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第1章 陽泉市《平定縣》
平定縣,隸屬山西省陽泉市,地處山西中東部、太行山西麓。其東與河北省井陘縣交界,南與昔陽縣相鄰,西和壽陽縣毗連,東北同盂縣接壤,西北與陽泉市郊區為鄰,總麵積1391平方千米。全縣常住人口約3062萬人,在這片土地上,曆史與現代相互交融,自然景觀與人文底蘊相得益彰。
鄉鎮風貌:
平定縣下轄8個鎮、2個鄉以及2個社羣辦事處。
-冠山鎮:作為平定縣的重要城鎮,人口較為密集,約有人。這裡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基礎設施完善,商業氛圍濃厚。鎮內有眾多的學校、醫院、商場等,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服務。同時,冠山鎮也保留了許多曆史文化遺跡,如冠山書院,承載著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
-張莊鎮:人口約人,是一個農業和工業共同發展的鄉鎮。農業方麵,張莊鎮因地製宜,種植了多種農作物,農產品豐富。在工業領域,也有一些特色產業,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貢獻。鎮內還儲存著一些古老的建築和傳統的民俗文化,展現出獨特的鄉村風貌。
-鎖簧鎮:約有人,工業基礎相對較好,在製造業、加工業等方麵有一定規模。同時,鎖簧鎮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周邊自然環境優美,有一些小型的自然景點,吸引著周邊居民前來休閒遊玩。
-東回鎮:人口達人,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紅色文化而聞名。這裡山巒起伏,森林覆蓋率高,空氣清新,是人們親近自然的好去處。東回鎮還是紅色革命根據地,七亙村就位於東回鎮,因「七亙伏擊戰」聞名於世,村裡有陳賡住宅舊址、平東抗日政府舊址,以及七亙大捷紀念館、七亙大捷烈士公墓園等,每年都有眾多遊客前來緬懷先烈,接受紅色教育。
-娘子關鎮:娘子關鎮因娘子關景區而聲名遠揚。關城雄偉壯觀,瀑布氣勢磅礴,泉水清澈靈動,還有驚險刺激的玻璃棧道。這裡不僅有美麗的自然景觀,還有豐富的曆史文化。娘子關曆史悠久,因唐代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其軍隊被稱為娘子軍,故而得名。鎮上的建築風格獨特,保留了許多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如娘子關村的民居,展現了濃厚的曆史韻味。此外,娘子關的水上人家彆具江南特色,遊客可以乘船遊覽,感受彆樣的水鄉風情。
-巨城鎮:巨城鎮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這裡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在過去,礦業的發展為當地經濟帶來了活力。隨著時代的發展,巨城鎮也在積極進行產業轉型,發展生態農業、旅遊業等新興產業。鎮內有一些曆史悠久的村落,保留著傳統的民俗文化和建築風格。
-柏井鎮:柏井鎮曆史文化底蘊深厚,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和軍事要地。鎮內儲存著許多古老的烽火台、古驛道等曆史遺跡,見證了往昔的繁華與滄桑。柏井鎮的傳統手工藝也十分發達,如砂器製作,其砂器質地細密,光澤發亮,耐酸堿,不僅是實用的生活器具,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品。
-冶西鎮:冶西鎮在工業和農業方麵都有不錯的發展。工業以煤炭、耐火材料等為主,為當地經濟提供了重要支撐。農業則注重特色種植和養殖,一些農產品在市場上頗受歡迎。冶西鎮還積極推進生態建設,加強環境保護,打造宜居的鄉村環境。
-石門口鄉:石門口鄉自然風光秀麗,山清水秀。這裡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如森林、礦產等。石門口鄉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玉米、小麥等農作物。同時,鄉內也有一些小型的加工廠,增加了當地居民的收入。
-岔口鄉:岔口鄉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資源豐富,是陽泉市重要的生態屏障。這裡的空氣清新,景色宜人,有許多適合徒步旅行和戶外運動的線路。岔口鄉的經濟以農業和林業為主,近年來,也在逐步發展生態旅遊,開發了一些農家樂和鄉村旅遊景點。
曆史的車輪:沿革與脈絡中的平定
平定縣曆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遠古時期。舊石器時代中期,這片土地上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周代,平定被納入並州疆域,起初為唐東境一部分,後在春秋時歸晉國,戰國時隸屬趙國。
秦代,設立上艾縣,屬並州太原郡,縣治在今縣城南20千米的張莊鎮新城村。彼時的上艾縣,作為秦帝國的基層行政單位,在維護地方秩序、促進經濟交流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今,新城村仍留存著一些舊城遺址,如城址台,位於新城村西至西城村東約500米許之高阜地段,有土、石城牆遺跡,還能偶見殘磚破瓦,成為那段曆史的見證。
西漢時期,上艾縣依舊保持原有建製。到了東漢,其歸屬發生變化,劃歸冀州常山國。曹魏時期,上艾縣改屬樂平郡。北魏道武帝登國元年(386),上艾縣改名石艾縣;太平真君九年(448)曾被廢除;孝明帝孝昌六年(530),又重新恢複設定。
隋代,石艾縣的歸屬幾經變更,開皇三年屬遼州,大業中年歸並州太原郡。唐代,武德三年歸遼州,六年歸屬受州(州治在陽泉賽魚),貞觀八年,廢受州後,石艾縣又屬太原府。天寶元年,石艾縣改名為廣陽縣。
五代時期,沿襲舊製,廣陽縣屬北漢。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以鎮州廣陽寨建平定軍,屬鎮州(今河北省正定);四年(979),滅掉北漢後,改廣陽縣為平定縣,縣治遷至榆關(平定上城),屬平定軍。這一時期,平定縣的設立標誌著當地行政建製的重要變革,也開啟了平定縣新的曆史篇章。
金大定二年(1162),平定縣升為州治,屬太原支郡,領平定、樂平(今昔陽)二縣,其行政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成為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
元代,平定州屬冀寧路太原府,在元朝的統治體係中,繼續發揮著重要的區域管理作用。
明代,平定州屬冀寧道太原府,當時的平定州,冶鐵製器業十分發達,在全省獨占鼇頭。冶鐵業的繁榮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還促進了商業和手工業的興起,使平定州成為當時山西重要的經濟區域之一。
清代,雍正二年(1724),平定州始升直隸州,由太原府析出,屬省轄,領壽陽、盂縣、樂平三縣,其政治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管轄範圍涵蓋周邊多個縣份,對地區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國元年(1912),改平定州為平定縣,屬冀寧道。民國3年(1914),樂平鄉改置昔陽縣,從平定縣析出。民國26年(1937),日軍入侵,縣城淪陷,設立偽行政公署,其權力僅能控製縣城附近及交通沿線。但平定人民並未屈服,在抗日戰爭期間,以正太鐵路為界,路北建立平定(路北)縣抗日政府,屬晉察冀邊區管轄;路南又以平遼公路為界,分彆建立平東縣和平西縣兩個抗日政府,屬晉冀魯豫邊區管轄。民國35年(1946)6月,平東縣、平西縣合並,建立平定(路南)縣政府。民國37年8月(1948年8月),路南和路北兩個縣政府合並,成立平定縣人民政府,屬榆次專區。
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8月,平定縣建製被撤銷,歸入陽泉市,稱陽泉市郊區;1961年4月,又恢複平定縣建置,屬晉中專區;1983年9月,平定縣劃為陽泉市屬縣,一直延續至今。
在漫長的曆史程序中,平定縣孕育出眾多傑出人物。元代中書左丞呂思誠,他在政治上頗有建樹,為官清廉,致力於改革和發展,對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明朝南京兵部尚書喬宇,他不僅在軍事和政治領域有著卓越的才能,還在文學方麵有很高的造詣,其作品展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石評梅,她的文學作品情感細膩,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社會的思考。這些曆史人物,為平定縣的文化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探秘平定:不可錯過的景點
平定縣旅遊資源豐富,有眾多值得一遊的景點。
-娘子關景區:被譽為「天下第九關」,以雄關、險道、崇山、秀水聞名天下。關城巍峨聳立,曆經歲月滄桑,依然氣勢恢宏。瀑布飛瀉而下,氣勢磅礴,水花四濺,在陽光的照耀下,形成一道道美麗的彩虹。泉水清澈見底,靈動活潑,沿著古老的街巷流淌,滋養著這片土地。遊客可以乘船遊覽,欣賞瀑布和獨具江南特色的水上人家,感受彆樣的水鄉風情。這裡還有驚險刺激的玻璃棧道,為喜歡挑戰的遊客提供了不一樣的體驗。
-固關長城:國內保留較完整的現存唯一可考石砌內長城,也是我國最早的明代內長城,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稱其「有小八達嶺之風韻」。漫步在固關長城上,撫摸著古老的城牆,彷彿能感受到當年的金戈鐵馬和戰火硝煙。城牆上的烽火台、箭樓等建築儲存相對完好,向人們展示著古代軍事防禦工程的智慧和精湛技藝。
-冠山景區:因山勢秀拔,狀若冠戴而得名。這裡文物古跡眾多,是感受宋元以來曆史文化的好去處。冠山書院就坐落於此,書院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前身為呂宗禮所建的「冠山精舍」,後經元代呂思誠重修擴建,成為當時山西境內最大的書院,即「呂公書院」。明、清時期屢有重修與更名,現存的崇古冠山書院為清嘉慶十一年重建,坐西朝東靠山臨穀建於冠山腹部,隨地勢分上、下兩院,占地麵積737平方米。內院正麵月台上有西窯五眼,居中一明兩暗稱崇古洞,月台下南窯三眼,中窯壁嵌集柳公權玄秘塔五言詩石刻十六塊,窯門額書「廣業」,北窯三眼額書「新德」。元朝中書左丞呂思誠、明朝南京兵部尚書喬宇等都曾在此讀書治學,明末清初民族誌士傅山也曾隱居於此,留下諸多不朽詩作。
-紅岩嶺自然風景區:高山區域林木蔥鬱,自然景觀豐富,是徒步探險、休閒度假的理想之地。景區內的太行第一溶洞--玉皇洞被稱為「華北第一洞」,洞內鐘乳石形態各異,有的像翩翩起舞的仙女,有的像威風凜凜的雄獅,還有的像參天的大樹,讓人不禁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南莊抗戰地道景區:保留了抗日戰爭時期的地道遺址,是瞭解抗戰曆史、緬懷先烈的重要場所。走進地道,狹窄而曲折的通道彷彿將人們帶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地道內設有多個出入口、休息室、儲藏室等,佈局巧妙,充分展示了當時人民群眾的智慧和頑強抵抗的精神。
此外,平定縣還有開河寺石窟、天寧寺雙塔、馬齒岩寺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開河寺石窟由東魏小窟、北齊兩座小窟及隋代摩崖石刻大佛組成,共有3座小型洞窟和8個附龕,記憶體大佛像2尊、小佛像87尊、摩崖碑刻30餘通,佛像雕刻精細,為研究東魏至北齊造像樣式演變提供了實物資料。天寧寺雙塔始建於宋代,曆經修繕,依然挺立,展現出獨特的建築風貌。馬齒岩寺曆史悠久,建築風格古樸典雅,寺內儲存著許多珍貴的文物和佛教遺跡。
民俗風情: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平定縣的民俗風情豐富多彩,體現了當地人民的智慧和對生活的熱愛。在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等,這裡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春節期間,人們會貼春聯、掛燈籠,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著豐盛的年夜飯,共享天倫之樂。元宵節時,大街小巷張燈結彩,熱鬨非凡,有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等傳統民俗表演。舞龍時,巨龍在舞龍人的手中上下翻飛,氣勢磅礴;舞獅則生動活潑,憨態可掬,贏得觀眾陣陣喝彩。
平定縣的民間藝術也獨具特色。平定刻花瓷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製作工藝獨特,采用剔、刻、劃等手法,在瓷坯上刻畫出各種精美的圖案,線條流暢,圖案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平定砂器製作曆史悠久,砂器質地細密,光澤發亮,耐酸堿,不僅是實用的生活器具,還成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品。此外,剪紙、麵塑、葫蘆烙畫、泥塑等民間藝術也深受人們喜愛,這些手工藝品造型精美,寓意深刻,展現了平定縣人民的創造力和審美情趣。
舌尖上的平定:特色美食巡禮
平定縣的美食獨具風味,讓人垂涎欲滴。
-平定過油肉:這是平定縣的傳統名菜,以豬肉為主料,搭配白菜、蒜薹等食材。先將豬肉切片醃製,然後過油滑炒,再加入其他食材一起炒製,最後勾芡出鍋。平定過油肉色澤金黃鮮豔,味道鹹鮮,醋香撲鼻,口感外軟裡嫩,白菜與蒜薹的搭配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平定黃瓜乾:選用優質無刺無籽幼瓜醃製而成,清脆爽口,香醇味厚,清朝時曾是進貢皇室的物品,享有「龍筋」之美譽。黃瓜乾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來炒菜、燉湯,為菜肴增添獨特的風味。
-豆葉菜:是平定人的鄉間土菜,四季皆可食用,通常搭配小米酸飯一起食用,獨具特色。豆葉菜口感清爽,帶有淡淡的酸味,與小米酸飯的醇厚酸味相互映襯,讓人食慾大增。
-粉條豆腐絲:看似普通,實則味道地道。粉條軟糯,豆腐絲勁道,搭配上鮮美的湯汁,讓人吃了還想吃。這道菜口感溫和,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食用。
-飄抿曲:清香利口,鮮味撲鼻,還具有消火消暑的功效。它是用特製的抿曲床,將麵抿成小魚狀的麵條,通常搭配西紅柿雞蛋鹵或者炸醬食用,麵條爽滑勁道,鹵汁鮮香可口。
-平定荊花蜂蜜:淺琥珀色,入口留香,回味無窮,具有清熱去燥、解毒去痛之功效,是平定縣的優質農產品,也是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荊花蜂蜜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來衝水喝,還可以作為烘焙原料,製作出各種美味的點心。
平定旅遊指南:暢玩攻略
-交通:平定縣交通較為便利,公路、鐵路四通八達。可以先到達陽泉市,再轉乘汽車前往平定縣各個景點。如果選擇自駕,可通過高速直接抵達,路況良好。平定縣內有公交車通往主要景點,但車次可能較少,出行前需瞭解好時間。對於一些偏遠景點,打車或租車是較為方便的出行方式。
-住宿:平定縣城內有各種檔次的酒店和賓館可供選擇,價格區間較大,可以根據自己的預算進行挑選。在一些熱門景區,如娘子關景區附近,也有許多農家樂和民宿,遊客可以體驗當地的鄉村生活,感受濃鬱的民俗風情。
-遊玩時間:建議遊玩時間為3-5天,可以充分遊覽平定縣的主要景點,感受其曆史文化和自然風光。如果時間充裕,還可以深入到各個鄉鎮,體驗不同的民俗文化和鄉村生活。
-注意事項:在遊覽古建築和文物古跡時,要遵守景區規定,不隨意觸控和破壞文物。參與民俗活動時,要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品嘗特色美食時,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不潔食物導致身體不適。
平定縣,這座太行西麓的千年古縣,既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又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民俗風情。無論是追尋曆史的足跡,還是享受自然的寧靜,亦或是品嘗美味的佳肴,平定縣都能給遊客帶來難忘的體驗,等待著更多的人去探索和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