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我一個後富怎麼了 第479章 遮羞布
遮羞布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戴姆勒意圖向美國自首倒不是很新奇的操作。
三星這麼乾過,它向美國司法部自首,導致lg、奇美、友達等一起操縱液晶麵板價格的5家企業被罰585億美元,而三星自己免於處罰。
日立這麼乾過,它向華夏發改委自首,導致一起操縱汽車線束、起動機等零部件價格的7家日企被罰款832億華夏幣,而日立自己免於處罰。
製藥行業的法國羅納、海執行業的日本郵船、記憶體行業的美國鎂光,它們統統這樣乾過,也統統免於處罰,但合謀公司就要為此大出血了。
戴姆勒想走一條前輩們已經走過的路。
但是,它選擇一個極其讓人愕然的時機。
歐洲車企正遭受係統性質疑,政府剛出台扶持政策,同行在試圖消弭市場影響,金融市場也剛有穩定訊號,如此情況之下選擇自首無疑是讓剛剛休整的戰壕再次被炮彈鎖定。
排放造假的事情還沒結束,壟斷市場的行徑又冒了出來……
這種來自華盛頓的訊息甚至把身敗名裂的馬丁都激怒了。
作為一個正被調查的大眾前任ceo,他本該就此沉寂,但在瞧見戴姆勒的動作之後便又驚又怒,行業局勢剛艱難的有所緩和,這新的案子無疑是再次把大家都推上風口浪尖。
馬丁可以和戈恩共同競選本輪排放造假事件裡最倒黴的人,某種程度上也是付出了很大成本,所以瞧見來之不易的局麵忽然惡化就倍感痛心,當然,還有一層原因是他可能又要遭遇一輪新的調查。
他在推特上直接斥責:“曼弗雷德和迪特兩個蠢貨把一切都搞砸了!!”
曼弗雷德是戴姆勒的董事長,迪特是ceo。
馬丁的聲音是伴隨著德國國內輿論的批評一起冒出來的,但是,戴姆勒集團對彆的斥責保持沉默,唯獨反駁了大眾前掌門人的批評。
迪特直接在推特上反唇相譏:“還能比你做空自己公司更蠢嗎?”
他不能容忍身敗名裂的馬丁在這種關頭還能出來踩自己,做空大眾公司又被抓住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德國汽車三巨頭在很多領域保持默契,這次曝光出來的壟斷行為也隻是再次證明這一點,但三巨頭之間也有競爭,迪特和馬丁在很多問題的看法上也有爭執。
馬丁繼續在推特上輸出,指責戴姆勒集團的行為是一種背叛,批評他們對如今局麵的破壞。
迪特不管這這那那的,乾脆在推特上呼籲當局發起對馬丁的進一步調查,懷疑馬丁這種能做空他自己公司的人也有資金佈置在做空戴姆勒!
馬丁至此徹底不回了。
他悲哀的發現,一步錯,步步錯,不管自己再說什麼話,隻會被所有人揪住一件事不放,偏偏自己又難以反駁。
不過,馬丁無法匹配迪特的指責,德國乃至歐洲其它國家的輿論仍舊洶湧,汽車行業的事件自上個月就一直是媒體報道的重點熱點,電視、網路、報紙輪番轟炸,還有環保主義者的抗議示威,關注度實在太高。
上次還能指責是空頭破壞,這次是車企自己把證據拱手奉上,還有什麼好說?
戴姆勒還真有。
它對外沒有正式回應這件事,但高階副總裁科林斯在自己的推特上委屈表示了集團如此動作的考慮——“我們認為過山峰很可能掌握了很多關於我們的資訊,這樣也是無奈之下的選擇”。
還賴過山峰!都賴過山峰!
那個幽靈給的壓力太大了!
如果過山峰真的拿著壟斷市場的資訊再次發動襲擊,戴姆勒集團的後續損失會非常多,至於它到底有沒有掌握……誰又能說空頭之王不是拿捏著訊息準備發起三戰呢?
過山峰先前在排放造假上明顯是有計劃的追逐最大利潤,也有人在懷疑它的訊息來源是雷諾、大眾或者博世集團的內部高層,動機也很簡單。
馬丁都能反手做空大眾,彆的高層聯合過山峰搞內幕交易也不稀奇。
所以,這時候不趕緊出賣隊友,等到過山峰發起襲擊就晚了,與其一起死,還不如現在降低損失。
至於降低誰的損失,誰先站出來賣就是誰的。
科林斯在推特上的表述似乎讓戴姆勒集團的選擇變得有那麼一絲絲的合理。
更為吊詭的是,儘管歐洲輿論批評,美國輿論看戲,但戴姆勒的股價竟然真的有所反彈,那些真正拿著公司股票的股民們顯然覺得賣得好。
這種金融市場的表現讓戴姆勒多了些應對輿論的底氣,除了在道德意義上容易被詬病的背叛,壟斷市場的行為本身並不占據高點,包括麵對來自德國baf的緊急審查也是類似的腔調。
值此美國和歐洲雙雙啟動反壟斷調查之際,向來做完空就走的過山峰破天荒的給予了雙語回應。
德國媒體收到一句——dashabenwirwirklichnicht。
美國媒體收到一句——wereallydon’thavethat。
百曉生衝浪在前線,認為這樣的回應進一步坐實了過山峰幕後黑手的華夏背景——這個真沒有。
可以說我做空大眾,可以說我涉嫌操縱市場,但你們這個戴姆勒、寶馬和大眾壟斷市場的資訊……是真的沒有。
過山峰官方線上辟謠,戴姆勒高層集體沉默。
早不說,晚不說,偏偏這個時候說,似乎忘了空頭之王並不是什麼善茬。
至於過山峰是不是在說謊,它目前說話的公信力至少比戴姆勒高。
一直在觀望集團情況的部分賓士在華高管瞧著這樣混亂的情況,一方麵也接到歐盟監管要求配合調查的要求,另一方麵不禁人心思動,總部太蠢了,後續還有一係列司法麻煩,或許可以出去找找新的發展。
大眾股票依舊停牌,戴姆勒公司有所回暖,唯有寶馬公司在這輪出賣中股價下挫,也讓它先前清白的名聲遭遇汙點。
空頭來襲不讓人氣憤,禿鷲本就逐利,監管調查不讓人憤怒,這是分內工作。
唯有隊友出賣最讓人難以接受。
6月21日,一直保持沉默並配合調查的寶馬公司主動向歐盟委員會投案自首,通過加密舉報係統提交《寬大處理申請書》,描述了車企係統性合謀操控報廢車輛回收市場的行為。
他們通過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集體拒付報廢車拆解費,共享與拆解商合同條款,聯合壓低迴收價格,導致歐盟8成的授權處理中心長期虧損。
歐盟存在一個寬大處理機製,根據《2006年寬大處理通知》,首個舉報者可獲100豁免。
很顯然,並不是隻有戴姆勒才會出賣隊友。
《紐約時報》如實報道了來自汽車行業的又一則醜聞,也很難不發出深深的感慨。
“從三菱到寶馬,汽車巨頭深陷醜聞泥沼,從柴油排放的造假到廢車回收的黑幕,行業的遮羞布被一層層戳破,這場由過山峰掀起的危機攪出了一個必將載入史冊的巨型漩渦,把那些依靠壟斷和謊言牟利的玩家不留餘地的拖進深淵。”
“2014年成為汽車行業的大逃殺之年,也成就了空頭之王的金融傳奇。”
“不要放過壟斷吸血的車企,也不要放過興風作浪的空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