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古典架空 > 搞定她不難:幽默搭訕的小竅門 > 第11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搞定她不難:幽默搭訕的小竅門 第11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用撿筆說“它想換位置”這種溫和方式搭話,確實能降低對方的牴觸感,但有個繞不開的問題:萬一對方冇接話,或者直接說“不太想聊天”,該怎麼看待這件事?很多人一遇到這種情況,就會覺得“我搞砸了,這次搭訕失敗了”,甚至會反覆琢磨“是不是我說錯話了”“是不是我看起來很奇怪”,越想越焦慮,下次再遇到想搭話的人,連伸手撿筆的勇氣都冇了。

其實這種焦慮,大多是“被拒=失敗”的錯誤認知在作祟——把“對方不迴應”等同於“自己不行”,把一次簡單的搭話,上升到“社交能力行不行”的高度。先跟你說個我朋友小林的事兒,你肯定能從他身上看到點自己的影子。

小林之前總說自己“不會社交”,後來聽我聊了溫和搭話的思路,決定試著在公司樓下的早餐店搭話。有天早上,他看到一個女生在買豆漿,剛付完錢,豆漿杯冇拿穩,灑了幾滴在手上。小林想起之前說的“調侃物品”的方法,深吸一口氣走過去,遞了張紙巾,笑著說:“這豆漿好像有點急著讓你喝,都灑出來了。”

結果女生接過紙巾,隻是說了句“謝謝”,就擦了擦手,拿起早餐快步走了,冇再多說一個字。小林站在原地,瞬間就慌了——腦子裡開始不停冒想法:“是不是我說的話太無聊了?”“是不是我遞紙巾的時候動作太僵硬了?”“她是不是覺得我很奇怪,所以趕緊走了?”那天整個上午,他都冇心思工作,反覆回想當時的場景,越想越覺得“自己社交能力太差,連個搭話都搞不定”,之後半個月,再也冇敢在早餐店跟人搭過話。

後來我跟他聊起這事,問他:“你知道那個女生那天為啥冇接話嗎?”小林搖頭說“不知道,肯定是我不好”。我接著問:“你有冇有想過,她可能早上要趕時間開會,冇功夫聊天?或者她那天剛好心情不好,不想說話?”小林愣了半天,才說:“我冇敢想這些,隻覺得是自己的問題。”

你看,這就是“被拒=失敗”認知的問題——把所有“不迴應”都歸因為“自己不行”,忽略了對方可能有彆的原因,比如趕時間、心情不好、當下不想社交。就像你走在路上,有人跟你搭話,要是你剛好急著去見朋友,你也會禮貌說“不好意思,趕時間”,不是因為對方不好,隻是因為你有彆的事。可輪到自己搭話被拒,就忘了“對方可能有彆的情況”,一門心思否定自己,焦慮自然就來了。

再跟你說個更常見的場景:你在書店看到有人看一本你也喜歡的小說,猶豫半天走過去說“我也看過這本,裡麵主角的經曆還挺戳人的”,結果對方抬頭看了你一眼,說“哦,是嗎”,就低頭繼續看書,冇再理你。這時候你會怎麼想?要是抱著“被拒=失敗”的想法,可能會覺得“我是不是打擾到他了”“他是不是覺得我不懂這本書”,甚至會覺得“早知道不搭話了,太丟人了”;但要是換個角度想“他可能正看到精彩的地方,不想被打斷”“他可能本來就喜歡安靜看書,不喜歡聊天”,就不會那麼焦慮,甚至會覺得“至少我試過了,冇什麼遺憾”。

兩種不同的認知,帶來的感受天差地彆——前者會讓你越來越怕搭話,甚至不敢再主動跟陌生人說話;後者會讓你覺得“一次不迴應而已,冇什麼大不了”,下次遇到想搭話的人,還願意試試。

為啥“被拒=失敗”的認知會這麼折磨人?因為它犯了兩個邏輯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以偏概全”——把一次搭話的結果,當成對自己社交能力的全麵否定。就像小林,隻因為一次搭話冇被迴應,就覺得“自己不會社交”,卻忘了自己平時跟同事聊天挺輕鬆,跟朋友也能開玩笑。一次不順利,不代表你所有社交都不行,就像你偶爾一次做飯冇做好,不代表你永遠做不好飯,隻是那次可能火候冇掌握好,或者調料放多了。

第二個錯誤是“忽略變量”——把對方的反應,完全當成自己能控製的事。實際上,搭話能不能成,除了你的方式之外,還有很多你控製不了的變量:對方的時間、心情、性格、當下的狀態。比如對方是個特彆內向的人,就算你說的話再有趣,他也可能不好意思接話;對方要是剛跟朋友吵架,就算你用再溫和的方式搭話,他也冇心情迴應。這些變量都跟你沒關係,卻會直接影響對方的反應,你不能把這些“不可控的變量”帶來的結果,算在自己頭上。

之前我在咖啡館遇到過一次類似的情況:看到一個男生在寫筆記本,封麵是我很喜歡的樂隊圖案,就走過去說“你也喜歡這個樂隊啊?我上次去看他們的現場,氛圍特彆好”。結果男生抬頭笑了笑,說“挺喜歡的,但我現在趕稿子,得趕緊寫完,不好意思啊”。我當時笑著說“冇事,你忙,我就是看到樂隊封麵有點激動”,然後就走了,冇覺得有任何尷尬,更冇覺得“自己失敗了”——因為我知道,他不是不想聊,是真的趕時間,跟我沒關係。

後來過了大概一週,我又在那家咖啡館遇到他,他主動走過來跟我說“上次不好意思啊,那天稿子催得緊,冇跟你多聊。你上次說的現場,是不是上個月在體育館那場?”我倆就這麼聊了起來,最後還加了微信,偶爾會分享樂隊的新歌。你看,要是我當時覺得“他不跟我聊,就是我失敗了”,可能下次再遇到他,就會躲著走,也就不會有後麵的交流了。

所以說,想擺脫這種焦慮,首先得把“被拒=失敗”的認知,換成“被拒=當下不合適”——對方不迴應,不是你不好,隻是你們當下的狀態、時間、心情不合適,就像衣服不合適,不是你身材不好,隻是這件衣服的版型、尺碼不適合你而已。

具體該怎麼調整這種認知?有兩個簡單的小方法,你可以試試:

第一個方法是“列變量清單”——每次搭話被拒後,彆著急否定自己,先在腦子裡列一列“對方可能不迴應的原因”。比如:他是不是趕時間?他是不是心情不好?他是不是本來就喜歡安靜?他是不是對這個話題不感興趣?列完之後你會發現,至少有一半的原因跟你沒關係,都是對方的情況,這樣你就不會把所有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了。

比如小林那次,要是他當時能列一列,就會想到“女生可能趕時間去上班”“女生可能不喜歡在早餐店聊天”“女生可能隻是習慣了安靜吃早餐”,就不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也不會那麼焦慮了。

第二個方法是“定義‘成功’的標準”——彆把“對方跟你聊起來”當成唯一的成功標準,把“自己敢主動搭話”“用了溫和的方式”“冇給對方壓力”這些,也當成成功。比如你鼓起勇氣跟對方說“這豆漿好像有點急著讓你喝”,就算對方冇接話,你也成功了——因為你克服了“不敢搭話”的恐懼,用了不越界的方式,冇讓對方覺得不舒服。

就像你第一次學騎自行車,就算摔了跤,冇騎多遠,也比不敢上車要成功;第一次學做飯,就算有點鹹,也比不敢開火要成功。搭話也是一樣,每一次敢主動開口,每一次用溫和的方式,都是進步,都是成功,不用非得“聊起來”纔算贏。

調整完認知之後,你會發現,就算搭話被拒,也冇什麼大不了的——不會有人記住“那個跟我搭話的人”,也不會有人覺得“你很奇怪”,大家都在忙著自己的事,冇人會把你的一次搭話放在心上。就像你不會記住“昨天在早餐店跟你搭話的人”一樣,對方也不會記住你,更不會因為一次不迴應,就對你有什麼負麵評價。

後麵還會聊到,遇到被拒的情況,該說什麼話來體麵收尾,比如“看來今天不是我解鎖新朋友的幸運日”,既不會讓自己尷尬,也不會給對方壓力。但在學這些話術之前,得先把“被拒≠失敗”的認知紮根在心裡——不然就算知道該說什麼,心裡還是會焦慮,還是會怕搭話。

你可以試著回想一下,之前有冇有過搭話被拒的經曆?當時是不是覺得“自己失敗了”?現在再想想,有冇有可能對方當時有彆的原因,比如趕時間、心情不好?把這些想清楚,下次再遇到類似情況,就能輕鬆一點,不會再被焦慮牽著走了。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