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她不難:幽默搭訕的小竅門 第13章
學會了被拒後體麵收尾,能少很多尷尬,但要是能提前判斷出對方“想不想聊”,就能更省勁兒——不用等說完話才發現對方冇興趣,也不用糾結“該不該開口”。其實對方願不願意跟你聊,不用猜,從他迴應你的幾個小細節裡,就能看出來,比如眼神往哪兒看、回答有多長、會不會主動問你問題,這些細節就像“信號燈”,亮綠燈就接著聊,亮紅燈就及時收,比瞎琢磨要靠譜得多。
先跟你說個我同事阿凱的事兒,他之前總說“不知道人家想不想聊,開口怕招人煩”,後來學會看迴應細節,搭話成功率高了不少。有次他在咖啡館,看到一個女生在看旅行雜誌,封麵是冰島,他剛好也去過冰島,就想搭話。他冇直接走過去,先站在旁邊點了杯咖啡,餘光觀察女生的狀態——女生一邊翻雜誌,一邊用手指輕輕劃著冰島的照片,嘴角還帶著點笑,看起來挺放鬆。
阿凱這才走過去,笑著說:“我之前去冰島的時候,也在這地方拍過照,就是風太大了,頭髮吹得跟瘋子似的,照片裡全是表情包。”女生抬頭看了他一眼,眼睛亮了一下,說:“真的嗎?我一直想去冰島,就怕那邊太冷了!你去的時候是幾月份啊?會不會經常下雪?”你看,女生不僅回答了,還主動問了兩個問題,這就是明顯的“願意聊”的信號,阿凱順著說“我是三月份去的,雖然冷,但能看到極光,值了”,倆人就這麼聊開了,最後還加了微信,分享旅行攻略。
但阿凱之前也踩過坑,有次在書店,他看到一個男生在看科幻小說,就走過去說“這本我也看過,裡麵的人工智慧設定挺有意思的”,結果男生頭都冇抬,隻“嗯”了一聲,繼續翻書。阿凱當時冇注意,還接著說“你覺得最後那個反轉怎麼樣?我當時冇猜到”,男生還是隻“哦”了一聲,冇多說一個字。阿凱這才反應過來,趕緊說“那你慢慢看,我不打擾了”,轉身走了。後來他跟我說,要是當時早點注意到男生“隻嗯不說話”的細節,就不會多問那一句,也不會覺得尷尬了。
你看,同樣是搭話,一個願意聊,一個不想聊,從迴應細節裡就能看出差彆。具體該看哪些細節?主要看三個方麵,每個方麵都有“願意聊”和“不想聊”的對照,你照著看,下次就能快速判斷。
第一個細節:看眼神——願意聊的人,眼神會“聚焦你”,不想聊的人,眼神會“躲開你”。
要是你搭話之後,對方看著你的眼睛,或者看著你說話時提到的東西(比如你說的冰島照片、科幻小說),眼神停留的時間超過兩秒,偶爾還會跟你對視一下,這就是“願意聊”的信號。比如你說“這支筆想換個位置”,對方看著你的眼睛笑,說“它還挺調皮”,說明他願意跟你互動;但要是你說話時,對方眼神一直盯著自己的東西(比如手機、書),或者往彆處看,比如看窗外、看收銀台,就算偶爾看你一眼,也很快移開,這就是“不想聊”的信號,比如你說“我也去過冰島”,對方眼神盯著雜誌,冇看你,隻“嗯”了一聲,就說明他冇興趣接話。
為啥眼神這麼重要?因為人對感興趣的話題或人,會不自覺地把眼神聚焦過去;對不感興趣的,會想通過“看彆處”來減少互動。就像你跟朋友聊你喜歡的電影,你會看著朋友的眼睛說;但要是有人跟你聊你不感興趣的股票,你可能會時不時看手機,想趕緊結束對話。
第二個細節:看回答長度——願意聊的人,回答會“有內容”,不想聊的人,回答會“很簡短”。
要是對方回答你的時候,不止說一兩個字,還會加一點自己的感受、經曆,或者補充資訊,這就是“願意聊”。比如你說“這家奶茶吸管總戳歪”,對方說“是啊,我上次戳了半天冇戳進去,最後吸管都彎了,還灑了點在衣服上”,這話裡有具體的經曆,說明他願意跟你分享;但要是對方隻說“是”“對”“嗯”“哦”,冇有任何補充,就算你接著問,他還是隻說短話,這就是“不想聊”。比如你說“我覺得這本科幻小說設定有意思”,對方隻“嗯”一聲,你問“你喜歡科幻嗎”,他隻“哦”一聲,就彆再接著聊了。
回答長度能看出對方的“投入度”——願意聊的人,會覺得“這個話題能說兩句”,所以會主動補充內容;不想聊的人,覺得“冇什麼好說的”,所以隻會敷衍回答,不想多費口舌。就像你問朋友“週末去哪玩了”,朋友要是說“去爬山了,山頂風景特彆好,還拍了好多照片”,說明他願意跟你聊週末;要是朋友隻說“冇去哪”,就說明他不想聊這個話題。
第三個細節:看會不會“主動提問”——願意聊的人,會“問你問題”,不想聊的人,隻會“被動回答”。
這是最明顯的一個信號,要是對方在回答之後,主動問你一個相關的問題,比如你說“我去冰島風很大”,對方問“你去的時候拍了很多照片嗎”;你說“這支筆想換位置”,對方問“你也在這兒找書嗎”,說明他不僅願意聽你說,還想知道你的情況,這是“非常願意聊”的信號,可以放心接著聊。但要是對方從來不會主動問你,不管你說什麼,他都隻是回答,不反問,甚至你問他問題,他也隻簡單回答,不回問你,這就是“不想聊”的信號。比如你說“我上次看這本小說冇猜到反轉”,對方說“我猜到了”,冇問你“你覺得哪裡冇猜到”;你說“我喜歡喝這家奶茶的三分糖”,對方說“我喜歡全糖”,冇問你“你常來這家嗎”,就說明他冇興趣瞭解你,也不想深入聊。
主動提問是“想延續對話”的表現——人隻有對感興趣的人或話題,纔會想知道更多,纔會主動提問;要是不感興趣,隻會想著“怎麼結束對話”,不會主動找問題問你。就像你跟陌生人聊“你喜歡養貓嗎”,對方說“喜歡,我家有隻橘貓”,冇問你“你喜歡貓嗎”,說明他隻是回答你的問題,不想聊更多;但要是對方問“你也喜歡貓嗎”,就說明他想知道你的情況,願意接著聊。
把這三個細節結合起來看,就能準確判斷對方願不願意聊了。比如你搭話之後,對方眼神看著你,回答有內容,還主動問你問題,這就是“綠燈”,可以接著聊;要是對方眼神躲開你,回答隻有一兩個字,還不主動提問,這就是“紅燈”,趕緊體麵收尾,彆再糾結;要是對方眼神偶爾看你,回答有一兩句,但不主動提問,這就是“黃燈”,可以再說一句相關的,比如你說“我喜歡冰島的極光”,對方說“我也想看極光”,你可以再說“我有個朋友下個月要去,正問我攻略呢”,要是對方還是不接,就及時收。
之前阿凱在書店遇到的那個男生,就是典型的“紅燈”——眼神不抬,回答隻有“嗯”“哦”,不主動提問,所以阿凱及時收尾,冇覺得尷尬;而在咖啡館遇到的女生,是“綠燈”——眼神亮,回答有內容,還主動提問,所以能聊得很開心。
學會看這些細節,不僅能減少被拒的概率,還能讓你更有底氣——不用再怕“開口招人煩”,因為你能從對方的迴應裡,知道他願不願意聊,也能及時調整,該聊就聊,該收就收。
後麵會聊到“怎麼順著對方的興趣聊下去”,比如對方主動問你“冰島的極光好看嗎”,你該怎麼說才能讓話題延續,而不是隻說“好看”就冇下文了。但在學怎麼延續話題之前,得先學會判斷對方願不願意聊,不然就算知道怎麼延續,對方冇興趣,也聊不下去。
你可以試著回想一下,之前跟人搭話的時候,對方有冇有過“主動問你問題”或者“回答很簡短”的情況?當時你有冇有注意到這些細節?現在再想想,要是當時早點注意到,是不是就能更從容地決定“接著聊還是收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