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玲瓏 第277章 霖鈴雨辭
雲罩高樓近可及,此去經年不複返。
背馳江湖可相逢,傘骨空留造虹雨。
案頭那方端硯的冰裂紋裡,正洇著新添的墨痕,恰如窗外的雨跡順著玻璃蜿蜒。這四句《雨辭》是三年前霜降在青城望江閣題下的,當時她蘸著硯中殘墨,筆鋒在桑皮紙上頓出細碎的墨點,倒比今日的雨勢更添幾分纏綿。如今墨跡已乾,詩句卻像被雨水泡開,在眼前的雨幕裡漸漸清晰。
墨色雲層像被頑童揉皺的宣紙,正順著寫字樓的玻璃幕牆往下淌,把三十六層的「疏硯齋」分店裹得嚴嚴實實。那雲濃得化不開,邊緣卻泛著極淡的灰藍,像被清水洇過的墨痕,恰好應了「雲罩高樓」的逼仄——這都市的鋼筋骨架,竟被自然的柔膩纏得密不透風。
夏至指尖劃過案頭端硯的冰裂紋,紋路裡還嵌著半星墨漬,是前日臨帖時不慎滴落的。忽然想起三年前霜降在青城後山撿的那片箬葉,葉脈間凝著的晨露折射著山光,像撒了把碎鑽,如今硯石上的水痕卻已乾得隻剩淺淡印記,倒應了「此去經年」四個字的重量,輕得像歎息,重得壓垮了案頭時光。
「這雨下得邪乎,跟打翻了龍王廟似的。」韋斌抱著相機闖進來,鏡頭布還滴著水,水珠砸在地板上碎成細小的銀花,褲腳沾著的泥點在地板上暈出小圈,帶著老城區的煙火氣。
「樓下便利店的傘賣空了,李娜還困在地鐵口,說要等雨停跟咱們彙合。」他隨手把相機往桌上一放,液晶屏裡還留著剛才拍的街景:滿街翻卷的傘骨像折斷的蝶翼,在雨幕裡鋪成蒼白的海,偶有幾把未收起的傘麵,在風裡抖得簌簌響,像誰在低聲啜泣。
夏至抬頭望向外窗,雲層低得彷彿伸手就能攥住一把濕冷的棉絮,指腹會沾著細碎的水珠。樓下車燈在雨霧中暈成模糊的光斑,比青城的螢火蟲更添幾分寂寥——那些螢火蟲總繞著竹籬飛,而這些光斑卻在雨裡不停遊移,連片刻停留都做不到。
案頭手機忽然震動,是晏婷發來的語音,背景裡混著邢洲的吆喝聲與雨打青瓦的脆響:「墨掌櫃說老城區的油紙傘鋪還開著,我們正往那兒趕!你倆彆急,保管每人一把能『造虹』的好傘!」語音末尾傳來粽葉碰撞的輕響,想來是他們還惦記著端午剩下的堿水粽,用棉線紮著,裝在竹籃裡晃悠悠碰撞。
正說著,玻璃門被風撞得輕顫,門框上的銅環發出細碎的嗡鳴。沐薇夏抱著一摞古籍闖進來,淡青色旗袍下擺已被雨水浸得透亮,貼在腳踝處,像裹了層薄紗。發梢的水珠順著鬢角滑落,滴在古籍的封皮上,暈開極小的濕痕。
「鈢堂先生讓我送這些拓片過來,」她把書摞在案角,指尖劃過泛黃的紙頁,那些宣紙帶著陳年的草木香,混著雨後的濕潤漫開來,「你看這張《雨霖鈴》的殘拓,『此去經年』四個字的筆鋒,倒跟你上次臨的一模一樣,連捺腳處的滯澀感都分毫不差。」
夏至俯身細看,拓片上的墨跡洇著歲月的昏黃,「經年」二字的捺腳處帶著細微的裂痕,像被時光啃噬過的痕跡,又似當年淩霜握筆時不經意的停頓。忽然想起前世殤夏在長江邊寫給淩霜的信,信箋是用青城的桑皮紙做的,帶著淡淡的竹香,末句也是「此去經年,望君安」,隻是那封信終究沒能送出,連同那年的端午粽,都爛在了漲水的江灘裡,隻剩粽葉的清香隨水波漂了很遠。
「叮咚」一聲,風鈴被雨霧打濕了翅膀,銅製的鈴舌碰撞聲都變得溫潤。霜降推門而入,門框的影子在她身上投下淺淡的輪廓,像幅暈染開的水墨畫。她還是三年前的裝束,月白襦裙外罩著素色披風,隻是發間少了那支薔薇釵——當年那釵子是用青城的竹根雕的,纏著細銀絲,如今換成了一枚素銀簪,添了點都市的清寂。
手裡那把油紙傘還滴著水,傘骨是精選的三年閩竹,泛著溫潤的象牙白,上麵雕著的纏枝蓮紋路細膩,在燈光下流轉著微光,倒比青城的竹籬薔薇更顯沉靜。傘麵是江南的桑皮紙,刷了七層桐油,在光線下泛著淡淡的琥珀色,那是老工匠耗費半月光陰的心血。
「剛在樓下看見這傘鋪,想起你說過喜歡老手藝。」她把傘靠在牆角,水珠順著傘骨蜿蜒而下,在地板上積成小小的水窪,倒映著兩人相對的身影,像極了當年望江閣前的鏡麵湖水,「老闆說這傘用的是江南的桑皮紙,刷了三遍桐油——其實要刷七遍才真正防水,他許是怕我嫌慢。晴能遮日,雨能擋霜,就是……」
她指尖劃過傘麵的摺痕,那裡的桐油層比彆處薄些,「不像當年在青城,能接住薔薇花瓣。那時的傘麵剛刷好桐油,花瓣落上去不沾水,風一吹就打著旋兒滑下來,像蝴蝶在跳舞。」
夏至喉間發緊,忽然瞥見傘骨內側刻著極小的「霜」字,筆鋒清雋,與他硯台底部的「夏」字正好成對——那是三年前他們在疏硯齋刻下的,彼時墨雲疏還笑著說:「這對硯台配這對人,真是秤桿配秤砣——天生一對。」可誰曾想,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竟讓兩人背馳江湖,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連聯係都斷得乾乾淨淨。這時再念起「背馳江湖可相逢」的句子,倒像命運開的玩笑,輕得硌人。
「柳夢璃和弘俊也快到了,」沐薇夏端來熱茶,白瓷杯裡的水霧嫋嫋升起,在玻璃上凝成霧花,慢慢暈開,「剛纔在巷口碰見他們,柳姑孃的琵琶盒裹得嚴嚴實實,外麵套著油布套,說要彈新譜的《雨打芭蕉》給咱們聽,還說這雨天的琴音最是清透。」
她忽然指著窗外,語氣裡藏著歡喜:「快看!邢洲和晏婷扛著傘過來了,跟兩隻落湯雞似的!邢洲的頭發都貼在腦門上,晏婷的荷葉都被雨打蔫了!」
隻見雨幕中,邢洲扛著一捆油紙傘,傘柄朝下,竹骨的末端還沾著泥點,晏婷舉著片大荷葉給他遮雨,那荷葉是從老城區的荷塘摘的,邊緣還卷著,兩人深一腳淺一腳地往樓裡闖,褲腳全是泥汙。
「可算到了!」邢洲把傘往地上一放,傘骨碰撞發出清脆的聲響,他抹了把臉上的雨水,指尖劃過下頜的胡茬,「這老城區的路比迷宮還繞,全是青石板鋪的小巷,岔路口比硯台上的冰裂紋還多,虧得晏婷記路,不然咱倆得在雨裡轉圈圈,跟沒頭的蒼蠅似的。」
晏婷白了他一眼,卻還是遞過個油紙包,油紙帶著桐油的香氣,「給你留的堿水粽,涼透了正好解膩,彆跟上次似的搶毓敏的,人家好不容易包的。」
墨雲疏是最後到的,手裡提著個藤編食盒,藤條的縫隙裡漏出桂花的甜香。她的傘麵繪著青城暮色,正是三年前夏至畫的圖樣——遠山如黛,近水含煙,還有疏硯齋的竹籬爬著薔薇,那是他畫了整整一個下午的心血。
「毓敏在廚房忙活呢,說要給咱們煮些桂花糖藕,」她開啟食盒,裡麵的菖蒲香囊還帶著清苦香氣,用紅繩係著,墜著小小的桃木珠,「這是新采的艾草,曬乾了能驅蚊,比城裡買的那些香精玩意兒強百倍,你聞,還有露水的味道。」
她忽然瞥見霜降手邊的油紙傘,眼神暗了暗,指尖輕輕拂過傘麵的紋路,「這傘……還是當年淩霜最喜歡的樣式,她總說這纏枝蓮像極了後山的野薔薇,能繞著時光開不敗。」
空氣忽然安靜下來,隻有雨聲敲打著玻璃窗,節奏忽快忽慢,像誰在低聲吟誦著未完成的詩,每個字都帶著濕意。夏至摩挲著硯台邊緣,冰涼的觸感從指尖蔓延開——當年他赴京求學,霜降留守青城,兩人明明是同向而行,都盼著未來的重逢,卻在時光裡走成了背道而馳的軌跡,倒比江湖漂泊更添幾分無奈。這「背馳江湖」的境遇,竟比詩句寫得更真切。
「說起來,這雨倒讓我想起2018年那個夏夜。」弘俊忽然開口,手裡翻著本舊相簿,相簿的封皮是牛皮做的,邊緣已經磨得發亮,「那天也是這樣的急雨,雷聲從遠山滾過來,咱們在疏硯齋煮茶論詩,淩霜還填了首《浣溪沙》,說『傘骨撐開半畝霞』,當時她笑得多開心,眼睛亮得像盛了晚霞。」
照片裡的淩霜笑靨如花,手裡舉著把油紙傘,傘麵映著青城的晚霞,橘紅與淡紫交織,倒比此刻的雨景更添暖意。照片的角落還有半片箬葉,是當時隨手夾進去的,如今已經泛黃發脆。
柳夢璃已抱著琵琶在角落坐下,琴身被雨水潤得格外溫潤,紫檀木的紋理在燈光下清晰可見。她指尖輕撥,《雨打芭蕉》的旋律便漫了開來,起初像細雨叩窗,輕柔細密,帶著江南的婉約;漸漸轉為急雨穿林,錚錚然帶著幾分決絕,似當年淩霜在江邊的等待;末了又歸於平緩,餘韻裡藏著淡淡的悵惘,像雨停後的寂靜。
雨聲、琴聲、粽葉香纏在一起,倒讓這高樓裡的時光,多了幾分青城的煙火氣——那時疏硯齋的院子裡,總飄著墨香與茶香,薔薇在竹籬上靜靜綻放,連風都帶著溫柔。
「這琴聲裡有故事啊。」李娜推門進來,發梢還滴著水,順著脖頸滑進衣領,手裡卻攥著束野薔薇,花瓣上的雨珠像細碎的淚,折射著燈光,「剛纔在地鐵口看見賣花的老婆婆,她的竹籃裡全是野薔薇,說這花是今早采的,帶著露水呢,想著霜降肯定喜歡,就挑了最豔的一束。」
她把花插進青瓷瓶,水流順著花瓣滴落,在桌布上暈開小痕,忽然瞥見霜降傘骨上的刻字,指尖輕輕點了點:「咦?這字跟夏至硯台上的一模一樣,你們當年是特意刻的對不對?」
「是三年前刻的了。」霜降輕聲開口,指尖拂過薔薇花瓣,花瓣的絨毛沾著水珠,涼絲絲的,「那年端午,咱們在望江閣看晚霞,墨掌櫃說,好硯台能留住墨香,好傘骨能撐起歲月,可到頭來,不過是『傘骨空留造虹雨』罷了。」
她忽然笑了,眼角卻泛著紅,像被雨水浸紅的薔薇花瓣,「就像當年我和殤夏在長江邊約定,要一起看遍天下晚霞,從青城的望江閣到江南的秦淮河,結果呢?他成了夏至,我成了霜降,連當年的約定,都快被雨衝忘了。」
夏至的心像被雨泡軟的棉絮,沉甸甸的卻又輕得發飄。忽然想起前世那個雨夜,淩霜撐著油紙傘在長江邊等他,雨水順著傘骨往下淌,在她腳邊積成小小的水窪,倒映著她單薄的身影。那時他總說「此去經年,定會歸來」,可終究還是失了約,倒應了「不複返」三個字的沉重,像硯台墜落在地,碎得徹底。
「彆光顧著傷感,吃塊糖藕甜甜嘴。」毓敏端著瓷碗進來,白瓷碗裡的藕片碼得整齊,上麵的桂花糖霜在燈光下閃著細碎的光,像撒了層金粉,「這藕是今早從老城區買的,孔裡塞的糯米要泡足六個時辰,蒸的時候還得用文火,跟當年包粽子一個道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好東西都得等。」
她給每人遞了一塊,指尖帶著瓷碗的暖意,「墨掌櫃說,這糖藕要配著熱茶吃,甜而不膩,就像回憶裡的好時光,得慢慢品,才能嘗出裡麵的滋味。」
夏至咬了一口糖藕,糯米的綿軟裹著桂花的甜香,還帶著藕的清潤,忽然想起淩霜當年在青城做的桂花糕,也是這樣的味道——她總在重陽前後做,用新采的桂花,拌著磨細的糯米粉,蒸好後在表麵撒層糖霜,甜得恰到好處。抬頭時正撞見霜降的目光,兩人眼神相觸,像雨珠落進平靜的湖麵,泛起層層漣漪,久久不散。
窗外的雨不知何時小了些,陽光透過雲層,在雨幕中織出淡淡的虹,七色的光帶輕柔地橫在天際,正好落在那把油紙傘的傘骨上,泛著溫潤的光,竹骨的紋路被虹光映得格外清晰。
「快看!真的『造虹』了!」韋斌舉著相機抓拍,鏡頭的快門聲與雨聲交織,「這可比我拍過的任何風景都美,虹光穿過傘骨的紋路,像把光織成了網,簡直是老天爺賞飯吃!」
蘇何宇也湊過來,指尖劃過光影,那些光斑在他掌心跳動,「這虹光的角度正好,跟當年在望江閣看見的晚霞一樣,都是把最柔的色,撒在最硬的骨頭上——你看這傘骨是竹做的,硬挺得很,可虹光一照,倒添了幾分軟意,像有了溫度。」
墨雲疏忽然起身,把那捆油紙傘一一撐開,青的像青城的竹,藍的像雨後的天,粉的像初綻的薔薇,傘麵在房間裡鋪展開來,像一片彩色的雲。虹光透過傘麵,在牆上投下七彩的光斑,像把整個夏天的晚霞都搬進了屋裡,溫暖又明亮。
「當年在青城,咱們也是這樣,把傘撐開晾在院子裡,」她指著其中一把繪著薔薇的傘,傘麵上的薔薇是用硃砂畫的,還帶著淡淡的顏料香,「這把是晏婷選的,說要跟院外的薔薇配成一對,開花時站在傘下,分不清是花映人還是人映花;那把繪著硯台的,是夏至挑的,說要刻上『疏硯齋』的名號,以後帶著它走江湖。」
晏婷看著那把薔薇傘,忽然紅了眼眶,指尖摸著傘麵的花紋,「那年我跟邢洲吵架,就是躲在這把傘下和好的。雨下得特彆大,他淋著雨跑來找我,頭發全濕了,說要陪我看遍青城的薔薇,從初春的第一朵到深秋的最後一朵,結果第二年就去了外地工作,跟我玩起了『躲貓貓』,連個訊息都沒有。」
邢洲撓了撓頭,不好意思地笑了,耳尖都紅了,「那不是年輕不懂事嘛,總覺得外麵的世界更精彩,想賺了錢再回來給你買好東西,後來才知道,再好的風景,沒人一起看,也跟白開水似的沒滋味,連薔薇開了都覺得孤單。」
柳夢璃的琴聲不知何時又響了起來,這次彈的是《高山流水》,旋律裡少了幾分悵惘,多了幾分豁達,像雨後天晴的天空,清澈明亮。弘俊翻到相簿最後一頁,是張集體合影:眾人撐著油紙傘站在疏硯齋的院子裡,薔薇爬滿竹籬,晚霞映紅了半邊天,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笑,連風都帶著歡喜。
「你看這張,」他指著照片裡的夏至和霜降,兩人站在最中間,中間隔著半臂的距離,卻都朝著對方的方向微傾,「當時你們倆還不好意思站在一起,是我硬把你們推到一塊的,現在看,倒像是冥冥中自有定數,繞了一圈還是會重逢。」這重逢,倒真應了「背馳江湖可相逢」的讖語。
霜降拿起那把刻著有「霜」字的傘,輕輕遞給夏至,傘柄的溫度透過指尖傳來,帶著淡淡的竹香,「當年你總說,傘要兩個人一起撐才暖,傘沿的雨珠會順著同一個方向滴落,可我偏不信,非要一個人走,以為自己能扛住所有風雨。現在才明白,有些路,再硬的傘骨,也抵不過兩個人的體溫,再大的雨也不怕。」
夏至接過傘,將自己的那把刻著「夏」字的傘與它並在一起,傘骨相觸,發出輕輕的「哢嗒」聲,像兩顆心重新貼在了一起,再也分不開。
雨徹底停了,夕陽透過玻璃窗灑進來,給房間鍍上了層金邊,連空氣中的塵埃都變得可見,在光裡輕輕飛舞。李娜把那束野薔薇插進更大的瓷瓶裡,放在窗邊,陽光落在花瓣上,泛著溫柔的光,「這樣能多開幾天,」她笑著說,「就像咱們的情誼,不管分開多久,再見麵,還是跟當年一樣親,連語氣都沒變。」
毓敏端來剛煮好的桂花糖藕,熱氣騰騰的,甜香漫了滿室,帶著溫暖的氣息,「快趁熱吃,涼了就失了滋味,跟有些機會似的,錯過了就沒了,得抓緊纔好。」
眾人圍坐在一起,吃著糖藕,聊著過往,窗外的虹漸漸淡去,可屋裡的暖卻越來越濃,像化不開的糖霜,甜得人心頭發軟。夏至握著霜降的手,指尖傳來熟悉的溫度,帶著經年未變的觸感——原來真正的情誼,從不是一路同行,而是哪怕背道而馳,也能在某個雨天,因為一把傘、一束花、一塊糖藕,重新相逢,重新溫暖彼此。這便是「背馳江湖可相逢」最真切的模樣。
暮色漸濃時,眾人起身告辭。邢洲扛著剩下的油紙傘,傘柄在肩上輕輕晃動,晏婷跟在他身邊,兩人有說有笑,時不時互相推搡一下,像回到了當年在青城的時光,連腳步都變得輕快。
柳夢璃和弘俊並肩走在前麵,琵琶盒的帶子搭在弘俊肩上,琴聲的餘韻還縈繞在耳畔,淡淡的,卻揮之不去。墨雲疏、沐薇夏、李娜、蘇何宇、韋斌也陸續離開,留下滿室的花香與墨香,還有未散的暖意。
夏至和霜降撐著那對分彆雕著「夏」與「霜」的傘,慢慢走在雨後的街道上。路燈在濕漉漉的路麵上投下長長的影子,兩人的影子纏在一起,像再也分不開的藤蔓,在地上蜿蜒。
「明天,咱們回青城看看吧?」霜降輕聲說,指尖劃過傘麵的薔薇花紋,那些紋路已經被時光磨得溫潤,「看看疏硯齋的院子,竹籬上的薔薇是不是還開得熱鬨,看看望江閣的晚霞是不是還像當年那樣紅,還有……當年沒送出去的那封信,或許還能找到痕跡。」
夏至點頭,把傘往她那邊挪了挪,讓她徹底躲在傘下,「好,」他說,「還要帶上這方硯台,帶上這把傘,把當年沒說完的話,沒看完的風景,都補回來。咱們還要在疏硯齋的院子裡煮茶,看薔薇落進茶碗裡。」
雨珠從傘沿滴落,在路麵上暈出小小的圈,像時光留下的印記,也像未來展開的畫卷,一圈圈擴散開去。
傘骨上的虹光雖已淡去,可那溫暖的印記,卻永遠留在了兩人心裡。就像《雨辭》裡寫的那樣,「傘骨空留造虹雨」,可隻要心還在一起,哪怕雨停虹散,也能在歲月裡,重新織出屬於他們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