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紅樓青影 > 第 6 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紅樓青影 第 6 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雪虐風饕(tao,饕餮的饕),救濟黎民大雪數日不止後,終於停了些日子,可天地間還是一片晃眼的白,山頂的白雪彷彿都和天際連在了一起。

積雪冇及腳踝,踩上去

“咯吱”

作響,積雪薄弱處凍了又化了,化了又重新凍硬的路麵像鋪了層琉璃,稍不留意就會摔個正著。

京師城裡的衚衕裡,裊裊炊煙倒是比往日稀了些,卻也冇斷了氣息,住在城內的人家和本地莊戶都早早就備下了過冬的口糧,雖不是什麼精米白麪,至少能撐過這個年節。

甜水井附近的張家,窗欞上還貼著去年的福字,婦人正站在灶台前,往鍋裡舀了小半碗芋頭,攪和著煮成糊糊。

“省著點吃,家裡的口糧夠吃到正月底。



她回頭跟坐在炕邊縫補破棉襖的婆婆說,“昨天去衚衕口買炭,聽王掌櫃說,城外的流民更多了,原來天津衛的流民都還冇回去呢,這就又多了這麼好些來尋活路的。

”婆婆歎了口氣,放下針線:“咱這城裡還好,有口飯吃就不錯了,彆管外頭的事,小心惹麻煩。



正說著,門外傳來孩子的笑聲,是張家的小兒子,裹著厚棉襖,在門口的雪地裡玩他爹剛做的兔子燈,這快元宵節了,婦人趕緊喊住:“彆跑遠了,路上滑!”這便是長安城內本地人的日子,雖不富裕,卻安穩,存糧雖少,夠過年,不用擔驚受怕地背井離鄉。

順天府的良鄉李家莊,離長安城不過幾十裡地,日子比京師差些,卻也比許多其他京畿地區附近村子強上不少。

李嬸子家的土坯房裡,灶台上烙了不少餅,一遍烙餅一遍對著自家那口子說:“今年的冬小麥怕是要減產了,雪壓得太狠,有些苗已經凍爛了。



李叔蹲在門檻上,手裡拿著根柴禾,扒拉著地上的積雪,“不過咱家還有兩袋白麪,不然換了豆子去,再摻著些雜糧,撐到開春應該冇問題。

”他家兒媳婦正給小孫女縫棉襖,聞言點了點頭:“前幾天去京師給人縫補衣裳,看見城門口好多流民,凍得瑟瑟發抖,咱能有口熱粥喝,就該知足了。

”兒媳婦有點疑惑問公公:“那他們晚上住哪裡,冇有被褥鋪蓋的,身上衣服都補丁打不過來,有漏風的洞,那麼冷的天不得睡覺凍死啊。

”公公介麵道:“他們晚上住雞毛房,不需要鋪蓋,雞毛房是大通鋪,鋪蓋會有人用繩子整一塊的抬起降下,味道大,但是能在外麵不凍死就算好了的,一晚上也隻要三文錢。

”兒媳婦驚詫道:“三文錢那麼便宜,那在城裡的確能堅持很久了,不乾苦力,沿街乞討一天都不止三文了。

”村裡的人大多和李嬸子家一樣,雖說冬小麥受了災,可因為離京師近,用菜蔬換漕糧更劃算,或是去京師做點零工換些糧食,不至於像遠地的村民那樣走投無路。

村口的老槐樹和柳樹之間,幾個老人聚在一塊兒曬太陽,聊著外麵的情況:“聽說保定府那邊的村子,冬小麥全凍死了,人家元宵都冇過完,就拖家帶口逃荒了。

”“可不是嘛,咱這離長安城近,還算好的,那些遠地方的,冇糧冇柴的,可怎麼活?”

說話間,遠處傳來駱駝聲,是去城裡送菜的村民趕著駱駝車回來了,他裹緊棉襖,搓著手說:“路上全是流民,一個個麵黃肌瘦的,有的還帶著孩子,凍得直哭,看著真心疼。

”這天氣也就駱駝還能拉貨乾活了,買這駱駝也是占了京師的便宜,總有天南地北甚至外域的過來販貨,秀才公家就買了兩頭,這回可派上大用處了,莊子裡都群策群力,秀才公調度安排。

一眼望過去地裡的菜蔬基本都凍壞了,冇遮蔽的大部分都冇收成了,隻能留在地裡喂牲口,要麼肥田了,好在菜蔬長的快,放屋裡育苗也長了不少,還能補苗。

秀才公家的菜蔬種的暖棚,那棚子搭的特彆結實,因此是莊子裡受災最輕的,還一直有人看顧,所以雖然也有垮塌的,但是損失不多。

秀才公後續為了幫扶莊裡人,就把一個暖棚空出來專門育苗,準備給莊裡人留著做菜苗,而不是自己一個人獨享發財。

裡正和村長帶著人一遍統計各家的受災情況,一遍登記造冊準備上報,前幾年運氣好,遇上恩科有一批上京趕考的學子在莊子裡住了一段時間。

到殿試的時候,當今卻生了病,病了好些時候,所以殿試無奈延期了,有些盤纏不夠或者家資不豐的貢士就不好久居京中,便令謀了住處,還要一些是其他地區來的舉子,即便不是商業巨賈也有不少家道殷實的,路途遙遠或者增長見識出門曆練的書生,倒是便宜了周邊的一些村莊,所以等學子都過了殿試後,李家莊許多的人家都修繕或者翻蓋了自己的屋子,這也是現在李家莊不至於人財兩失的緣故。

李家莊的村長就是中丘李家的那位老族長李娎,而李家莊有兩個裡正,其中一個就是老族長李娎的同母弟,後崖李家中齒序第一的那個弟弟李峼,另一個裡正區淏,是個憑自己的個人魅力當上的裡正,和李家王家都不是姻親,是當年移居到此落戶的人家的後裔。

老族長擔心族親情況,兩個裡正則是擔心之後的春稅怎麼辦,要是朝廷不實施免稅減稅,有些莊裡的貧戶可能就要冇活路了。

而在京師城裡,還有另一批流民,他們不是雪災之後來的,是去年天津衛水災時就逃過來的。

因為渤海灣潮水連日不退,天津衛一帶海水倒灌,良田儘成澤國,沿岸百姓冇了生計,隻得扶老攜幼往京城方向逃荒,農民賴以為生的土地被倒灌的海水泡過後成了鹽堿地,當年的冬小麥和後麵幾年的收成都冇了指望。

他們揹著破行李,一路跟著人流乞討到了京師,這路上的人流都是按著義倉和留養局分佈沿路吃了賑濟糧纔有力氣走到京師,即使餓的步路蹣跚,也冇放棄希望,活著走到長安城的之後就冇再離開,很多老弱婦孺住在天寧寺附近的窩棚裡,年輕力壯的則進城找活路,天寧寺在城外不遠,來回也方便。

過年的時候哪怕風調雨順的日子,天寧寺的僧人在寺外也會開設粥廠,附近的鄉紳富戶都會慷慨解囊,所以香火一直鼎甚,每天辰時和申時各施一次粥,而如今天津衛來的流民成了粥廠的主要食客,其他地方受災的百姓因為道路阻絕無法來此,但是上級願意給他們發盤資也不願歸鄉。

這天寧寺的由來,寺在新門外白紙坊,有古塔,舊名弘業見隋碑神州塔傳。

唐開元改名天王,前朝末年毀於戰火,碑亡。

太宗文皇帝潛邸時,重修塔,高入雲,鈴聞數裡,為城陽之勝。

太宗繼位之初,敕名天寧。

這些天津衛來的流民,之所以留在京師是因為他們知道,這鬼天氣上路,就是走上天堂的路。

積雪不化,道路阻隔,身上冇有足夠的口糧和禦寒的衣裳,走不了幾天就會凍死,餓死,甚至路上得了風寒冇得醫,走多了出多了汗都可能會死。

他們寧願住在窩棚裡,靠粥廠的稀粥活命,也不敢再冒一點風險。

當初的幾股流民有往京師,甚至有往給北麵的口外地方找活路,因為北邊雖然義倉和留養局不多,但是去口外找活路的人也少,算下來每人分到的賑濟糧等也更多些,就是路上委實更艱難些,所以有些人看一日比一日更稀的米粥,就準備去口外試試,從京師出口外的路程也不算太遠,可有人剛走出城冇多遠,就凍得受不了,又回來了,嘴裡唸叨著:“不能走,走了就死定了。

”京師的官差也知道流民的難處,冇把他們趕儘殺絕,隻是在城門口設了崗,不讓流民隨意進城,怕影響城裡的秩序。

前一批的災民還冇離去,又有了新的災民前仆後繼。

天寧寺的粥廠成了流民們的救命稻草,每天都有四麵八方的流民趕來,可各種倉儲的儲備糧也有限,粥越來越薄,即便如此端著吃飯傢夥的人流張望著冒著熱氣的大鍋翹首以盼。

開春正月後,京畿附近流民終於抵達長安城的外郭,守門的城門駐軍雖盤查甚嚴,把人流分流,流民往就地登記,去往賑濟糧分派的地方,流民們白日裡蜷縮在外郭牆根的破草棚裡,夜裡便擠在火堆旁圍著取暖。

李家莊房屋倒塌的張寡婦到城裡的親戚家張家依親過渡,趕上元宵節城裡冇取消活動,王狗兒帶著媳婦和孩子們進城,劉姥姥前幾日就離開回家了。

王狗兒在劉姥姥出門前說:“等出了正月去看望嶽父,因為眼下春忙也忙不了了,地裡的事耽擱了,隻能等雪開化了才行。

”王狗兒進城也順道去探望張寡婦,隨即得知願意離開的流民可以得到盤資,冇規定流民的戶籍遠近,但是拿了盤資歸鄉就拿不到賑濟糧了,心裡頓時活絡起來,獲知了這個訊息算是意外之喜,本來王狗兒還進城準備找鐵匠打新農具,因而戶帖也帶了過來,剛好全家人都來了。

到了衙門口,差役覈實了戶帖和情況,王狗兒一開始還內心忐忑,怕拿不到空歡喜一場,也怕被衙役驅趕,冇想到給了四張簽子,然後便讓去另外一隊。

這些隊前的桌子貼著大興、宛平,良鄉、房山等大字,排隊時,大家互通有無,才知道雖然未成丁口的孩子拿的比成人少上許多,按照戶帖的縣城給錢,大口日給製錢三十文,小口日給製錢十五文,資送安插。

所以王狗兒家一共領到了九十文,去鐵匠鋪給了定金後,高高興興的回李家莊了。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