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與圓_作文 6.留得青山在,不怕冇柴燒
-
6留得青山在,不怕冇柴燒
古人有三句話,其一,“能屈能伸大丈夫”,其二,“留得青山在,不怕冇柴燒”,其三,“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其實,所表達的都是一個意思,就是在關鍵時刻要保住性命,隻要有命在,就有捲土重來的機會。
清朝的創始者努爾哈赤雖是滿族人,但他卻十分精通漢族文化,也深諳此理。在他初起兵時,力弱兵單,不能死打硬拚,為儲存力量,以圖日後大業,吃虧是十分必要的。事實上,努爾哈赤也是這樣做的。
公元1574年,因不堪忍受繼母的虐待,15歲的努爾哈赤帶領他10歲的弟弟,離家出走,寄居在外祖父王皋門下。而王皋與明軍作對,擾邊作亂,成為明軍剿拿的對象。這一年,明邊軍總兵李成梁率軍攻破王皋的營寨時,努爾哈赤兄弟正在王皋家中,雙雙被俘。
努爾哈赤一看,大事不好,他見機行事,雙膝一併,“撲通”一下跪在李成梁的馬首之前,聲淚俱下,懇求李成梁賜他一死,其情殷殷,其聲悲切,此招果然見效。李成梁見其兄弟兩人乖敏可憐,赦其不死,收在帳下,充作幼丁,而王皋則被處死。
自此後,每有征戰,努爾哈赤都勇敢衝殺,奮勇向前,屢立戰功,頗受李成梁賞識。李成梁後來提升努爾哈赤做自己的隨從侍衛,他們倆關係密切,形影相隨,如同父子。
努爾哈赤暫時的吃虧,是有目的的。他與總兵李成梁雖然如同父子,對李成梁的態度甚是恭敬,小心侍候,耐心服侍,但卻是心有韜略,早有自己的打算,決不會因李成梁的器重而改變。
果然,大約在公元1577年前後,年輕力壯的努爾哈赤帶著幾年來積累的豐富軍事經驗,帶著滿腹的文韜武略,與弟弟一起,偷偷離開了李成梁,去開創自己宏偉的事業。
當然,這裡我們說的“留得青山在,不怕冇柴燒”,應把握好以下行為界限:第一,目的應該是為了渡過難關,克服彆人給你製造的麻煩,以免影響你的正事;第二,這種信念所針對的麻煩應是對抗性的矛盾和衝突,而不是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第三,著眼於遠大目標,致力於成就大事,而不能采取卑鄙的報複;第四,這種信唸的價值就在於以暫時之“軟弱”、“吃虧”來換取長久的利益。
無論是“進”還是“退”都要牢牢掌握主動權。“進”固然重要,但很多情況下“退”也是有必要的。
建安三年,劉備被呂布打敗,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率眾投靠了曹操。曹操表奏漢獻帝,封劉備為左將軍,讓他留在許都。然而劉備表麵上得了官職,實際上卻無權無勢,時時處處都受到曹操的控製。
劉備深為自己壯誌難酬而苦惱,恨不能生雙翅膀飛出許都。但曹操早就知道劉備是個有大誌之人,所以暗中派人監視劉備,為不使曹操起疑心,劉備每天故意假裝出隻種菜,不管其他任何事的表象,漸漸地,曹操覺得劉備胸無大誌,也對他失去了戒心。
一天,劉備與曹操閒坐,軍兵報告袁術欲棄淮南而投河北。劉備聽罷暗想:曹操欲滅袁術已經很久,我何不以此為藉口逃離許都呢?於是,劉備對曹操說:“袁術北上必然經過徐州。我打算率一隊兵馬在半路截擊他,置袁術於死地。”曹操猶豫了一下,然後說:“明日奏請天子後再起兵吧!”
次日,劉備恐曹操中途變卦,親自奏請獻帝,要求率兵去討伐袁術。獻帝應允後,曹操令劉備率五萬兵馬出征。
劉備回府後連夜收拾鞍馬,催促關羽、張飛立即起程。關、張二人問其故,劉備答道:“吾在許都乃籠中之鳥,網中之魚。這次出征,乃魚入大海,鳥上青霄,再也不受籠網的羈絆了。”關羽、張飛聽後,明白了劉備的用意,於是隨劉備率兵馬疾行而去。
然而劉備剛出許都,就有人向曹操進言:“丞相為何遣劉備去討袁術,劉備一去可就不複返了,此乃放龍入海,縱虎歸山啊!”曹操一聽,頓時恍然大悟,急令許褚率五百精兵截回劉備。
可是劉備在出師前早就做好了準備,他不僅得到了曹操的將令,而且在獻帝那裡得到了聖旨。此刻麵對攔截之人,劉備說:“我是受天子之命出征討伐,豈有回去之理,更何況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這樣劉備逃脫了。
劉備這一走,如同籠中之鳥重返山林。以後,他招兵買馬,禮賢下士,三請諸葛亮,聯合東吳,在赤壁之戰中大勝曹操。後來,曹操每每想起劉備的出走,便嗟然長歎,悔之不已!
因此,在情況不利的局勢下,為什麼要一味地堅持下去呢?適時地選擇三十六計中的“走為上策”也不失為一種機智靈活的戰略戰術,在尖銳的局勢麵前,去尋找新的機會,就會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嶄新局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