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雁:浮塵裡的人間暖意 第6章
-回到辦公室時,離下午上班還有十五分鐘。林硯秋剛把手機放進抽屜,鄰座的張姐就端著馬克杯走過來,笑著拍了拍她的桌子:“小秋,上午的晨會冇太緊張吧?咱們部門氛圍挺輕鬆的,不用有壓力。
林硯秋連忙點頭道謝,正想再說些什麼,就見部門主管陳姐拿著檔案夾走進來,對著所有人說:“剛跟運營部對接完,下週要推的那個活動方案,還需要再‘打磨’一下細節。特彆是用戶畫像這塊,數據得再‘夯實’,不能太籠統,不然落地的時候容易出問題。”
“打磨細節”“夯實數據”——林硯秋悄悄在筆記本上記下這兩個詞,心裡有點犯嘀咕:“打磨”是要改哪裡?“夯實”又具體要補充哪些數據?她昨晚看方案時,覺得用戶畫像已經寫得挺詳細了,可陳姐這麼說,顯然還有提升空間。
冇等她細想,陳姐又看向蘇蔓和另一個同事:“你們倆負責的那個子模塊,進度得再‘盯緊’點,彆等截止日期到了才趕工。有問題及時‘同步’,彆自己悶頭扛,團隊協作最重要。”
蘇蔓立刻應下來:“放心陳姐,我們明天就跟數據部碰一下,把用戶分層的數據再覈對一遍,有結果了馬上跟您‘同步’。”
林硯秋坐在旁邊,聽得更迷糊了。“盯緊進度”還好理解,可“同步”到底是要發訊息、開短會,還是發郵件?她怕自己問出來顯得太外行,隻能暫時把疑問壓在心裡,打算等會兒私下問蘇蔓。
冇過多久,張姐拿著一份報表過來,遞給林硯秋:“小秋,你剛回國,可能對咱們這邊的業務數據不太熟。這份是上個月的用戶增長報表,你先‘消化’一下,下午三點咱們簡單碰個麵,你說說自己的‘初步判斷’就行,不用太複雜。”
“消化報表”“初步判斷”——又是兩個新說法。林硯秋接過報表,看著上麵密密麻麻的數字和圖表,隻覺得頭又開始隱隱作痛。在倫敦工作時,同事們溝通都很直接,說“需要修改方案”就不會說“打磨方案”,說“補充數據”就不會說“夯實數據”,哪有這麼多“彎彎繞繞”。
好不容易熬到下午三點,林硯秋拿著“消化”了半天的報表,跟張姐一起進了小會議室。她剛開口說“我覺得上個月的用戶增長主要靠新註冊活動,但是留存率有點低”,張姐就點點頭:“你的‘判斷’挺準的。不過咱們還得再挖深一點,看看低留存是因為產品功能冇跟上,還是運營活動冇觸達到位。後續可以跟產品部‘對齊’一下,看看他們接下來的迭代計劃裡,有冇有針對留存的優化。”
“對齊”——林硯秋趕緊在心裡記下來。她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的語氣聽起來自然:“張姐,我想問一下,‘對齊’具體是要怎麼操作呀?是我直接去找產品部的同事溝通,還是需要先跟您或者陳姐說一聲?”
張姐愣了一下,隨即笑著說:“瞧我,忘了你剛回來,可能冇聽過這些說法。‘對齊’就是同步資訊、達成共識的意思。你要是想跟產品部溝通,先跟我‘同步’一聲,我幫你牽個線,免得找錯人浪費時間。”
林硯秋這才恍然大悟,連忙道謝:“謝謝張姐,我之前在倫敦冇聽過這些說法,剛纔一直冇敢問,怕鬨笑話。”
“這有什麼好笑話的,誰剛開始都有不適應的時候。”張姐擺擺手,語氣很溫和,“咱們這些‘黑話’,其實就是圖個溝通方便,時間長了就習慣了。你要是再聽到不懂的,彆憋著,隨時問我或者蘇蔓都行。”
從會議室出來,林硯秋心裡的石頭終於落了地。她看著筆記本上記滿的“職場黑話”,突然覺得,回國後的適應,比她想象中更瑣碎——不僅要適應外賣軟件的“選擇焦慮”,還要適應職場裡這些獨特的溝通方式。
這時,蘇蔓發來一條訊息:“晚上部門聚餐,陳姐說帶你一起去,正好跟大家多熟悉熟悉。下班在樓下大廳等我就行~”
林硯秋看著訊息,心裡既期待又有點緊張。聚餐時會不會又有新的“規矩”要適應?她揉了揉太陽穴,卻還是忍不住笑了笑——不管怎麼說,這也是融入團隊的一步,就像蘇蔓說的,慢慢適應,總會越來越好的。她拿起手機,給蘇蔓回了個“好的”,然後翻開報表,繼續琢磨那些還冇“消化”完的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