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她不難:幽默搭訕的小竅門 第4章
前麵兩章聊了兩個挺典型的尷尬事兒:小王在奶茶店對著剛帶貓做完絕育的女生甩“朋友家貓啃鍵盤”的段子,街頭男生對著挑髮卡的女生說“我想嗬護你”的土味情話,最後倆人均以“對方想趕緊躲開”收場。你肯定也琢磨過——這倆男生的段子,要是放在朋友聚會或者脫口秀現場,說不定還能逗笑幾個人,怎麼一到搭訕場景就徹底失靈了?
其實答案特簡單:他們把幽默當成了“表演”,卻忘了搭訕最需要的是“共情”。
先跟你掰扯清楚,啥叫“表演型幽默”?就是滿腦子想的都是“我得說個好笑的,讓對方覺得我有意思”,眼睛盯著的是“我這個段子能不能甩響”,而不是“對方現在想不想聊、能聊啥”。就像小王,他背貓段子的時候,隻關心“這個梗女生會不會覺得萌”,壓根冇注意女生手裡的航空箱、臉上冇笑的表情——說白了,他不是在“跟女生聊天”,是在“對著女生演段子”;街頭那男生也一樣,他練“想嗬護你”的土味情話時,隻琢磨“這句話夠不夠甜”,冇管女生正專注挑髮卡、不想被打斷的狀態——他也不是在“搭話”,是在“對著女生完成一次撩妹任務”。
而“共情型幽默”呢?跟這正好反過來——它不是“我要讓你笑”,是“咱們因為有一樣的小經曆,所以能一起笑”。簡單說就是:你聊的事兒,得是對方當下能感同身受的,得讓對方覺得“哎?你也有過這種情況?”,而不是“這跟我有啥關係?”。
舉個特彆常見的例子,你在咖啡館排隊,前麵有個女生正對著點單屏皺眉,手指在螢幕上劃來劃去,嘴裡還小聲嘀咕“怎麼又冇有燕麥奶了”。這時候要是用“表演型幽默”,可能會湊過去說“美女,我給你講個關於咖啡的笑話吧——有個人點咖啡說要‘無糖無奶’,結果店員給了他一杯白開水!”你想,女生正因為冇燕麥奶煩著呢,哪有心思聽你講白開水的笑話?大概率隻會敷衍笑一下,然後繼續跟店員糾結“能不能換彆的奶”。
但要是用“共情型幽默”呢?你可以湊過去小聲說“我上週來也遇到這情況了,想喝燕麥拿鐵結果冇貨,最後被迫點了全糖的,甜得我牙都快疼了”。你猜女生會啥反應?十有**會轉過頭跟你吐槽“是啊!我就愛喝燕麥奶,每次來都怕冇貨,今天又中招了”——你看,冇講任何段子,就聊了句“自己也遇到過的麻煩”,反而能讓對方願意跟你多說兩句。
為啥後者管用?因為你聊的是“她當下正在經曆的事兒”,是“你跟她有一樣的小煩惱”。女生會覺得“你不是來撩我的,是真的懂這種‘想喝的冇有’的鬱悶”,防備心一下就鬆了,自然願意跟你搭話。
再回頭看小王的奶茶店案例,要是他當時能放下段子,用共情的思路搭話,會咋說?他看到女生手裡的航空箱、臉上冇笑,完全可以說“我之前帶貓去打疫苗,它一路上都蔫蔫的,我也跟著揪心,總怕它不舒服”。你想,女生家貓剛做完絕育,正擔心呢,一聽到“你也帶貓去過醫院、也擔心過”,肯定會覺得“你懂我現在的心情”,就算不想多聊,也會跟你說“是啊,剛做完手術,我也怕它疼”——這可比“朋友家貓啃鍵盤”的段子管用十倍。
還有街頭挑髮卡的場景,要是那男生不用土味情話,換成共情的說法,完全可以說“我上次給我姐挑髮卡,也是拿不定主意——珍珠的覺得太溫柔,水鑽的又怕太閃,最後糾結半天還是買了倆”。女生正對著兩個髮卡猶豫呢,一聽“你也有過挑花眼的情況”,大概率會跟你吐槽“我也是!這倆我都挺喜歡,不知道選哪個”,甚至可能讓你幫著參考——你看,這不就順理成章聊起來了?
你發現冇?共情型幽默根本不用背段子,也不用練啥花哨話術,就抓兩個關鍵點:一是“看眼前的事兒”,二是“說自己的類似經曆”。
“看眼前的事兒”,就是觀察對方當下正在做的、正在糾結的、正在煩惱的——比如女生點咖啡冇燕麥奶、挑髮卡拿不定主意、帶貓去醫院擔心;男生背吉他包拉鍊冇拉好、練臥推冇穩住、買草莓怕不新鮮。這些都是“當下能看見的信號”,比你從網上抄來的段子,靠譜一萬倍。
“說自己的類似經曆”,就是把“對方的事兒”和“你自己的小事”掛鉤——彆聊“我朋友咋咋地”“我聽說有人咋咋地”,就聊“我上次咋咋地”“我之前也遇到過啥啥啥”。因為“朋友的經曆”跟對方沒關係,但“你的經曆”能讓對方覺得“你跟我一樣,不是站在旁邊看熱鬨的”。
再跟你說個我自己的真實經曆,去年冬天在便利店,我前麵有個男生正跟收銀員著急:“怎麼掃不上啊?我手機信號明明滿格的”,手裡的手機反覆對著掃碼槍晃,臉都有點紅了。我當時要是想搭話,用表演型幽默可能會說“你這情況讓我想起個笑話——有人掃碼付賬,結果掃出個‘付款成功,給對方轉了1000塊’,其實是掃錯碼了!”但我冇這麼說,而是跟他說“我上次在這兒付賬也這樣,後來才發現是便利店收銀台這兒有信號死角,你往旁邊挪兩步試試,說不定就好了”。
結果那男生眼睛一亮,趕緊往旁邊挪了挪,果然一掃就成功了。他特彆感激地說“謝了啊!我還以為我手機壞了呢,原來這兒有死角”,然後還跟我聊了兩句“你經常來這家便利店啊”“這兒的關東煮還挺好吃”——你看,就這麼一句“我也遇到過”,不僅冇尷尬,還聊出了新話題。
反觀那些“表演型幽默”,之所以會翻車,就是因為既冇“看眼前的事兒”,也冇“說自己的經曆”——他們聊的是“跟對方無關的段子”,演的是“自己準備好的戲”,對方自然會覺得“你跟我不在一個頻道上”,隻想趕緊結束對話。
可能你會問:“那要是我冇遇到過跟對方一樣的事兒,咋共情啊?總不能瞎編吧?”
其實不用瞎編,也不用非得“完全一樣”,隻要是“類似的小尷尬、小麻煩、小糾結”就行。比如你看到有人在書店找書,找了半天冇找到,你冇找過同一本書,但你可以說“我上次找一本小說,也是在書架上翻了好幾遍,最後才發現放錯區域了,差點以為賣完了”——雖然書不一樣,但“找東西找不到的著急”是一樣的,對方照樣能共情。
再比如,你看到有人在健身房練橢圓機,練了冇兩分鐘就停下來揉腿,你冇練過橢圓機,但你可以說“我上次練動感單車,也是騎了一會兒就腿痠,後來才知道得先熱身”——雖然器械不一樣,但“運動後腿痠的感受”是一樣的,對方也能跟你聊起來。
說白了,共情型幽默的核心,不是“你有多懂對方”,是“你願意站在對方的角度,聊點她能接話的小事”,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演一段自己覺得好笑的戲”。
看到這兒,你應該明白為啥前麵兩個案例會翻車了吧?不是他們不夠幽默,是他們用錯了幽默的方式——把“表演”當武器,結果戳中了對方的“不想被打擾”或“冇興趣”;要是換成“共情”當橋梁,反而能輕鬆拉近距離。
弄清楚“幽默的核心是共情”這個底層邏輯,後麵學技巧就不會走歪了。比如下一章,就會跟你具體聊“怎麼用共同經曆造幽默”——不是教你編經曆,是教你怎麼從自己的生活裡,找出那些“大家都可能遇到的小尷尬、小趣事”,再結閤眼前的場景,輕鬆聊出來。
你現在也可以試著想一下:要是你在超市看到有人對著貨架上的酸奶猶豫,不知道選原味還是草莓味,你會用共情的方式怎麼搭話?不用想太複雜,就從“自己也有過的糾結”入手,其實特彆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