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雁:浮塵裡的人間暖意 第7章
-從張姐的小會議室出來,林硯秋抱著那份用戶增長報表回到工位,打開Excel表格逐行梳理數據。她把上個月的新註冊用戶按渠道分類,又對比了7天留存率和30天留存率,發現社交媒體渠道的新用戶雖然多,但留存率比線下活動渠道低了近20%。她在筆記本上寫下“建議後續重點跟進線下活動轉化,同步優化社交媒體內容”,想著下午跟張姐反饋時能更有條理。
“小秋,這份上週的考勤表幫我遞給行政部的李姐唄?就在咱們隔壁辦公室。”鄰座的小王突然轉頭,手裡拿著一張表格。林硯秋連忙接過:“冇問題,我這就去。”她走到行政部,正好碰到之前幫她辦理入職的李姐,笑著打了招呼:“李姐,這是小王給您的考勤表。對了,上次您說的員工福利手冊,我後來看了,特彆詳細,謝謝啦。”李姐笑著擺手:“客氣啥,有不懂的隨時來問我。”
回到工位時,蘇蔓正對著電腦敲鍵盤,看到她回來,悄悄湊過來:“下午陳姐說的‘打磨方案’,其實就是讓咱們把用戶畫像裡的年齡、職業細分一下,比如25-30歲這個區間,再分成職場新人、中層管理者,這樣後續的活動策劃能更精準。”林硯秋恍然大悟,連忙在筆記本上補充:“用戶畫像需細分人群標簽”。兩人正說著,張姐走了過來,拿起林硯秋桌上的報表看了一眼:“小秋,你梳理的數據挺清晰啊,下午跟我反饋的時候,重點說下你對留存率低的看法就行,不用太緊張。”林硯秋點點頭,心裡踏實了不少。
下午三點的反饋會很順利,林硯秋把自己梳理的數據和想法有條理地說了出來,張姐聽完點點頭:“你的判斷很準,後續咱們就按這個方向調整。對了,晚上部門聚餐,陳姐特意讓我叫上你,正好跟大家多熟悉熟悉。”林硯秋心裡一暖,連忙答應:“好的,謝謝張姐。”
下班鈴聲剛響,辦公室裡的人就陸續收拾東西。蘇蔓拎著包走到林硯秋桌邊,笑著晃了晃手機:“我剛跟陳姐確認了,聚餐的地方就在公司旁邊的湘菜館,走路五分鐘就到,不用擠地鐵。”
林硯秋點點頭,把筆記本電腦放進包裡,心裡卻悄悄打起了鼓。在倫敦時,同事聚餐大多是AA製,大家選個簡單的餐廳,聊聊工作外的話題,吃完就各自回家。可她總覺得國內的職場聚餐,或許藏著不少自己不知道的“規矩”。
兩人走到樓下時,陳姐和張姐已經在等了,還有幾個部門裡冇打過招呼的同事也陸續過來。一行人說說笑笑往湘菜館走,張姐特意放慢腳步跟林硯秋並肩:“這家湘菜館的剁椒魚頭特彆正宗,不過要是你不能吃辣,提前跟服務員說少放辣,彆硬撐。”
林硯秋心裡一暖,連忙道謝:“我能吃一點辣,不過確實吃不了太辣,到時候我注意點。”
到了餐廳,陳姐徑直走向靠窗的大圓桌,笑著招呼大家:“都坐,彆拘謹。小秋,你坐我旁邊吧,正好跟你聊聊接下來的工作安排。”
林硯秋愣了一下,連忙走過去坐下。她悄悄觀察了一下,張姐坐在陳姐另一邊,蘇蔓則坐在她旁邊,其他同事也各自找位置坐下,冇人去坐陳姐正對麵的位置——她心裡暗暗記下,這大概也是聚餐時的小講究。
服務員拿來菜單,陳姐先遞給林硯秋:“小秋,你第一次來,先看看想吃什麼,彆客氣。”
林硯秋接過菜單,看著上麵滿是辣椒圖案的菜品,有點不知所措。她記得蘇蔓說過陳姐愛吃辣,可又怕自己點的菜不合其他人胃口,猶豫了半天,還是把菜單遞迴去:“陳姐,我不太懂這裡的特色,還是您和大家點吧,我都可以。”
陳姐笑著冇推辭,接過菜單跟大家商量:“那我先點個剁椒魚頭,這是他們家的招牌。張姐,你上次說想吃的小炒黃牛肉要不要點?還有小王,你不是愛吃擂辣椒皮蛋嗎?”她一邊問,一邊對著菜單勾劃,還特意回頭問林硯秋:“小秋,給你點個不辣的蒜蓉粉絲蒸蝦怎麼樣?再配個清炒西蘭花,解膩又下飯。”
林硯秋連忙點頭:“謝謝陳姐,您安排就行。”
菜剛點完,服務員就端來一壺熱茶。張姐拿起茶壺,先給陳姐倒了一杯,然後依次給其他人倒茶,輪到林硯秋時,她連忙伸手扶住杯子:“張姐,我自己來就行,您彆麻煩。”
“冇事,舉手之勞。”張姐笑著把茶杯遞到她麵前,“咱們這兒吃飯,倒茶、添酒這些小事,都是互相幫忙,不用太見外。”
林硯秋看著桌上的茶杯,突然想起昨天HR李姐說的“本土化規則”——原來這些看似平常的舉動,也是職場相處的一部分。
菜很快上齊了,剁椒魚頭冒著熱氣,紅亮的辣椒看著就讓人有食慾;蒜蓉粉絲蒸蝦裹著濃鬱的蒜蓉,香味撲鼻。陳姐拿起筷子,先夾了一塊魚頭肉放進碗裡,然後笑著說:“大家彆等了,快吃,涼了就不好吃了。小秋,你嚐嚐這個蝦,看合不合口味。”
林硯秋夾了一隻蝦,蝦肉Q彈,蒜蓉的香味完全滲了進去,確實好吃。她正想道謝,就見旁邊的小王端起茶杯,對著陳姐說:“陳姐,謝謝您今天組織聚餐,還特意照顧新同事,我以茶代酒,敬您一杯。”
陳姐笑著端起杯子跟他碰了一下:“都是一個部門的,不用這麼客氣。以後大家工作上互相幫襯,把項目做好纔是最重要的。”
緊接著,其他同事也陸續端起茶杯,要麼敬陳姐,要麼互相碰杯。林硯秋有點猶豫,不知道自己該不該主動敬酒。蘇蔓看出了她的侷促,悄悄用胳膊肘碰了碰她,小聲說:“不用緊張,咱們部門不勸酒,想敬就敬,不想敬也沒關係。”
林硯秋鬆了口氣,端起茶杯,對著陳姐和張姐說:“陳姐,張姐,謝謝你們這段時間的照顧,我以後會好好努力的。”
陳姐笑著點點頭:“不用急,慢慢來。你剛回國,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有什麼不適應的,隨時跟我們說。”
聚餐的氣氛越來越熱鬨,大家聊著工作上的趣事,偶爾也說些生活裡的話題。林硯秋坐在旁邊,聽著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心裡的陌生感漸漸少了些。她突然覺得,這些聚餐桌上的“隱形規則”,其實也藏著同事間的善意——就像陳姐特意為她點不辣的菜,張姐主動幫她倒茶,蘇蔓悄悄給她解圍。
吃到一半,陳姐突然想起什麼,對著林硯秋說:“對了小秋,下週一有個跨部門的項目會,你跟我一起去旁聽吧。正好讓你熟悉一下其他部門的同事,也瞭解一下咱們公司的項目流程。”
林硯秋心裡一喜,連忙答應:“好的陳姐,我一定好好準備。”
她知道,這又是一次適應的機會——從午餐的選擇焦慮,到職場黑話的理解,再到聚餐規則的熟悉,每一步都在讓她離這個新環境更近。隻是一想到要跟其他部門的人接觸,還要旁聽正式的項目會,她心裡還是忍不住有點緊張:跨部門溝通會不會又有新的“規矩”?項目會上會不會又有聽不懂的術語?
聚餐結束後,蘇蔓陪林硯秋往地鐵口走。看著路邊亮起的路燈,林硯秋忍不住問:“蘇蔓,下週一的項目會,有冇有什麼需要特彆注意的呀?比如跟其他部門的同事溝通,要不要注意什麼?”
蘇蔓笑著拍了拍她的肩膀:“彆擔心,有陳姐在呢。到時候你多聽少說,記好筆記就行。要是有不懂的,會後問我或者陳姐都可以。”
林硯秋點點頭,心裡的緊張稍微緩解了些。她抬頭看著夜空,心裡暗暗告訴自己:不管有多少需要適應的地方,隻要一步一步來,總會慢慢做好的。而下週一的項目會,就是她要跨出的下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