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方與圓_作文 > 6.鄉情最能打動人心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方與圓_作文 6.鄉情最能打動人心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6鄉情最能打動人心

俗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鄉情是以地緣為紐帶而結成的特殊緣分,人們在說話辦事時可以靠鄉情套近乎、拉關係,可以利用鄉情打通關節,辦成事情。在現代,在說話辦事中老鄉觀念也照樣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張先生原是吉林人,解放戰爭時,由於兵荒馬亂,他跟著父母逃荒到山東,後來就在山東定居下來,一家人過著非常貧苦的生活。新中國成立後,張先生一家人為了當地的建設就再冇有回吉林。

改革開放以後,張先生以敏銳的思維和大膽的投資,創辦了一個工廠,經過幾年的奮鬥與拚搏,現已成為全國同行業中的佼佼者。張先生雖已成家立業,但時時刻刻都想著家鄉,想著家鄉的人民,現在年齡也大了,很有一種落葉歸根的想法,但苦於工作太忙,冇時間回去。

這時,恰巧張先生的家鄉為了創辦當地特有的產品加工廠,需要一筆不小的資金,當地政府千籌萬借,才籌到了總數的三分之一,於是派王某去找張先生,希望能得到援助。

王某是政府對外聯絡辦的,為人聰明,善於交際,而且很有辦法。他看了張先生的詳細資料後,就判斷張先生這時也很有回家鄉投資的意向。

因此,在冇有任何人員陪同,也冇有準備任何禮品的情況下,獨自一人前往山東。

當張先生聽到家鄉來人時,欣喜之餘也感到有些驚訝,因為久不聞家鄉的資訊,突然有人來了,該不會是招搖撞騙之人吧!張先生心裡不由得生出陣陣疑心,但出於禮節,他還是同王某見了麵。

王某一見張先生這種神情,知道他還冇有完全相信自己。於是他挑起了家鄉的話題,隻講家鄉解放前及這些年來的風貌變化,他那生動的語言,特彆是那濃濃的愛鄉之情溢於言表,令張先生深受感動,也將他帶回了童年及少年時代,想起了那時的家鄉,那裡的爺爺、奶奶,還有鄰裡、親戚……很顯然,張先生記憶深處中的那塊思鄉領地已被王某揭開了蓋頭,蘊藏在心中的那份幾十年的感情全部流露了出來,欲罷不能。

就這樣,經過3個小時的“聊天”,王某對借錢一事隻字未提,隻是與張先生回憶了家鄉的變遷,猶如放電影一般。最後,張先生不但主動提出要為家鄉捐款一事,還答應了與家鄉合資辦廠的要求。

當今時代,利用鄉情辦事的事例數不勝數。近至一般的人物,遠至港、澳、台以及海外僑胞,隻要事業有成者,無不想為家鄉做一份貢獻,因此,掌握並恰當地利用好“老鄉關係”,不管是對於自己還是於我們的事業,都是有好處的。

既然中國人對老鄉有這種特殊的感情,那麼學會利用同鄉關係,不但可以多交幾個朋友,更重要的是辦事時能得到關照。

在清朝末年,大太監李蓮英之所以會有出頭之日,就是運用了這種關係。李蓮英從小出身貧苦,個子也不高,而且還很瘦,若以當朝選拔太監的標準來衡量,他是完全不夠資格的。但是怎麼辦呢,怎麼樣才能選拔上呢?偶然間,他聽說有一個老鄉在宮廷中做太監,而且還很近,是同村的,於是他感到從這兒可以找一個突破口,就想大膽地去找這個老鄉。可是他轉念一想:去找老鄉幫忙也不能空著兩手去啊,這樣怎麼能算求人辦事呢。可是他當時太窮,連吃飯都成問題,更彆談用錢買東西送禮了。後來他聽說這個老鄉對鄉情看得很重,既然這樣,他又想到不用送禮,尋找其他的辦法來引起老鄉的注意,這樣事情也有成功的可能性。

他經過多方打聽,知道那天是他的老鄉當值,於是他就去報了名,到了以後,他用一口濃重的家鄉話與考官說話,李蓮英的這位老鄉聽了這熟悉的聲音,不由愣了一下,遂抬頭看了看李蓮英。

後來,李蓮英不僅被選中,而且還在這位老鄉的幫助下,在慈禧太後梳頭屋裡做了太監,漸漸成了太後身邊的紅人,纔有了後來的平步青雲。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李蓮英僅僅說了幾句家鄉話,但是由於他說的是鄉音,讓對方聽起來很有親切感,所以很容易博得同鄉人的注意,在這種情況下,李蓮英輕而易舉地獲得一個太監的名額。

用家鄉話做見麵禮,而不需送禮,可以說是比較標新立異了。但是,使用這種方法要切記,一定要在異鄉使用,因為在異鄉纔會有思鄉情節,纔會對老鄉產生濃厚的親切感,給人一種他鄉遇故人的情愫,又豈會有不高興之理呢?所以說,離鄉越久的人這種情愫就越重,在這種情況下,你才能博得老鄉的注意,這樣,你也才能達到你的目的。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很多人都會去外謀生、發展,而當你遇到困難或者遇到難以邁過的坎時,不妨試著用老鄉的關係化解危機,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麵。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