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紅樓:新朝太子 > 第45章 市舶司的好訊息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紅樓:新朝太子 第45章 市舶司的好訊息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軍事上的決議,張逸這個大都督直接當場草擬了文書,交給瞭如蒙大赦的劉國忠,令其速回大都督府用印傳達,火速執行。

涉及全國糧政整頓的諭令則需更為周詳。

則由張逸替其父口述要點,吳為華親自執筆潤色成文。

主要是張承道這貨口音太嚴重了,實在影響吳先生下筆。

他那口方言俚語,時常讓吳先生執筆時躊躇難定,不知該如何將那些過於“接地氣”的口語,轉化為莊重的書麵語言。

草擬完畢之後,之後通政司會傳達至山東濟寧,哪裡是也是大運河的重要節點之一,也是目前大順王朝臨時的行政中樞所在。

自張逸出川東征以來,為兼顧後勤保障與政權穩定,大順的中央各府院先是遷移至武昌,後又隨著戰局推進遷移至了金陵,最後暫駐於濟寧這個漕運樞紐,維繫著大順中央與各省的行政運轉。

父子倆暫時冇打算把這些中央機構,全部遷移至剛剛占領的神京。

待到榆關徹底拿下,幽燕之地再無韃虜叩邊之危,再讓他們遷移北上神京不遲。

至於定都神京,這是父子倆經過深思熟慮後,雖不完美卻彆無選擇的現實結果。

神京並不是張氏父子的理想首都,選在神京的原因,是父子倆必須重視的軍事因素。

實際上神京的位置偏北,遠離富庶的江南經濟中心,周邊物產有限,需極度依賴漕運輸血,定都於此意味著每年要消耗海量錢糧來維持京畿運轉。

然而,現實問題是,東北的韃虜鐵騎,纔是眼下關乎國祚存亡的頭等大患。

從軍事防禦的角度看,神京,恰恰是懸在邊境線上最堅固的堡壘,是幽燕之地乃至整個華北的防禦核心,承擔著前線最大物資補給基地與轉運中心的重任。

正是出於這種原因,大順軍圍城時纔不惜耗時日久,采取圍而不攻,勸降為主的策略,為的就是保證神京城池的完整性,並最大限度地避免無辜百姓的傷亡。

冇錯,廢那麼大勁從根本上說,就是為了效仿大晟“天子守國門”的戰略意圖,將帝國的軍事指揮中樞和政治中心頂到最前線。

放眼如今這天下,除神京外,不考慮風水因素,唯有一座城市有資格承載國都之重的,那便隻有虎踞龍盤之勢的金陵了。

其他地方北方省份就算了,河南、陝西早就爛了,西安、洛陽、開封等古都,曆經戰亂和災荒,人口凋敝,經濟崩潰,短期內根本無法支撐一個龐大王朝的首都的經濟、人口等需求。

相較之下,神京儘管有種種缺陷,但人口、現成的宏偉宮殿群、完備的城防體係以及無可替代的戰略門戶位置,使其成為了此刻唯一且必須的選擇。

處理完迫在眉睫的耒陽案,殿內凝滯的氣氛稍緩。

張承道拿起杯子,灌了一大口茶。

張逸則是活動了一下筋骨。

吳為華則整理了一下袍袖,繼續稟報其他緊急的要務。

“大王、世子殿下。”他再次開口,語氣中帶著幾分不易察覺的愉悅,“另有一事。”

“上海縣與寧波市舶司均呈來公文,今年第三季度的關稅稽覈已完成,所征稅額遠超預期,較之去年同期,增幅竟高達三成!”

“哦?”張逸聞言,臉上因為湖廣之事,有些消沉的臉上綻放出一個微笑,“具體數額多少?”

“回殿下,兩港第一到三季度,累計共征得關稅銀兩五十六萬七千兩有餘。”吳為華清晰報出數字,隨即補充道,“依此漲勢,若無意外,明年全年關稅收入突破百萬兩,大有可期。”

“殿下當時力排眾議,力主開海,設關征稅之策,確是充盈國家財政之良謀!”

他真心實意地讚歎。

“不錯!果然是個好訊息!”張逸微微頷首,撫掌稱讚。

這來自海上的白銀,如同新鮮血液,緩緩注入大順即將乾涸的財政血管。

白花花的銀子誰不愛呢?

更何況,大順現在極度缺乏銀子!

每日軍費開支,安置流民,恢複生產,各級官吏的俸祿,基礎設施的修葺處處都要花錢!

還對北方進行大麵積的免稅,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北直隸基本上都是虧錢投入。

以至於現在大順的財政非常的不健康,處於“寅吃卯糧”當中,欠了不少債務,主要來源於民間的“借貸”。

這五十多萬兩關稅雖然仍不足以完全填補巨大的財政窟窿,但無疑是雪中送炭,有總比冇有的好。

吳為華繼續稟報與此相關的利好:“不僅如此,遵照殿下年初頒佈的鼓勵政策,海商凡采買糧米運回境內,可憑數量抵扣應繳關稅。”

“今年年初至今,那海商船隊已陸續運回糧食約七萬多石。”

“雖仍是杯水車薪,然亦解了部分燃眉之急。”

“杯水車薪,也比冇有的好。”張逸微微搖頭,臉上卻露出個笑容,“聚沙成塔,積水成淵,有此開端便不錯了。”

“海商出海本就不容易,海上風浪大,讓他們帶點糧食壓倉還行,專門去運糧食回來買賣肯定不願意的。”

張逸無奈的搖了搖頭。

目前這種情況可以理解為,大順政府在補貼糧食進口。

對糧食不收關稅,並且海商帶回糧食數量可以獲得相應的關稅減免,是一種變相的補貼糧食進口。

這賠本買賣,但是你不這樣做,海商是真的不願意帶很多糧食回來。

“臣乃蜀人,昔日於內陸,對海事頗多疑慮。”吳為華點點頭,頗為坦然,“如今觀之,海貿之利,關稅之豐,實乃前所未見。”

“殿下高瞻遠矚。”

張逸深知,穩定的關稅收入是現代國家的財政基石。

他借鑒了後世海關管理的經驗,主要參考了大清末期的關稅改革。

對簡陋的市舶司製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將其從一個簡單的抽分機構,轉變為一個初具現代海關雛形的稅收監督機構。

他著力推行標準化的報關、審計與稽查流程,並頒佈了統一的《大順海關稅則》,明確規定了各類進出口貨物的稅率。

主要針對絲綢、瓷器、茶葉等大宗出口商品的出口稅,以及毛料、香料、寶石等奢侈品的進口稅。

同時大力簡化合規商人的報關手續,並輔以嚴厲的懲處措施打擊走私。

選擇在上海、寧波這兩處條件優越的港口先行開海,設立新的市舶司進行試點。

這套相對先進且規範的管理製度,其效率和透明度遠超大晟那種粗糙隨意,且易於滋生**的“抽分製”。

更重要的是,張逸早在經營四川根據地時,就有意識地在官府和民間推廣經過他改良的“複式記賬法”。

此舉極大方便了大順中央對海關的審計稽查,有效遏製了吏員貪腐,使“關稅”真正成為國家財政收入。

不要覺得過於先進,複式記賬法在明末清初就已經開始出現,也就是“龍門賬”。

張逸不過是,改的更規範了些,然後推廣而已。

此時“大航海時代”的浪潮席捲全球,遠東海域繁忙異常。

葡萄牙人盤踞澳門,西班牙人經營馬尼拉,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艦隊縱橫四海,源源不斷的美洲和白銀經跨太平洋航線流入,渴望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

張逸要做的,就是順應這股時代大勢,通過海關這隻“無形大手”,牢牢抓住這波曆史機遇。

緩解困擾已久的“銀荒”,為接下來的賦稅改革,比如攤丁入畝,貴金屬本位經濟製度,積累寶貴的硬通貨儲備。

“俺兒的法子就是好!”

張承道雖然對海貿這些,具體細節一知半解,但聽到真金白銀的數字增長,看到吳為華這等老臣都心悅誠服,就感覺與有榮焉。

那張老臉咧開嘴笑得十分自豪,用力拍了拍兒子的肩膀,彷彿這開海大計是他親自擬定的一般。

“既然如此,不如我們再進一步。”

見開海之利如此顯著,張逸心思活絡起來。

“可在山東也增設一處口岸。”

“萊州府即墨縣外的膠州灣,是一處難得的天然良港,條件優越。”

“若在此開埠設關,不僅能征收到可觀的關稅,海貿更能一步輻射整個北方經濟。”

多一個港口,就多一扇通向財富與世界的大門,也能加快大順適應即將到來的海洋時代。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