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道書 第36章 秋分收種
秋分的晨光帶著清透的涼意,漫過望川村的粟田。林羽背著揹包走在田埂上,鞋跟踢起的穀殼在晨光裡飄成金粉,與遠處割粟的“唰唰”聲、木鍁揚穀的“呼呼”聲交織成秋分特有的勻淨——這是“晝夜均,寒暑平”的時節,連空氣裡都飄著“一半是收割的金,一半是播種的褐”的氣息,像給整個村子鋪了塊拚色布毯,既不忙亂也不閒散。
村東的粟田裡,穿短打的農人們正彎腰割穗。領頭的老漢握鐮刀的角度始終與粟稈成四十五度,刀刃劃過的力度剛好切斷莖稈卻不散落穀粒,“這粟得‘留三寸茬’,”他捆粟的動作勻如鐘擺,五束一捆,繩結打得鬆緊適度,“《詩經》說‘黍稷重穋,禾麻菽麥’,秋分要收得勻,得讓茬根紮土,為冬麥留地力。”
林羽蹲在田埂邊,看粟穗在竹筐裡碼成整齊的方陣。每筐的數量不多不少正好三十穗,“這叫‘均收法’,”老農用手掂筐的動作精準,“多則壓折穗柄,少則跑空趟,《易經》‘泰卦’說‘天地交而萬物通’,秋分收糧,得讓每株作物都儘本分,不偏不倚。”粟粒從穗間滑落的軌跡呈直線,在青石板上積成均勻的薄層,像給地麵鍍了層碎金。
按約定幫村民種冬麥前,林羽先去青崖山看靈草。石階上的露水被踩出對稱的腳印,左右間距恰好與肩同寬,像被量過的刻度。泉邊的靈草已蜷成緊湊的團,十片葉子向內收攏如握拳,葉尖的紅紋凝成深褐,“《易經》‘剝卦’說‘剝,剝也,柔變剛也’,”林羽用鬆枝輕撥葉團的動作如觸琉璃,“你也懂秋分的理,把力氣都斂進根裡了。”
他往根部培土的動作如堆玉,新添的塘泥與舊土按“一塘三土”的比例調和,混著的草木灰細如煙塵,“多則灼根,少則缺肥,”指尖捏土的力度剛好能攥成球卻不黏手,“《道德經》說‘知止不殆’,秋分護苗,得守著‘收種相濟’的度。”守泉老漢正往石灶裡添粟稈,火苗躥起的高度齊如竹尺,“這稈得‘曬乾的硬芯’,”他添柴的動作緩如計時,“《詩經》說‘樵彼桑薪’,硬稈耐燒,就像秋分的日子,得攢著勁過。”
往冬麥田走的路上,林羽遇見幾個揚穀的婦人。穿藍布衫的大嫂正用竹篩揚粟,篩子晃動的弧度圓潤如滿月,“這粟得‘三揚三篩’,”她分離穀粒與雜質的動作麻利,每揚一次都讓風帶走空殼,“《易經》‘謙卦’說‘謙尊而光’,秋分揚穀,得讓癟粒與實粒各歸其位,不混不雜纔好藏。”
揚好的粟粒在竹匾裡攤成圓形,厚度勻如銅錢,“內圈厚,外圈薄,”大嫂用木刮板劃圈的動作整齊,圈痕如圓規畫出,“《道德經》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中間多的往邊上勻,才曬得透。”孩童們用粟粒在匾邊拚“平”字,筆畫的起收處都用兩粒粟,“《易經》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兩粒為對,像秋分晝夜均分。”
冬麥田的田埂上,幾個後生正用耬車播種。耬腳入土的深度一寸,行距六寸,“這麥得‘勻播淺埋’,”後生扶耬的力度勻如懸秤,每步前進的距離一尺,“《詩經》說‘播厥百穀,既庭且碩’,秋分種麥,得讓種子在土裡站成隊,不擠不疏纔好長。”
播好的麥溝被木滾壓實,痕跡勻如琴鍵,“壓得太實則難出芽,太鬆則易被鳥啄,”負責壓田的老漢推動木滾的動作平穩,“《易經》‘恒卦’說‘恒,久也’,種麥如做人,得拿捏好鬆緊。”遠處的婦人正往麥溝撒草木灰,手捏灰的力度均勻,每尺撒一把,“這灰能防蟲害,”她撒灰的軌跡呈直線,“就像給種子搭了層防護網。”
午後的陽光帶著暖意,林羽在村頭的祭月台歇腳。穿長衫的族長正擺放祭品,月餅、栗子、石榴擺成圓形,“這祭得‘日入而始,月出而終’,”他調整供盤的位置,間距三寸,“《禮記》說‘仲秋之月,禮祀太陰’,秋分祭月,求日月均分,秋收圓滿,冬藏安穩。”
祭品中的月餅分甜鹹兩種,每種六塊,“甜的敬月,鹹的留人,”族長分月餅的動作均勻,“《易經》‘歸妹卦’說‘天地之大義也’,人月相濟,才得均平。”孩童們捧著自己做的兔兒爺,泥偶的耳朵長度相同,“這是‘月神使者’,”他們齊聲說,“保佑麥子安全過冬。”
村西的磨坊裡,穿粗布褂的碾匠正磨新粟。石磨轉動的速度勻如鐘擺,每轉五圈添一勺粟,“這麵得‘兩磨兩篩’,”他用竹片刮磨盤的動作輕柔,頭磨出粗粉,二磨出細粉,“《道德經》說‘少則得,多則惑’,秋分磨麵,粗細分開用,粗的做窩窩,細的做月餅,不糟踐。”
磨坊的竹匾裡,粟粉按粗細碼成兩堆,每堆的重量相同,“張嬸家要做祭品,多給細粉,”碾匠往袋裡裝粉的動作自然,“李伯家要喂牲口,粗粉多些,各取所需纔是均平。”牆角的陶甕裡,泡著的粟米正在發酵,“這是做米酒的,”學徒攪米的動作均勻,“多攪則酸,少攪則淡,得順其性。”
傍晚的霞光給祭月台鍍上金紅,林羽坐在石碾上,看村民們分祭月的供品。穿青布衫的婦人把月餅掰成四瓣,每瓣的大小相同,“一戶一瓣甜,一瓣鹹,”她分餅的動作麻利,“《易經》‘兌卦’說‘兌,悅也’,秋分均平,得讓每家都嘗到月神的福。”
分栗子的老漢用手掂栗的動作精準,每袋的數量二十顆,“大的給孩子,小的給老人,”他撿栗子的動作自然,“孩子愛嚼脆的,老人愛吃軟的,各得其所纔是真均平。”祭月台的餘燼被掃成小堆,“這灰得撒在麥田裡,”守台的老漢動作虔誠,“《詩經》說‘祭以清酒,從以騂牡’,祭品的灰能肥田,纔算沒辜負。”
村東的作坊裡,幾個婦人正做秋分餅。穿綠布圍裙的廚娘往粟粉裡加棗泥的動作均勻,每斤粉放四兩棗,“這餅得‘鏊子慢烙’,”她翻餅的動作平穩,每麵烙的時間相同,“《易經》‘鼎卦’說‘鼎有實’,秋分吃餅,得外焦裡軟,帶著棗香纔好。”
烙好的餅摞成圓形,每層八塊,“八為分,”裝餅的動作麻利,“《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分到每家都一樣,才叫均平。”作坊的石臼裡,新收的芝麻正被碾成醬,石杵起落的力度均勻,每杵的落點都在臼心,“這醬抹餅上,”碾醬的婦人說,“香得很,就像秋分的日子,不冷不熱正好。”
戲台後的廚房裡,幾個老漢正熬秋分粥。穿粗布褂的師傅往鍋裡放粟米、花生、紅棗的動作均勻,每種食材的量相同,“這粥得‘文火熬’,”他添柴的動作緩慢,“《易經》‘頤卦’說‘頤養之道’,秋分喝粥,得稠稀適中,暖而不燙才養人。”
熬好的粥裝在陶碗裡,米粒懸浮的密度相同,“每人一碗,”分粥的動作均勻,“老人多放棗,孩子多放花生,”師傅笑著說,“《道德經》說‘既以為人,己愈有’,順著需求分,纔是真均平。”灶台邊的竹籃裡,新摘的梨切成瓣,“這梨能潤肺,”洗梨的姑娘動作麻利,“秋分燥,配粥吃正好。”
夜深時,林羽坐在客棧的窗前,看祭月的村民們散去。月光在地上投下均勻的影,與火把的光交織成銀金相間的網,“這月得‘正懸中天’,”客棧掌櫃指著月亮的位置,“《易經》‘豐卦’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秋分月最圓,卻不盛極,這纔是均平的理。”
粟田的打穀聲漸漸停了,隻有風車轉動的“吱呀”聲還在斷續響起。“秋分的穀,得‘一半入倉,一半留種’,”掌櫃敲了敲窗沿,“《道德經》說‘物壯則老’,留種才得迴圈,不然明年就空了。”遠處傳來打更人的梆子聲,“咚——咚——”,節奏比白露時更勻淨,像是被月光洗過的銀槌。
林羽翻開《太初規則》,月光透過窗欞落在書頁上,其中一頁畫著幅秋分農耕圖,割粟、種麥、祭月、做餅的場景連成環形,像個首尾相接的圓。他摸出懷裡的羅盤,銅針在“坤”位微微顫動,指標映著窗外的月光,泛出溫潤的光——青崖山的靈草此刻定在鬆蔭裡縮成一團,葉片上的月光勻如薄霜,像懂得“秋分均平”的理。
他突然想起《道德經》裡的話:“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所謂規則的公平,從不是“強求一致”的刻板,而是“收種相濟”的均平——是割粟時的留茬、種麥時的勻播、祭月時的分食、做餅時的均分,是每種應對在“均平”中守住的平衡。就像《易經》“謙卦”的“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秋分均平,是讓收割與播種各占其位,讓人與天地各得其所。
後半夜的月光帶著清輝,鋪滿了窗台上的野菊。林羽聽著穀倉傳來的穀物“簌簌”聲,像在聽糧食均勻的呼吸。“秋分的麥,得‘夜潤日晾’,”隔壁老農的夢話傳來,“露水勻著澆,日頭勻著曬,才長得齊。”他想起白天種麥的場景,勻播淺埋、草木護芽、按需分種——這不正是“秋分”的真意?收得均勻,種得周正,在收種間為迴圈鋪路。
天邊泛起魚肚白時,林羽起身準備去青崖山。客棧掌櫃遞來塊秋分餅,“這是祭月剩下的,帶著月神的福,”他指了指餅上的芝麻,“《易經》‘隨卦’說‘隨,順也’,順著節氣走,才安穩。”
林羽漫步在通往青崖山的小徑上,道路兩旁的田野裡,一片繁忙的景象展現在眼前。他遠遠地看到田埂上有幾位農人正在忙碌地檢視粟田。
隻見農人們手持鋤頭,熟練而有節奏地翻動著殘茬。每一次鋤頭落下,都像是在演奏一場優美的交響樂,土塊在鋤頭的翻動下,如碎玉般散開,彷彿大地也在為這美妙的動作而歡呼。
“《道德經》說‘天得一以清’,”一位農人笑著向林羽打招呼,“秋分翻地,得把土弄勻,纔好保墒呢。”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農作的深刻理解和對自然規律的敬畏。
林羽微笑著回應,他知道,秋分之後便是寒露,秋天的氣息愈發濃鬱。然而,正是這種均平的智慧,使得萬物都有了條理。靈草在鬆蔭下靜靜地蓄積著力量,等待著合適的時機綻放;麥田在均勻的播種後,孕育著新的生命,期待著茁壯成長;村民們在收獲和播種之後,將糧食妥善收藏,為未來的生活做好準備。
這一切,都讓林羽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
快到泉邊時,林羽看見靈草葉上的月光。借著晨光發現葉片的褐紅已漫至葉柄,根部的土壤結著層薄霜,“《易經》‘艮卦’說‘艮其背,不獲其身’,”他蹲下身輕觸葉片,“你在‘藏’生機,等來年春分再醒。”鬆風吹過,靈草團依舊蜷著,像是在回應這秋分的晨光——在均平的時節,懂得“收”與“種”的平衡,才能在迴圈中守住生機。
林羽給靈草周圍鋪了層乾鬆針,厚度勻如棉絮,“這是‘暖毯’,”他拍了拍鬆針,“秋分夜寒,得護住根。”守泉老漢遞來碗粟米粥,“這是新熬的,喝了暖身子,”他指了指碗裡的棗,“《詩經》說‘八月剝棗,十月獲稻’,應時的吃食最養人。”
走下山時,林羽回頭望了一眼。泉眼在晨光裡泛著粼粼波光,靈草團在鬆蔭裡若隱若現,粟田的田埂上已插滿了麥種袋。他知道,接下來的日子會更涼,但均平的智慧已讓萬物有了著落。就像這秋分的規則,從不在“收儘”或“種滿”,而在收種相濟、均平以待,在平衡中為迴圈蓄能,讓每個生命都能在均分的時光裡,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