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麼當皇帝 第373章 母子
知了...知了...
相比較北疆的雷雨天氣,初夏的大唐長安,豔陽高照,也顯得更加炎熱一些。
皇宮上的琉璃瓦,在烈日的照耀下更是閃爍著刺眼的光芒。
加上今日無風,整座皇宮就如同在一個巨大的蒸籠之中。
悶熱的氣息彌漫在每一個角落,幾讓人感到窒息。
“吵死了......難道聽不見這惱人的蟬鳴聲嗎?孤養著你們是吃閒飯的嗎?還不給我趕跑它......”
午時剛過,東宮。
一道男孩子變聲期特有的沙啞嗓音,猛地響起,帶著滿滿的怒意。
正是已經入主東宮的太子李承乾。
此時,他穿著一身寬鬆的絲綢睡袍,站在窗戶邊,兩手叉腰,朝著屋外大聲喊了起來。
貞觀三年,四月。
太上皇李淵從太極宮遷往大安宮後,當今皇上搬去太極殿聽政。
東宮這個從李世民登上皇位開始,也一直居住的宮殿。
終於迎來了他名副其實的新主人——太子李承乾。
入住到東宮的太子李承乾,看到這座儲君之殿。
雄心壯誌,勵誌要好好大乾一場。
讓父皇李世民和全天下的百姓,都看到他的能力與擔當。
事實上,還真如他所願。
沒過多久,關中就再次爆發了旱災。
隻不過事與願違,就在他躊躇滿誌想要賑災施糧,挽救萬千黎民百姓時。
等到他親自下場之後,才發現困難重重。
糧食短缺,物價飛漲,災民們流離失所。
他想要解決百姓糧食問題,可無論是施粥還是放糧。
總有無數貪圖便宜,沒有受到災害影響的人混入其中,貪圖便宜。
作為儲君,在意名聲的他,又不想像李恪那般雷厲風行地采取強硬或者陰柔手段。
這讓李世民分配給他賑災的糧食,很快就捉襟見肘。
對於物價飛漲,不瞭解調節市場的李承乾。
隻能拜訪長安城中,那些大糧商,勸說他們降低糧價。
未來的儲君親自出麵,那些大糧商自然願意賣一個麵子給李承乾。
隻是老話說的好,商人逐利,當他們的利潤達到1百分之十的時候,他們將蠢蠢欲動:當利潤達到百分之五十的時候,他們會不顧一切,鋌而走險,當利潤來到百分之百的時候,他們敢於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在利潤達到百分之三百的時候,就算是九族的人伸手拉也拉不住他們。
一開始那些大糧商,倒也頗為配合地降低糧價。
然而,要知道,長安人口眾多,作糧食買賣的人何止百家。
若是李恪的話,很有可能召集宴請所有糧商,一起恩威並施,迫使他們就範。
但貴為太子之尊的李承乾,自然也不會屈尊、放下身段去找那些中小糧商。
為此那些中小糧商見有利可圖,依舊我行我素哄抬物價,使得糧食市場混亂不堪。
對於,災民們流離失所的情況。
李承乾和李泰的想法並無二致。
他們將他們在長安城中閒置的房產,以及朝廷的補助修建起臨時的收容所,為那些流離失所的災民提供居住的地方。
隻不過災民實在太多,這樣的臨時收容所杯水車薪,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不說,還引來了許多的掙搶。
後來,扛不住壓力的李承乾,還是放下麵子,學李恪弄了一個以工代賑。
讓災民通過參與一些公共工程的建設來換取糧食和報酬,這樣既可以緩解災民的生活困境,又能推動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
這樣一舉多得,還能讓他的名望再上一層樓。
隻不過,像這樣的專案工程,需要形成一個完整的工作流程,形成一個閉環。
也就是材料的供應不能斷,災民的口糧不能少,以及他們的報酬需要一分不少的及時發放。
一旦這其中那個環節上出現問題,不僅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還會引發無數的麻煩。
很顯然,李承乾作為未來的儲君,皇帝李世民也為他的東宮小朝廷,配置了許多德才兼備的輔臣。
按道理來說,有這樣一群能乾的臣子輔佐,李承乾在應對旱災的過程中應該更加得心應手才對。
然而,現實卻並非如此簡單。
以李世民撥給他們的糧食和資金,隻要算的細致一些,倒也勉強能夠周轉起來。
但一是李承乾沒有李恪那些雄厚的資金。
二是,李承乾這次賑災需要管理的地方,他沒有係統的認識和統籌。
他習慣性拆東牆補西牆,雖然在短期內看似解決了一些緊急問題,但從長遠來看,卻讓整個賑災行動陷入了更加混亂的局麵。
原本可以有序進行的以工代賑專案,因為資源的突然調配而被迫中斷,導致工程進度延誤。
原本有所安定的災民,非但沒有了生活來源,就連之前欠下的酬勞,也無錢支付。
這一下子,就引發了騷亂。
一些早已就對這次賑災不滿的災民,當天晚上就報複性的縱火,燒死了數十位陷入沉睡的災民。
要不是被巡街的武侯發現的及時,火勢恐怕會進一步蔓延,造成更加慘重的後果。
這一事件,也直接導致了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賑災失敗。
李世民也不得不挪用征討大軍的軍糧,以此來平複那些憤怒而絕望的災民情緒。
賑災失敗之後,魏王李泰被李世民勒令閉門思過,好好反思。
半年之內,不得出宮半步。
這裡就不得不說,相比較李承乾中規中矩的賑災。
魏王李泰的賑災,就更顯的書生意氣,或者說急功近利一些。
他一心想要在這場賑災中嶄露頭角,贏得李世民的讚賞和更多的權力支援,根本不考慮實際情況和長遠規劃。
他在賑災過程中,就追尋三個要求,速度、效果,收獲。
根本不考慮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後續。
李泰在開展各種救濟行動時,先是大張旗鼓的擺開架勢。
見到災民來領取救濟物資時,不考慮實際需求和人員的甄彆,隻是一味地發放。
雖說留了個心眼,根據戶籍發放。
但也有很多並非真正受災的人也混入其中,大肆領取物資。
導致資源很快就出現了短缺。
而且,李泰在管理方麵也較為混亂,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監督機製,使得一些不良官員和商人趁機中飽私囊,進一步加劇了賑災的困難。
在李泰被緊急召回後,太子李承乾的賑災行動,也被李世民緊急叫停。
隻不過礙於李承乾的太子身份,李世民並未大肆地斥責他。
見他在辦理實事上,還缺乏足夠的曆練和決斷力。
於是將他叫回宮中,派遣一些經驗豐富的大臣去教導李承乾,引導他在處理事務中學會權衡利弊、統籌全域性。
就連房玄齡和魏征也被李世民吩咐,空閒的時候,教導教導太子。
今天上午,被大儒張玄素灌輸了一腦子之乎者也,腦子嗡嗡的也就罷了。
在與老師於誌寧複盤這次救災行動時,還被好好訓斥了一番。
太子殿下,這次賑災,該犯得不該犯的錯誤,你都犯了一個遍。
您且看燕王李恪。他在處理這類事務時,總是謀定而後動,充分考慮各種情況,既不冒進求速,也不拖遝誤事。在賑災一事上,合理調配資源,嚴格監督執行,確保每一份物資都能用到實處。
見到好的辦法,即使被那些好事者辱罵,也果斷采用。
而殿下您太過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議論,以至於在行事時束手束腳。您身為太子,當有更廣闊的胸懷和更堅定的信念。不能因害怕被人說三道四就放棄正確的決策。
此次賑災失敗,您當深刻反思,摒棄這些不必要的顧慮。若您一直如此,將來如何能擔當起治理天下的重任?
陛下對您寄予厚望,為您配置諸多賢能之臣輔助,您當放下身段,虛心學習,從此次賑災失敗中汲取教訓,勇敢地借鑒他人成功之法,不斷完善自己的行事方式和決策能力。
隻有這樣,您才能在未來成為一位讓百姓愛戴、讓群臣信服的賢明之主。”
於誌寧言辭懇切,目光緊緊盯著李承乾,期望他能真正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
隻不過,很顯然正在氣頭上的李承乾,又正值叛逆期。
非但沒有覺得於誌寧是為他好,還認為於誌寧是藉助燕王李恪羞辱他。
好不容易捱到中午,擺脫了說教。
吃完飯之後,習慣午睡一會的他,是越想越生氣。
又因為天氣炎熱,導致心情越發煩躁的他,聽到那喋喋不休的蟬鳴之後。
再也無法壓製住心中的怒火。
猛地站起身來,大踏步走到窗前,對著窗外的蟬鳴發出了怒吼。
太子李承乾突如其來的怒火,將正在走廊中納涼的宮女內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聽到李承乾述求的那些宮女和內侍,頓時驚慌失措的拿著竹杆等工具,驅趕那些惱人的知了。
殿內,李承乾依舊陰沉著臉,看著那些慌亂地四處尋找蟬聲來源的宮女內侍們,心中的煩躁並未減少半分。
此時,李承乾的貼身內侍小心翼翼地走上前來,輕聲說道。
“太子殿下息怒,這蟬鳴本是夏日常事,莫要為此氣壞了身子。”
李承乾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怒道:“常事?本宮如今滿心煩躁,這蟬鳴聲聲刺耳,如何能忍?”
太監連忙跪下,惶恐地說道:“殿下息怒,小的們這就儘快將蟬聲驅儘。”
隻不過,還沒過多久,又李承乾的耳邊又傳來一陣腳步聲。
李承乾眉頭緊皺,心中的怒火再次被點燃。
他想也沒想的開口道:“不是叫你去驅趕那惱人的蟬鳴嗎?怎麼又......”
隻不過剩下的話,李承乾沒有說出口。
因為進來的並非剛才的內侍,而是他的母親長孫皇後。
“喲......今天這是怎麼了?拉長著一張臉,還發這麼大脾氣。”
長孫皇後看向長子李承乾,眼神中帶著關切的語氣說道。
李承乾見到母親,心中的怒火頓時消了大半。
但仍有些委屈和不甘。
他低下頭,朝著長孫皇後躬身施禮道:“孩兒見過母親,兒臣無事,隻是心中有些煩悶,一時沒控製住情緒而已。”
長孫皇後走到李承乾身邊,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
“乾兒,為娘知道你近些時日因賑災之事心中不快,但如此大動肝火,豈是太子所為?你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不可被情緒左右。”
李承乾默默點頭,“母後教訓得是,是兒臣著相了。”
“您今日怎麼過來了?”
“怎麼?我來看看我兒子還不行啊?”
長孫皇後微微揚起嘴角,帶著幾分寵溺地看著李承乾。
接著,她又語重心長地說道:“乾兒,你可知你如今的身份不同往日,你的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此次賑災之事,你確實有諸多不足之處,但也不能因此而自怨自艾或者亂發脾氣。你要學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變得更加成熟穩重。”
李承乾靜靜地聽著母親的教誨,心中的愧疚愈發強烈。
他低聲說道:“母親,兒臣知道錯了。兒臣定會好好反思自己的行為,努力改正錯誤。”
長孫皇後微微頷首,繼續說道:“你要明白,你的老師們都是為了你好,他們的批評和建議都是希望你能成長為一位優秀的儲君。還有恪兒,他在上次賑災之事中的表現,確實可圈可點,你不應將彆人的優秀視為對自己的羞辱,而應該虛心學習,取長補短。”
說來奇怪,現在隻要李承乾聽到李恪這個名字,他心中就極為的複雜。
一方麵,他不得不承認李恪在賑災之事上的出色表現,心中有著一絲欽佩。
可另一方麵,那股不服輸的勁兒又讓他覺得有些嫉妒和不甘。
但這句話乃是從長孫皇後嘴裡說出來的,儘管他心中仍有些不合適,但也沒有表現出來。
“母親,兒臣明白了。兒臣以後不會再這麼任性妄為,一定會虛心接受他人的意見,努力提升自己。”
長孫皇後露出欣慰的笑容,說道:“好,為娘相信你。你要記住,你作為太子,未來的儲君,你的身上,肩負著大唐的未來,要時刻保持冷靜和理智,不能為了一時的失敗,而氣餒。
此次賑災失敗,雖有諸多外在因素,但你自身的問題也不可忽視。你要學會從失敗中汲取教訓,不斷完善自己。
你要明白,成為一位優秀的君主並非易,你不能總是侷限於自己的小情緒中,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