遍佈,但那份沉甸甸的冤屈與陰霾,卻已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清澈的激動與無比的感激!
“狄公!!”他的聲音嘶啞哽咽,充滿了無儘的情感,“再造之恩!承翊…承翊萬死難報!從今日起,承翊這條命便是狄公的!鞍前馬後,刀山火海,但憑狄公一言,絕無半分遲疑!若違此誓,天誅地滅!”
狄仁傑上前,用力將他扶起:“起來!男兒膝下有黃金,不必如此。為你洗冤,乃老夫分內之事。你本是國之忠良,豈容奸佞埋沒!”
他看著張承翊激動而堅定的麵容,正色道:“老夫已即刻上書陛下,並附上裴將軍查獲的鐵證,陳明冤情,懇請朝廷為你平反昭雪,嚴懲奸佞姚崇儉!相信不日便會有旨意下達。”
張承翊聞言,更是激動得難以自持。
狄仁傑拍了拍他的肩膀,語氣轉為溫和:“承翊,你驍勇善戰,忠義無雙,如今沉冤得雪,前途無量。是回歸軍旅,再建功業,還是…”
“狄公!”張承翊毫不猶豫,斬釘截鐵地打斷道,“承翊不願回軍旅!隻求能留在狄公身邊,為一馬前一卒,護衛狄公周全!請狄公允準!”
經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看透了官場的黑暗與複雜,張承翊早已無心功名。
他隻想追隨這位為他洗刷冤屈、給了他第二次生命的狄公,以手中之劍,護衛這份世間難得的公正與智慧。
狄仁傑凝視他片刻,從他眼中看到了無比的真誠與決心。
“好!”狄仁傑重重點頭,“既然如此,你便留在老夫身邊。老夫此行返任,路途未必平靜,日後查案,亦需得力之人。便委你為護衛首領之職,一應安全事宜,皆由你負責。”
“末將領命!”張承翊抱拳躬身,聲音鏗鏘有力,如同立下軍令狀。
至此,狄仁傑的核心團隊終於成型——
狄仁傑,智慧如海,明察秋毫,是運籌帷幄、洞察真相的大腦。
張承翊,勇武忠誠,經驗豐富,是披荊斬棘、護衛安全的利劍。
孫敬之,博聞強記,細心謹慎,是記錄學習、查漏補缺的慧眼。
三人一體,相輔相成。
孫敬之在一旁看著這一幕,心中也為張承翊感到無比高興,更對未來的征程充滿了期待。
他知道,有張校尉這般猛將在側,恩師便能更無後顧之憂地去麵對那些隱藏在黑暗中的驚濤駭浪。
狄仁傑看著眼前這兩位年輕的得力助手,心中亦感欣慰。
幽冥司的陰影固然龐大神秘,前路必然艱險,但能有如此臂助,他信心倍增。
“收拾行裝吧,”狄仁傑吩咐道,“此間事了,不日我們便啟程離開洛陽。”
“是!”張承翊與孫敬之齊聲應道。
張承翊轉身離去準備,步伐堅定有力,彷彿卸下了千斤重擔,獲得了新生。
他知道,從此以後,他的人生有了新的方向和誓死守護的目標。
而狄仁傑則再次將目光投向那個盛放著幽冥令的木盒。
洛陽的案子暫告段落,張承翊的冤情也已得雪,但真正的風暴,或許才剛剛開始醞釀。
這艘承載著智慧、勇氣與忠誠的航船,即將駛向更加廣闊的、也必然更加凶險的未知海域。
(第18章
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