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大唐_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 > 第1641章 各有心思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大唐_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 第1641章 各有心思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你看看這幾日咱們在大唐的待遇。”

“我這心裡,拿不準啊,大唐不能得罪狠了,首領那邊,也要讓他消氣,實際上最難做的,是夾在裡頭的咱們啊。”

“一個弄不好,兩邊都不討好。”

“咱們要想著,安然無恙的離開長安,回到故土,也要想著,回去之後,不能被首領降罪。”

“現在闊水沒有打起來,咱們作為使者團來到長安,有的說。”

黨項的使者仔細的分析著。

得揣摩。

大唐的意圖,已經弄明白了。

就是不想打。

首領的意圖,也是傾向於不想打,但是要為自己的部族,從大唐討足了好處。

“咱們一進長安城,遇到了大唐的涇陽王,你覺得,他為什麼為咱們的人,這般和顏悅色?”

“我在鴻臚驛館的這幾天可是打聽到了不少事,就前幾日,他還殺了兩個倭國使者團的人呢。”

“那您打聽到什麼了?”仆從好奇問道。

“如今在闊水的李績將軍,是他的嶽父。”使者說道:“這下你明白了吧?”

仆從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說到現在,也沒說他們這些使者該怎麼辦。

“大唐已經給出了他們的誠意,咱們作為使者,也要將訊息傳回去。”

“先寫信,著人快馬加鞭送回到大首領手裡。”

“我留在長安,等訊息。”使者說道:“這樣,最為穩妥,我留在這裡,大唐皇帝放心,信送回去了,首領也會知道什麼情況,至於後續如何,就全看首領的決斷了。”

仆從微微頷首,突然又想到什麼。

“可若是首領不滿意,闊水那邊一旦打起來,您留在這裡,恐怕會不安全啊。”

使者沉吟一聲。

“我倒是覺得.......打不起來。”

“你i放心去就是。”

仆從聞言,也不再多說,點頭應聲。

書信寫好,交給仆從,一騎快馬自長安而出。

使者整理好衣衫。

也該是時候,求見大唐皇帝陛下了。

信使離開,在這長安城,可瞞不住皇宮裡的人。

與其等他們詢問,倒不如主動去說。

剩下的,就是如何在長安城中保命了。

涇陽王待自己好,是建立在闊水還沒打起來的前提下。

雙方可以做朋友。

一旦闊水有變,宮中會不會收拾自己這個使者不說,涇陽王說不定會比宮中的動作更早。

作為使者,該糊塗的時候就要糊塗,該聰明的時候最好還是機靈一點。

半個時辰後,兩儀殿。

李世民端坐於禦案之後,並未著正式的冠冕,隻一身玄色常服,手中正拿著一份奏疏,見內侍引黨項使者入內,方纔緩緩放下。

“外臣兀術,參見大唐皇帝陛下。”使者依禮參拜,姿態放得頗低。

“使者平身。”李世民的聲音平和,聽不出什麼情緒,“在長安這些時日,一切可還安好?”

“回陛下,鴻臚寺招待周到,外臣受寵若驚。”兀術恭敬應答。

“那就好。”李世民微微頷首,目光落在使者身上。

“我大唐乃禮儀之邦,友邦使者前來,自當以禮相待。前番闊水之事,乃李道彥個人狂悖,朕,已依律嚴懲。”

“但,大唐的邊疆安寧,不容挑釁;大唐的軍威國體,不容輕侮。這一點,望使者,亦能明白。”

兀術心中凜然。

軟硬兼施。

大唐的讓步與禮遇到此為止,若黨項藉此再生事端,那便是另一種局麵了。

他立刻躬身,語氣更加懇切:

“陛下明鑒!外臣已經派遣信使前往黨項部,將陛下的旨意與大唐的誠意,如實稟明我部首領。”

“我黨項各部,向來願與大唐永結盟好。”

“在得到首領回複之前,外臣會一直留在長安,靜候佳音。”

李世民聞言,臉上露出一絲笑意。

“如此甚好。”他擺了擺手,“使者且安心在長安住下,若有任何需求,可告知鴻臚寺。朕,期待聽到拓跋首領的好訊息。”

“謝陛下!”兀術再次行禮,心中暗暗鬆了口氣。這一關,暫時是過去了。

躬身退出殿外,陽光照在身上,卻感覺後背已被冷汗微微浸濕。

與這位天可汗的對話,雖然看似尋常,但仍舊擔心一個不慎,後果不堪設想。

不愧是大唐啊。

大唐的皇帝陛下,氣勢恐怖如斯。

“來人,著人快馬加鞭前往闊水,繼續讓李績穩住邊軍,穩住拓跋赤辭。”

“黨項部的信使已經回去,雖然和談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依舊不排除拓跋赤辭想要發兵的可能,讓李績多加小心。”

“是。”殿內內侍應聲。

見重要的事情處理完畢,王德這才躬身上前,低聲說著。

“陛下,高桓權想要求見陛下。”

李世民聞言,眉頭微微一皺。

“他和倭國的使者,不是已經去過東宮,太子不是已經召見過他們了嗎?”

“是,但是,他想要見陛下。”

李世民冷笑一聲。

“讓他再等等吧,最近這段時間,朕忙著呢。”

“倭國使者那邊,可有動靜?”

“回陛下,最近他們老實的很,隻是在長安行動,並未離開長安,倒是拜訪了不少勳貴。”王德說道:“都是以前義直古麻呂曾經拜訪過的。”

“倭國人,就這麼點手段了。”李世民笑了笑:“信不信過段時間,他們又會上奏,想要學習大唐的文化,想要一些大唐的典籍。”

王德躬著身子應和著。

“陛下英明,應當會是這樣的。”

“不是應當,而是一定。”李世民笑道:“以前怎麼應付義直古麻呂的,現在就怎麼應對他們,都是一樣的。”

.......

以前李世民的想法會是說,既然番邦歸附,那天朝行教化之責,也未嘗不可。

但是現如今........

西州都護府和西海都護府的事兒就在眼前,這教訓得吃。

更重要的是,倭國雖然地方不大,離著大唐遠了些,還要遠渡重洋。

可是島上的金銀銅也是真真切切的,是大唐需要的。

這兩年,百騎司的人已經滲入到了倭國,按照涇陽王說的,已經探明瞭真假。

他們真的有!

大唐的銅礦可不富裕。

朝廷要鑄幣。

也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私自融幣......

但是禁不住,這裡頭有買賣啊。

有的人私底下將銅幣融了,做成精美的銅器,去跟西域的商人交易。

所賺到的,比原先的銅幣要多的多.......

一千文的銅錢融了,能得六斤銅。

而一斤銅的售價,便有五百到六百文。

“熔幣為器”屢禁不止,就是因為這裡頭的利潤大的嚇人。

民間大量將銅幣改鑄為銅器出售,市麵上流通的銅錢就會越來越少,從而致使錢荒現象日益加劇。

而朝廷呢?每年鑄錢也才三十萬,連朝廷自己都不夠用。

如今四海昇平,大唐與西域之間的通商熱鬨起來,銅錢需求更甚。

朝廷年年到地方上去勘探,去產銅的地方括銅。

但是仍舊不夠用。

李世民眸光深邃。

蘇定方,你在登州,可千萬不要讓朕失望啊.......

高桓權在鴻臚寺驛館的院落裡來回踱步,等候著訊息。

“殿下,宮中的訊息傳來了,說是讓咱們靜候,過段時間,再另行召見。”

“靜候……又是靜候。”高桓權捏緊了拳頭。

“真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

“該死的大唐!”

“殿下慎言!”高桓權身邊的使臣連忙製止高桓權:“殿下,現如今咱們可是在長安,隔牆有耳啊!”

高桓權猛地甩開袖子,臉上滿是被輕視的憤懣。

“哼,怕什麼,咱們高句麗也不是以前的高句麗了。”

“以前的隋朝,百萬大軍,那樣強大,聲勢滔天,還不是在三征之中敗給了咱們,耗儘國力,最終丟了天下!”

“現如今中原,隋朝換成了唐朝,來來回回,還是那麼些人。”

“有什麼好怕的?”

使臣聞言,臉色刷的一下就白了。

我的王上啊!就不應該讓世子來長安!!!

“父王讓我來長安,我知道,他想與大唐和親,想要與大唐皇帝之間保持太平。”高桓權說道:“不過就是從大唐娶一位公主回去,放在王宮之中。”

“好吃好喝地供養著,便能換來邊境安寧,這筆買賣,倒也劃算。”

一想到自己能娶到一位身份尊貴、代表著大唐顏麵的公主,一種扭曲的征服欲和掌控欲在他心中滋生。

一位天朝上國的公主,在異國他鄉,還不是任由自己……

高桓權的嘴角不自覺地勾起一抹混雜著得意與輕蔑的笑意,心中莫名興奮了起來。

可是。

抵達長安已有些時日,除了太子依製循例的接見,自己連皇帝的麵都未能見到。

還談什麼和親的事情!

這件事,必然是要與皇帝談的。

太子可做不得主。

不過,說起大唐的太子,也不得不說,雖然歲數不算大,氣勢還挺像回事的。

高桓權心裡對李承乾評價著。

“殿下,”使臣見他神色變幻,趁機再次苦勸,聲音壓得極低,幾乎帶著哀求,“無論如何,請您務必謹言慎行!此番和親,關乎國運,成與不成,皆在天子一念之間。若因言語之失而壞了大計,我等萬死難贖其咎啊!”

高桓權擺了擺手。

“知道了知道了,我不說了行不行?”

“眼下是你要趕緊想想辦法,咱們要見大唐的皇帝,而不是待在這個驛館之中。”

說著說著,高桓權又想起了什麼。

“該死的倭國使者,在長安城挑起是非。”

“我估算著,就是因為他們,大唐的皇帝纔不願意見我們這些外使的。”

“若非他們不識大體,壞了規矩,我等何至於受此冷遇!”高桓權越說越覺得自己的推斷有理,“對,必定是如此!這些倭人,果然是化外蠻夷,儘會壞事!”

旁邊的使臣張了張嘴,最終卻是化為一聲無聲的歎息。

“世子,既然皇帝陛下讓咱們靜候,我們便暫且安心等待。或許……或許這正是大唐皇帝在考驗我們的耐心與誠意。我們越沉穩,才越顯大國風範啊。”

“行吧,聽你的。”高桓權應下。

兩儀殿中的李世民,正聽著百騎司秘奏。

“和親?”李世民眯起了眼睛。

“可有提到人選?”

“尚且未曾。”李五回應:“但是,屬下觀其言行,鬥膽猜測,那個高桓權眼高於頂,怕是........”

李世民霎時間明白了。

手裡的奏章狠狠的拍在了桌案上。

“他妄想!”

聲音如同淬了寒冰,目光銳利如刀。

“高建武派這麼個兒子來,他是想來給朕添堵的嗎?!”

殿內侍立的宮人皆屏息垂首,不敢發出絲毫聲響。

“告訴鴻臚寺,對高句麗世子,依舊以禮相待,但,不必過於殷勤。讓他慢慢等著吧。”

“對了,這件事,給涇陽王透個信兒。”

李世民對著李五吩咐著。

高桓權真要是不識好歹,自己還真不好親自出麵。

但是,涇陽縣莊子上有個混賬。

李複,李懷仁。

對倭國人下手這麼狠,最好對高句麗也要一視同仁。

宮中出來的召見令,倒也不是一次都沒有。

隻是每一次,都避開了倭國與高句麗。

兩國使者即便是再愚鈍,也品出味兒來了。

高桓權氣得大發雷霆。

“大唐這是什麼意思!?”

高句麗使者歎息一聲。

“世子殿下!臣還是那句話,這裡是長安,倭國是因為做錯了事,得罪了朝廷,而咱們,身處驛館之中,四周全都是人,該說的,不該說的,傳出去,人家明麵上不會說什麼,可是背地裡.......”

“如今,您也看到了。”

“所以,低調些吧,莫要耽誤了王上的叮囑。”

“我........”高桓權氣急。

“殿下,沉穩一些,您在長安,可是國內您的兄弟們,也在虎視眈眈呢。”

言外之意,你要是在長安城惹出禍事,你世子的位置,可就難說了。

聽到這個,高桓權泄了氣,人也老實了。

“王上看重您,才讓您到長安來,如果能順利娶一位有分量的皇室公主,那您的世子之位,就更加穩固了。”

“公主的身後,是大唐!”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