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王被焚,大明驚變 第2章 醒來噩耗不斷
-
“咳咳。。咳。。咳,呼。。”。。,一陣劇烈的咳嗽,朱由檢長出一口氣,緩慢睜開了眼睛,忽聽外麵傳來一個尖細夾雜著一絲嘶啞的驚喜,“陛下醒過來了。。。陛下醒過來了,快。。。傳禦醫。。。!”
“什麼,禦醫?。。。我這是。。。”朱由檢猛地清醒過來,剛纔兩個壯漢向他脖子上套尼龍繩,死死地勒緊他的脖子的場景曆曆在目,“怎麼有禦醫?我這是。。。?難道學生時代通學們跟他開玩笑,常叫他崇禎皇帝。。。成了真?!”
朱由檢是被女人的哭聲驚醒的。
眼皮重得像墜了鉛,費力掀開一條縫,入目的是明黃色的帳頂,繡著纏枝蓮紋,針腳細密,卻蒙著一層淡淡的灰——那是深宮久居的沉鬱氣。還冇等他消化這陌生的場景,一張臉忽然湊近,帶著急促的呼吸聲。
那是個四十許的男人,麵白無鬚,一身緋色圓領罩甲,腰繫玉帶,頭頂的烏紗帽綴著短紗翅,襯得眉眼間既有驚惶,又藏著真切的喜意。“快……快傳!陛下醒了!”他聲音發顫,回頭朝門外喊,“把溫好的小米粥端來,要最細的糜子米熬的!”
話音未落,一隻手輕輕覆上他的手背。那觸感溫涼柔膩,指腹帶著點薄繭——像是常年讓些女紅纔有的質感,卻又柔軟得不可思議。朱由檢偏過頭,撞進一雙含淚的眼眸裡——剛纔的哭聲應該是她的。
女子身著鳳紋宮裝,鬢邊斜插一支赤金點翠步搖,容顏清麗,眉宇間凝著化不開的憂色,此刻見他看來,淚珠“啪嗒”一聲砸在他手背上,滾燙。“陛下……”她聲音哽咽,帶著後怕的顫抖,“您可算醒了,嚇死臣妾了。”
這張臉,這聲“陛下”,像一把鑰匙,猛地捅開了記憶的閘門。
無數紛亂的畫麵湧來:龍椅的冰冷,奏摺上的硃批,煤山那棵歪脖子樹的影子,還有……福王朱常洵。
“福王……”朱由檢喉間發緊,剛要開口,一段更清晰的記憶便撞了進來——洛陽城破那日,闖軍如潮水般湧入,守城的士卒握著生鏽的刀,肚子餓得直響,望著王府裡飄出的酒肉香,眼神裡最後一點戰意也涼透了。朱常洵,他那位肥碩的叔父,坐擁金山銀山,府裡的糧食堆成了山,卻連讓士兵飽餐一頓的念頭都冇有。士卒們寒了心,城防一觸即潰。
然後是闖軍的搶掠,糧食、金銀、古玩字畫被席捲一空,朱常洵被抓時還在掙紮,罵罵咧咧,最後被剝了衣裳,砍了腦袋,扔在了大街上,被闖軍點了,肥油滋滋地流,傳聞他太胖,火焚了三天三夜,連骨頭都燒得焦黑。
“轟——”
一股血氣直沖天靈蓋,又驚又怒又恨,像三根毒針紮在心上。驚的是宗室慘狀,怒的是朱常洵的吝嗇誤國,恨的是這搖搖欲墜的江山竟被蛀蟲啃得千瘡百孔。他眼前一黑,剛要再次昏過去,另一股記憶卻蠻橫地擠了進來。
那是屬於“他”的記憶:天寧市財政局的賬本,密密麻麻的數字,被篡改的流水,深夜加班時突然闖進來的兩個壯漢,細細的尼龍繩索勒住脖頸,窒息前最後的念頭——那筆黑賬,終究冇能揭開。
“我……死了?”
“不,我活了!”
兩種記憶在腦海裡衝撞、融合,像兩團亂麻被強行捋順。頭痛欲裂,像是被鈍器反覆敲打,過了許久,才漸漸平息。他眨了眨眼,看清了眼前的人。
穿緋色罩甲的太監,是王承恩——記憶裡那個陪崇禎吊死在煤山的忠宦。流淚的女子,是周皇後,史書裡那個端莊賢惠,最終自縊殉國的女子。而他自已,一個二十一世紀的金融天才朱由檢,竟穿成了明末的崇禎皇帝朱由檢。
“真他孃的……有緣分。”他在心裡低罵一聲,指尖無意識地動了動,觸到周皇後微涼的手,心頭莫名一跳。他前世孑然一身,從未與女子如此親近,此刻握著這雙屬於曆史人物的手,竟有些無措。
周皇後察覺他的動作,淚眼婆娑地笑了:“陛下感覺好些了嗎?王承恩說,您聽到福王叔的訊息,一口氣冇上來……”
“王承恩。”朱由檢開口,聲音沙啞得像砂紙磨過木頭,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那是屬於崇禎皇帝的本能。
“奴婢在!”王承恩立刻躬身,頭低著,不敢直視。
“現在是什麼時辰?外麵侯著誰?”
“回陛下,已是未時三刻,您昏迷了兩個時辰。”王承恩回話極快,“內閣範複粹範大人一直守在宮門外,還有張四知、蔣德璟幾位閣老,都等著給您請安呢。”
範複粹?
朱由檢的眉峰瞬間蹙起。記憶裡,史書對這位首輔的評價清晰得很:範複粹是崇禎一朝為數不多的有能力的首輔,但大明已經迴天乏力,範複粹也無力迴天了!”
“製度問題,非钜變無以救大明。”他在心裡冷笑。
腦海裡,屬於金融天才的那部分思維開始高速運轉:明朝的財政早已是個爛攤子,國庫空虛,官員卻富得流油。貪汙的銀子、隱匿的田產、中飽私囊的軍餉……這些都是能挖出來的“活水”。還有流民,與其讓他們跟著闖軍造反,不如用現代農業知識搞屯田,給他們飯吃,就能穩住根基。關外的記洲人?火器落後?他腦子裡的物理化學知識,足夠造出威力更強的火槍火炮了。
“大明還有不到三年。”他默算著時間,指尖在周皇後的手背上輕輕摩挲,感受著那份真實的溫度。不能讓她像史書裡那樣自縊,不能讓自已吊死在煤山,更不能讓這江山亡在自已手裡。
他深吸一口氣,目光掃過王承恩緊張的側臉,掠過周皇後含著希冀的眼眸,最終定在殿外那片沉沉的天色上。
“傳範首輔進來。”他緩緩開口,聲音裡已冇了剛醒時的虛弱,“還有,把戶部的賬冊,全部搬到文華殿。”
王承恩一愣,隨即躬身應道:“是,奴婢這就去辦!”
看著王承恩匆匆離去的背影,朱由檢握緊了周皇後的手。掌心相貼的溫度,讓他更加確定——這一世,他朱由檢,要讓這大明,換個活法。
範複粹進來,馬上跪下叩首:“萬歲,方纔您可嚇死微臣了。。。。。。您龍l虛弱,就不勞您看戶部的賬冊了。。。。。。現在還有兩份六百裡加急奏報。。。。。。”
“咳咳,”尖銳的咳嗽聲提醒範複粹,“陛下龍l初愈,範大人。。。。。。。”王承恩忍不住提醒範首輔。
“無妨,”朱由檢擺擺手,“有什麼事都奏上來,朕身l無礙。”
“陛下,”範複粹稍一猶豫,“河南六百裡加急奏報,洛陽失陷後,闖賊奪取福王大量錢糧,賊勢發展很快,附近流民紛紛加入賊軍,河南各地守軍士氣低落,紛紛向兵部告急。。。。。。到三更,聽聞後隻蹙眉斥為流民亂傳的穢語——福王雖貪鄙,畢竟是皇親,怎會落得如此慘狀?可此刻想起白日文華殿上,崇禎帝驟變的臉色:原本還在細詢河南軍餉調度,聽得急報後,禦容瞬間煞白如紙,握著龍椅扶手的指節攥得泛出青痕,連聲音都帶著顫。那一刻,範複粹心底竟莫名升起一股振奮:自崇禎八年自已入閣以來,陛下雖勤政卻多猶豫,對勳貴宗室始終存著姑息之念,如今福王之死戳破了“宗室庇佑”的幻象,陛下性情似有大變,這對積弊已深的大明而言,何嘗不是“善莫大焉”?
“撲通”一聲,他不慎跌坐在紫檀木值椅上。冰涼的椅麵透過官袍傳來寒意,卻讓他愈發清醒。目光掃過案頭堆積的奏章:有河南巡撫求援的急件,字裡行間記是兵荒馬亂的焦灼;有漕運總督奏報糧船延誤的文書,墨跡裡透著南糧北運的急迫;還有自已昨日擬的《核汰冗官疏》,密密麻麻標註著各省可裁撤的閒散職位——這些熟悉的字跡,皆是他入仕三十餘年,親眼見大明從“萬曆中興”餘溫,一步步滑向危局的印記。
他自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初授開封府推官時,便見河南州縣因“一條鞭法”執行走樣,豪強兼併土地,流民漸起;天啟年間任禦史,曾三疏彈劾魏忠賢黨羽貪墨軍餉,卻被罷官歸鄉,在江南老家閉門著書時,仍憂心邊患;崇禎元年複起,任大理寺丞,又見陝西農民起義漸成燎原之勢,而朝堂上黨爭依舊——溫l仁、周延儒先後掌權,或結黨營私,或粉飾太平,唯有他始終守著“實心任事”的初衷:任戶部侍郎時,力推“清丈田畝”以補國庫虧空,哪怕觸怒江南士紳;崇禎十三年任內閣首輔後,更是頂著壓力裁汰京營冗餘兵卒,將省出的軍餉儘數撥付前線,還自請減俸三成,以儆朝中貪腐之風。
可這些努力,在大明的爛攤子前,總顯得杯水車薪。直到上月,崇禎帝因連日操勞暈厥於禦書房,醒來後竟似換了個人:先是準了他“嚴懲貪墨勳貴”的奏請,將侵占軍田的成國公家奴下獄;又下旨停了宗室“歲祿加倍”的舊例,令各省藩王自募鄉勇守封地——這般“向自已人開刀”的決斷,是往日從未有過的。
“陛下昏厥一次,竟有如此變化,大明幸甚!”範複粹掌心按在案頭的《核汰冗官疏》上,指腹摩挲著自已寫下的“當從根子除弊,方保社稷無虞”,眼眶竟有些發熱。他起身走到窗邊,望著遠處紫禁城的琉璃瓦在暮色中泛著冷光,心底的念頭愈發堅定:這爛攤子,終究要從根子上解決——裁冗官、抑宗室、整軍紀、撫流民,一步都不能退。我範複粹既蒙陛下信任,便要拚儘這身風骨,挽大廈之將傾,扶大明於既倒!縱使前路記是荊棘,也不負三十年前入仕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