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釣魚人 第126章 中秋晚宴作首詩
讓榮嬸去找一把菜刀來,重新拿了一塊月餅打算切成四份,這東西葛明就是過過嘴癮,不敢多吃。葛明看到榮嬸使用的菜刀,怕是砍骨頭的吧?不知道洗乾淨了沒有,會不會還有鐵鏽味?
葛明試著問到:“榮嬸,有沒有木刀之類的東西,能把餅子切開就行。”
榮嬸看出來葛明對這把菜刀的嫌棄,還真找到了一個類似竹刀的東西,俗稱小抹子,包包子的時候裝餡用的。
把一塊月餅分成四塊,葛明稍稍吃了一點,感覺味道確實不錯,看來食材好怎麼做都好吃啊。其實大部分功勞應該是人家榮嬸的,這可是做麵食的高手。
至於丁香和小丫,還有榮嬸,不停的說好吃。這東西對於沒什麼油水的古人來說自然是好東西,高油脂、高碳水、高糖,彆說是古人,葛明後世的爺爺奶奶就非常喜歡吃這種甜的東西。
然後繼續烤毛皮月餅,至於毛皮的月餅烤起來就簡單了,半刻鐘就足夠了,這東西不用刷雞蛋液。
烤好的毛皮月餅外皮毛茸茸的,或許名稱就是這麼來的。葛明不喜歡這種奇怪的口感,所以根本就不愛吃毛皮月餅。
於是讓丁香嘗嘗,丁香也假模假式的輕輕咬了一小口,細細咀嚼後說到:“小郎君,這個餅子好像更好吃。雖然餡料是一樣的,但是餅皮多層酥脆,入口即化。”
葛明笑著說到:“愛吃就多吃點。”葛明讓小丫和小猴子還有榮嬸都嘗嘗,都說味道更好。
不過不管彆人怎麼說,葛明是有底線的,吃月餅就是不吃毛皮的。
葛明對榮嬸說到:“榮嬸,這兩種餅子的做法大致就這樣了,過幾天中秋晚宴就要用,這些天你改良改良就是了。還有紅棗、栗子餡的也都嘗試下,做法全都一樣。”
榮嬸點頭說到:“老婆子記住了,保管小郎君滿意。”
葛明剛想離開廚房,發現剛才的麵粉、雞蛋、糯米粉還有不少,反正都拿出來了,乾脆弄點其他吃食算了。
糯米粉加水上鍋和麵,上鍋蒸熟,趁熱抹點豬油揉成團擀成皮,加點豆沙進去捲起來切小段,這也能做一道點心不是。
麵粉加雞蛋、豬油、麥芽糖,和成稍硬的麵團,做成巴掌大的餅子上鍋烤熟,葛明居然在古代吃上了桃酥。
最後晚飯幾個人全都沒吃,葛明想要控製下,但是沒控製住。主要是糯米甜食太好吃了,來到大唐時間不短了,平常吃不上南方來的糯米。
幾人吃飽之後才離開廚房,臨走的時候自然要帶上一些給表哥送過去嘗嘗。當葛明把幾樣吃食遞給秦軍時,秦軍懊惱無比,大喊著:“早知道就不吃晚飯了,這東西太好吃。”
中秋節,講究人月兩圓。用過了中飯之後廚房就開始忙碌了,不過好在對於榮嬸和張春來都已經輕車熟路。
下午的時候仆人也把二進東邊的院子收拾了一下,還是上次試菜的地方。居然奢侈了掛起來紅綢子蒙皮的燈籠,葛府裡麵總算是顯得喜慶了不少。
上午葛明就跟孫思邈打過招呼,晚上要參加中秋家宴。讓老道頗多感慨,對葛明說到:“中秋節講究一家人團團圓圓,老道每年都是到處奔波,已經多年沒見兒孫了。”
葛明一直以為孫思邈孑然一身,神仙一般的人物怎麼能夠有家人呢?此時才知道原來孫思邈不但有兒子,孫子都有好幾個了,年歲都跟葛糧差不多。
於是葛明又開始瞎打聽,後來才知道孫思邈的兒子還是個做官的,居然不懂醫術,這就讓葛明更加好奇了。
“孫先生,為何師兄不學醫術呢?”
“師兄?小子,你又不是我徒弟,叫什麼師兄?”
“小子不是徒弟勝似徒弟,再說我不稱呼師兄,難道稱呼大哥?”
孫思邈頓時無語,說到:“老道兒子比你父親年紀都要大,如今被你叫做大哥,這個輩分怕是要亂啊。”
“不亂不亂,咱們各論各的,我管您兒子叫師兄,我父親管您兒子叫大哥。”
孫思邈一聽差點氣死,指了指房門:“滾出去。”若雲在旁邊憋著不敢笑。
葛明灰溜溜的走了,臨走前還不忘記提醒晚上家宴的事,最終還是沒問出來為何這個大哥不學醫,不過很多後世人也是如此,自己做什麼反而不想後人做什麼,當然當官除外。
中秋家宴跟普通的家宴就有區彆了,古代富戶才吃三頓飯,晚上這一頓一般都比較早。中秋節這天自然會晚上一些,因為附庸風雅賞個月喝個酒什麼的,太早了月亮都沒出來呢。
天色逐漸變黑的時候,葛糧和葛明在門口迎來了孫教諭和孫韜。
孫教諭手上還提著貌似點心的東西,用的居然是葛家的包貨紙。不過外麵的點心葛明是見識過的,價格高不說還都是動物油炸出來的,不是羊油就是豬油,要麼膻要麼騷。
菜油的產量還非常低,這讓葛明非常不解。因為齊民要術中就有菜油的種植,說明種植已經非常廣泛了,難道說問題出在榨油上?
葛糧接過點心表示感謝,隨手遞給了旁邊的福伯,然後把孫家父子請到了晚宴的地方。
葛三爺早就等在這裡了,看到孫教諭到了出門相迎,大聲喊道:“孫老哥,快來,介紹個神仙給你認識。”神仙自然指的就是孫思邈了。
“孫老哥,這位就是神醫孫思邈。孫道長,這位就是糧兒的嶽父,縣學的孫教諭。”
兩人相互問好寒暄,孫思邈的名聲實在太大,大到滿大唐無人不知。
今天同樣是長輩一桌,葛明、葛糧、孫韜還有秦軍幾個晚輩一桌,孫韜入座之後葛糧趕緊介紹秦軍給孫韜認識,至於母親和姑姑就在裡屋的一桌上。
雖然秋天的晚上已經比較涼,但是為了賞月還專門把門窗全部開啟,有些騷包,但是葛明居然比較喜歡這種調調。
仆人先是送上熱茶,然後宴席就開始了。葛明對今天的飯食依舊比較期待,相信張春來會做的很好。
等到一道道菜上來之後,至少葛明覺得非常稱心。主要以各種冷盤為主,這才比較適合喝酒賞月的吃食。
涼拌豬耳朵,沒吃過的完全看不出來是什麼。葛明更喜歡的還是豬心和豬舌,蘸上一點蒜蓉蘸水,一個人就能消滅一大盤子。
壓肉是必須的,這是葛家招待客人的保留菜式。
還有烤到焦黃的羊肉,雖然少了靈魂孜然,但是反正這些人也沒吃過孜然。這種香料怕是價格不低,而且估計隻有長安、洛陽這些地方纔能買到。不過加上了一點其他香料粉,至少聊勝於無。
涼拌腐竹,雖然後世比較常見,此時吃過的人還真不多。葛明知道孫思邈最喜歡吃這道菜,所以肯定是必須有的。
等到上了不少冷盤,福伯這才開始倒酒。今天的酒不是葛家的烈酒,而是用了淡淡的米酒代替。
孫教諭上次喝酒烈酒之後念念不忘。
“葛明府,今天為何不是烈酒?”
沒等葛三爺說話,葛明就笑著說到:“白酒太烈,怕是還沒賞月就對影成三人了。”
孫教諭一聽笑著說到:“對影成三人?好句啊好句,賢侄不喝酒,但已知酒醉的精髓了,哈哈哈哈。”
葛明尷尬一笑,這時候就想抽自己了,讓你話多?不知道壞人和好人都是死於話多嗎?到時候讓你作詩你怎麼辦?明月幾時有?花間一壺酒?這哪裡是小屁孩子能夠做得出來的?
葛三爺趕緊見狀說到:“來來來,孫老哥,孫神醫,咱們先喝上一杯。”說完一飲而儘,這些日子葛三爺喝慣了烈酒,對於淡淡的米酒喝起來就更加豪爽了,如同喝水一般。
孫思邈不喜歡烈酒,米酒還是能夠喝上一點的。孫教諭其實也是酒中高手,葛明上次就看出來了,所以同樣是一飲而儘。
葛三爺哈哈大笑,招呼兩個孫老頭吃菜。
“孫老哥,感覺味道如何?”
孫教諭笑著說到:“葛家的飯食從來不會讓人失望,慚愧的很,居然不知道吃的到底是何物。”
葛三爺笑著說到:“我家明兒常說,把普通的東西做的美味,這就是神奇。其實都是簡單的東西,豬耳朵、豬舌、豬心而已。”
孫教諭笑著說到:“手段的確神奇,沒想到如此美味,用來下酒真是太對胃口了。”
葛明這桌上小哥四個,吃飯就更不會客氣了。除了葛明全都是能吃的年紀,雖然不讓飲酒,但是葛糧毫無怨言,不喝酒還能多吃一點菜不是。
秦軍依然是吃飯不要命的性子,以至於他麵前的菜是彆人的幾倍,看來張春來也知道表少爺能吃。
孫韜有姐夫照顧,更是不會客氣。隻是葛倉身體還沒康複,不能出來見人,略微有些遺憾。不過好吃的東西全都送了過去,有下人伺候著吃也未必感覺孤單。
喝著小酒吃著冷盤,等到月亮爬上了高空,就到了賞月的最好時機了。大唐沒有環境汙染,讓葛明覺得月亮格外的皎潔明亮。
自己在前世每天奔波,說起來叫做披星戴月,但是從沒時間好好抬頭看看星月了。
到了月光最美的時候,哪能不吃月餅呢?這時候仆人端上來了月餅,放到了個人麵前,有漿皮和毛皮的,每樣都有三個。一定是榮嬸做了不同餡料的月餅,一猜就知道是豆沙、棗泥、栗子幾種。
福伯此時清了清喉嚨,開口介紹到:“諸位貴客,這個餅子是葛家前些日子才做出來的,叫做月餅,專門為了這次中秋家宴,象征著團團圓圓,請貴客品嘗。”
於是仆人手拿竹刀,把兩種月餅切成幾份,方便客人取食。這要是一整塊拿起來咬著吃,就少了不少情趣,過於粗俗了些。
竹刀還是專門做出來的,小巧而且精緻,當然還有木頭做的小叉子,絕對不能用手拿著吃,失了禮儀。
孫思邈和孫教諭用小叉子插上一塊漿皮月餅,入口之後頓時覺得香甜無比。其實葛明不用問味道如何,糖加油古人哪裡有不喜歡吃的道理?
秦軍這貨就有些誇張了,那天做出來月餅之後拿了一點給秦軍,得到的回複是早知道不吃飯了。此時看到自己麵前放了不少月餅,一手拿一個毛皮,一手拿一個漿皮,輪著往嘴裡送,一邊吃一邊含糊不清的說著“好吃”。
葛明同樣隻是吃了一點漿皮的,不吃毛皮月餅是葛明堅守的底線。
人雖然不多,但是關係極為密切,喝酒賞月氣氛非常好。不知道孫教諭發的哪門子瘋,又打算考較葛明,題目很簡單,關於月亮的詩一首。
這還真把葛明難住了,其實寫月亮的詩句不少,但是葛明搜腸刮肚也沒想到適合孩子的詩句。沒辦法就隻能亂改了,反正年紀小,就算做得不好也不丟臉。
於是葛明清了清嗓子,順便從桌子上拿起一塊月餅來,慢慢走到了窗前。
“房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抬頭望明月,
低頭吃團餅。”
唸完了詩,為了配合情景還咬了一口月餅,眾人一聽哈哈大笑,眼淚都要流出來了。
孫教諭上氣不接下氣的說到:“賢侄啊,前兩句確實是好句,後兩句就有些牽強了。不過這個月餅既然寓意團圓,那叫做團餅也無可厚非,隻是不太合轍押韻。”
前兩句當然是好句了,能放到小學課本裡的能不是經典嘛?後世這首詩的改變是最多的,什麼鞋兩雙,想姑娘之類的,就連思故鄉葛明也不能說。
葛明不禁感歎,白瞎了一首好詩啊,這要是本小郎君此時正在外地,被人要求作詩一首,這不就應景兒了嘛?名氣不就來了嗎?孫老頭瞎搗亂啊。
孫思邈也笑著說到:“不過還算機變,十歲的孩子已經不善了,比老道強。”
葛三爺笑著說到:“孫道長,您當年七歲有聖童的美譽,對犬子實在過獎了。”犬子葛明聽完之後撓撓頭。
孫思邈笑著說到:“要說識字背誦,老道年幼時應該和小子差不多,但是老道不會作詩呀。”
葛三爺聽後又是哈哈大笑,嘴巴張的比剛才更大一些,丟一塊月餅進去絕對碰不到牙齒。
“孫道長過謙了,也過譽了,哈哈哈哈。”葛三爺還是這個毛病,聽人誇自己孩子,高興的找不到北。
葛明此時笑著說到:“這首詩小子還能改改,保證合轍押韻。”
孫教諭說到:“那還不趕緊改改,以祝酒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