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修仙之丹劍傳奇 第651章 收徒之念
紫霄洞天,雲蒸霞蔚。
自天樞域丹道大會奪魁,又於隕星防線立下赫赫戰功,最終在這靈氣盎然的洞天福地站穩腳跟,開設丹霄彆院以來,趙小白的生活,似乎步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安穩”。
洞天深處,專屬於他的煉丹靜室內,地火平靜如鏡,倒映著穹頂鑲嵌的夜明珠光輝。一座靈寶級的“流火鼎”靜靜矗立,鼎身殘留著些許溫潤熱度,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清心寧神的“玉髓丹”香氣。此丹乃四品靈丹,對穩固煉虛修士心神、純化法力有奇效,縱使在靈界,能煉製者亦不多。方纔一爐,成丹三粒,皆蘊淡淡雲紋,已是難得的精品。
趙小白並未立即起身,他盤坐於蒲團之上,指尖無意識地在膝上輕點,目光落在流火鼎那古樸的紋路上,神思卻已飄遠。
“靈界丹道……昌盛則昌盛矣。”
他心中輕歎。自飛升以來,所見所聞,靈界丹道體係之完備,資源之豐富,遠非下界所能比擬。丹師協會遍佈各域,等階森嚴;高階丹方雖珍貴,卻也有跡可循;各種煉丹手法、控火訣竅,在各大坊市、宗門中皆有流傳,看似一派百花齊放、欣欣向榮之景。
然而,隨著他丹道境界日益精深,尤其是在獲得《藥神典》核心傳承,並融會貫通自身所學後,他漸漸窺見了這繁華表象之下,潛藏的一些東西。
是“匠氣”。
許多靈界丹師,過於追求丹方的標準化、手法程式化,追求那冰冷的成丹率與品階。他們熟練地運用著流傳了千萬遍的控火訣,精確地計算著每一份藥材的投入時機,卻少了一份對藥性本身“靈韻”的體悟,少了一份在丹道之上銳意進取、推陳出新的“心氣”。
便如他之前在丹師協會觀摩一些所謂“大師”煉製三品丹藥,過程堪稱行雲流水,無可挑剔,成丹品質亦屬上乘。但趙小白卻能敏銳地感知到,那丹藥中缺少了一絲至關重要的“神”。那是煉丹者自身對天地靈機、對草木枯榮、對水火相濟的獨特理解,融入丹中的一點真意。
《藥神典》所載,卻遠非如此。其核心在於“以神禦藥,以心煉丹”,強調丹師自身心神與藥材、與丹爐、與天地靈氣的交融共鳴。下界資源匱乏,藥塵傳授他丹道時,更多是引導他去理解每一株草藥在不同環境下的細微變化,去體悟不同火焰與藥材之間那玄妙的生克關係,甚至去感受丹藥在成丹刹那,引動的那一絲微不可察的天地韻律。
這些,纔是丹道的“魂”。而在靈界,許多丹師似乎隻記住了“形”,卻漸漸遺忘了“魂”。許多精微奧妙的古法技藝,或因耗時費力,或因對悟性要求太高,竟已近乎失傳。即便偶有傳承,也大多被某些大宗門、古老世家束之高閣,視為不傳之秘,罕有流於外界。
“長此以往,丹道之路,豈不是越走越窄?”趙小白眉頭微蹙。他想起自己在域外戰場,為應對各種複雜情況,不得不因地製宜,改良甚至創造新的丹方與煉製手法。那種在壓力下迸發的靈感,對藥性極限的挑戰,纔是真正推動他丹道進步的階梯。
一種莫名的責任感,悄然在他心頭滋生。
他並非聖人,無意也無力去改變整個靈界的丹道風氣。但,藥塵師尊將畢生心血《藥神典》傳授於他,不僅僅是讓他獨善其身,更是希望這門彙聚了上古藥神宗無數先賢智慧的傳承,能在更廣闊的天地裡發揚光大。
“師尊……”趙小白腦海中浮現出藥塵那慈祥而殷切的目光。師尊為了宗門傳承,甘願以殘魂之軀蟄伏萬載,最終在自己幫助下得以重塑肉身,飛升靈界。如今,師尊雖在靈界某處隱秘之地閉關潛修,追尋更高大道,但將藥神宗丹道傳承下去的重任,無形中已落在了自己的肩上。
他的丹霄彆院,如今名聲在外,每日前來求丹者、拜訪者絡繹不絕。其中,不乏欲拜師學藝之人。有出身修仙大族的子弟,攜重禮而來,言辭懇切;有散修中的丹道天才,心高氣傲,欲與他印證所學;亦有如林皓那般,身世坎坷,懷揣著執著與渴望的少年。
此前,他皆以“修行未穩,無意收徒”為由,一一婉拒。一方麵確實是初臨靈界,諸事紛雜,需全力提升自身以立足;另一方麵,亦是未曾想清楚,究竟要傳承什麼,又要如何傳承。
如今,境界漸穩,根基初定,這“收徒之念”便如同沉寂火山下的岩漿,再也壓製不住,噴薄而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低聲自語。若隻是傳授幾手煉丹技巧,幾張珍稀丹方,培養出的不過是一個高階丹匠,與靈界那些大宗門培養出的丹師有何區彆?他要傳的,是藥老一脈的核心,是《藥神典》中那重視感悟、勇於創新、與天地共鳴的丹道精神!
這意味著,對傳人的要求,將極高。
天賦、根骨、悟性,此為基礎。沒有足夠的丹道天賦,難以理解那些精微的藥性變化;沒有上佳的靈根與神魂基礎,無法支撐高強度的煉丹消耗與心神推演。
但,更重要的,是心性。
需有一顆對丹道虔誠的“赤子之心”,不為外物所惑,不為名利所累,能沉下心來,去感受草木的呼吸,去聆聽火焰的律動。
需有“堅韌不拔之誌”。丹道之途,枯燥與失敗遠多於成功,沒有百折不撓的毅力,極易半途而廢。
需有“推陳出新之膽”。不敢質疑權威,不敢挑戰固有藩籬,永遠隻能拾人牙慧,如何能青出於藍?如何能將藥神宗的道統發揚光大?
甚至……趙小白目光微動,想起了下界丹霄閣的樊妙晴、薑雨桐她們。傳承,並非僅僅是技藝的傳遞,亦是一種理唸的延續,一種情感的維係。他希望的傳人,或許還應有一份對宗門、對師長的“忠義之心”,而非薄情寡義、利儘則散之輩。
思緒至此,趙小白心中已然明瞭。
他起身,走到靜室窗邊,推開雕花木窗。窗外,是紫霄洞天精心打理的藥圃,奇花異草,姹紫嫣紅,生機勃勃。更遠處,雲霧繚繞,山巒疊翠,靈鶴翩躚。
“寧缺,毋濫。”
他望著那無垠美景,輕聲吐出四個字,目光堅定而深邃。
他不會廣開山門,大肆收徒。他要尋的,是真正的道種,是能繼承他衣缽,甚至在未來超越他,將藥神宗丹道推向更高峰的傳人。
此事,急不得,也強求不得。需要緣法,需要耐心等待,也需要……主動去發現。
他決定,自今日起,會更加留意前來丹霄彆院的年輕修士,尤其是那些心性純良、對丹道抱有純粹熱忱之人。同時,也可通過丹師協會等渠道,稍加留意是否有合適的苗子。
這並非一時興起,而是他立足於靈界,展望未來大道,所必須踏出的一步。個人的力量終有窮儘,唯有傳承,才能讓道統不息,讓文明的火種跨越時空,永恒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