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的逆襲密碼 第98章 文化融入,適應環境
暮春的鳥鳴撕開穿越鄉鎮的晨霧,老槐樹的綠蔭下,碎玻璃鑲嵌的圍牆泛著幽光,與巷道裡此起彼伏的吆喝聲相映成趣。青石板路上,挑著竹扁擔的村民行色匆匆,扁擔兩頭晃動的木桶裡,飄出剛磨好的豆腐香氣。李思成站在曬穀場前,金絲軟甲外罩著洗得發白的中山裝,腰間黃銅懷表隨著他的踱步輕輕搖晃——今日的“文化試煉”,將是比破解王氏集團網路攻擊更難的關卡。
“李總!音樂老師周若雲哄著要辭職!”張明遠騎著叮當作響的二八自行車衝來,車筐裡的搪瓷缸晃出渾濁的水花,“她說這地方連電子琴都沒有,音樂課根本沒法上!”話音未落,遠處傳來嗩呐的嗚咽聲,驚起屋簷下的麻雀撲棱棱亂飛。路旁的老牆上,褪色的“五講四美三熱愛”標語旁,新貼的廟會告示被風吹得嘩嘩作響。
李思成眉頭微蹙,抬腳邁進掛著“民俗文化館”木牌的老宅。屋內梁柱上掛著成串的乾辣椒,牆角的竹編搖籃裡,還放著幾個布老虎玩偶。周若雲正抱著一把破舊的月琴,指甲在琴絃上煩躁地刮出刺耳聲響。這位留著波浪卷發的現代音樂教師,此刻盯著牆上褪色的年畫,眼中滿是不屑:“李總,您讓我用這老古董教爵士鼓節奏?學生們怕是連五線譜都沒見過!”她的高跟鞋不耐煩地敲打著青磚地麵。
“周老師且隨我來。”李思成微笑著推開後院門,撲麵而來的是艾草與糯米香。曬穀場上,幾位阿婆正用木杵搗著米糕,木臼發出“咚咚”的聲響,節奏分明。不遠處,村民們圍著石磨推碾,老人們哼著古老的山歌,歌詞裡唱著“正月裡來是新春,趕上那豬羊出呀了門”,孩童舉著紙鳶在麥浪中穿梭。遠處戲台的梁柱上,褪色的“社戲”二字在風中搖曳,戲台兩側的柱子上,還殘留著往年廟會時張貼的對聯,墨跡已被雨水暈染得模糊。
“這是明日廟會的彩排。”李思成拾起地上的竹笛,笛孔裡還沾著新鮮的竹葉,“1982年的音樂,不在電子合成器裡,而在這山水之間。”他將笛子遞給周若雲,指節輕叩身旁的牛皮鼓,“您聽聽這鼓點,像不像心跳?”說話間,一位老漢扛著鋤頭路過,順手從腰間的葫蘆裡倒出一碗米酒,熱情地邀請他們品嘗。
周若雲將信將疑地吹奏起來,笛聲與遠處的山歌漸漸交融。突然,黑燕風風火火地闖進來,皮衣上沾著電路板碎屑:“李總!王氏集團黑進了廟會直播係統,要把傳統曲目替換成重金屬搖滾!”她的話音未落,戲台方向傳來“轟”的一聲巨響,濃煙中飛出半塊破碎的電子屏。旁邊的老茶棚裡,正在喝茶的村民們紛紛放下茶碗,議論紛紛。
“來得正好!”李思成扯開中山裝,金絲軟甲在陽光下泛著冷光,“周老師,這正是展示傳統音樂威力的好時機。明遠,去請村裡的鑼鼓班子!”
次日清晨,廟會在細雨中拉開帷幕。街道兩旁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攤位,有賣糖畫的老師傅,用勺子舀起金黃的糖稀,在石板上飛快地勾勒出孫悟空、鯉魚的形狀;有捏麵人的手藝人,三兩下就捏出栩栩如生的唐僧師徒;還有賣虎頭鞋、虎頭帽的攤位,針線細密,色彩鮮豔。周若雲站在戲台角落,望著村民們用紅綢紮起的旱船,心中滿是忐忑。突然,人群中爆發出驚呼——王氏集團雇傭的“搖滾樂隊”開著改裝拖拉機闖入場內,主唱戴著骷髏麵具,電吉他發出刺耳的轟鳴。
“停!”李思成手持銅鑼躍上戲台,銅聲震得眾人耳膜發顫,“今日廟會,當以傳統為尊!”他轉頭向周若雲使了個眼色,“周老師,該您亮劍了!”
周若雲深吸一口氣,抱起月琴走向台前。當第一個音符響起,整個會場突然安靜下來。她將搖滾節奏融入古老的《茉莉花》,手指在琴絃上翻飛如蝶,月琴的音色竟與電子吉他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台下的村民們先是驚愕,隨即跟著節奏跺腳拍手,孩童們圍著戲台跳起即興的舞蹈。一位賣麥芽糖的老漢,也跟著節奏敲起了裝糖的鐵皮盒。
“這這不可能!”搖滾主唱扯下麵具,露出猙獰的紋身,“你們這些老古董”他的話被潮水般的掌聲淹沒。就在此時,黑燕帶著技術團隊衝上戲台,老式收音機改裝的音響裡,突然傳出用算盤節奏混音的《春節序曲》,現場氣氛瞬間被推向**。人群中,有位老木匠激動地揮舞著手中的墨鬥,跟著節奏比劃。
廟會結束後,周若雲撫摸著月琴上的裂紋,眼中閃爍著淚光:“李總,我錯了。原來最現代的音樂靈感,一直藏在這些老物件裡。”她翻開筆記本,上麵密密麻麻寫滿將山歌民謠改編成音樂課教案的構思。不遠處,幾個孩子正在玩滾鐵環,鐵環滾動的聲音清脆悅耳。
而在鎮東頭的皮影戲坊,曆史老師陳守正正與老藝人爭執不下。“這《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的唱詞有誤!”陳守正推了推眼鏡,“1982年的戲曲應該”他的話被老藝人的煙袋鍋打斷:“教書先生,戲文裡的門道,可比你書本上的鮮活!”皮影戲坊的牆上,貼著泛黃的戲曲海報,海報邊緣已經捲曲。
李思成趕到時,正見陳守正漲紅著臉爭辯。他不動聲色地從懷裡掏出本泛黃的《戲曲源流考》:“二位且看,這是1982年手抄的劇本批註。”書頁間夾著的老戲票,邊角還沾著當年的油漬。老藝人眯著眼辨認許久,突然一拍大腿:“好小子!原來你藏著這寶貝!”旁邊的櫃子上,擺放著幾個雕刻精美的皮影人物,刀工細膩,栩栩如生。
當晚,皮影戲坊的油燈下,陳守正與老藝人共同修改劇本。當第一縷月光爬上屋簷時,新編的《改革開放英雄傳》皮影戲誕生了——用傳統唱腔講述新時代故事,引得村民們連夜排隊觀看。戲坊外,賣炒瓜子的小販生意火爆,空氣中彌漫著瓜子的香氣。
隨著文化融入活動的推進,王氏集團的破壞愈發瘋狂。他們切斷鄉鎮的電力供應,卻沒想到老師們帶著學生在月光下舉辦篝火故事會,語文老師張婉瑜聲情並茂地講述著《牛郎織女》的傳說,孩子們聽得入神,還不時往火堆裡新增柴火;他們散佈謠言抹黑傳統習俗,結果被地理老師孫文遠用老地圖和族譜駁得啞口無言,孫文遠還現場展示了八十年代的地契和糧票,講述背後的故事。
最驚險的一次,當英語老師王婉清準備用傳統燈謎教詞彙時,王氏集團的無人機投下乾擾器,頓時全場陷入混亂。千鈞一發之際,周若雲抓起銅鑼,敲響了《國際歌》的節奏,黑燕則用老式收音機改裝的擴音器播放英語繞口令,混亂的人群竟隨著節奏整齊地跟讀起來。一旁的老裁縫激動地揮舞著手中的剪刀,彷彿在為這場勝利助威。
“李總,我們好像找到了比高科技更厲害的武器。”張明遠擦著汗笑道,手中的二八自行車筐裡,裝著村民們自傳送來的新琴絃和皮影道具。李思成望著燈火通明的鄉鎮,握緊腰間的黃銅懷表——表蓋內側李曉聰幼時的笑臉,此刻彷彿在為這場文化保衛戰鼓掌助威。街道上,賣豆腐腦的攤位前,熱氣騰騰,香氣四溢。
而在城市的監控室裡,王氏集團的電子合成音發出憤怒的咆哮:“一個破廟會也能翻出花樣?給我炸了那個戲台!”螢幕上,穿越鄉鎮的畫麵在乾擾中時明時暗,但戲台上翻飛的紅綢、月光下躍動的皮影,還有老師們眼中閃耀的光芒,卻比任何高科技都更加耀眼。遠處的夜空下,老人們搖著蒲扇,坐在竹椅上,講著過去的故事,聲音在夜空中回蕩。
欲知下文如何,請先關注收藏點讚!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