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第4章 錦州市《北鎮市》
北鎮市,這座位於遼寧省西部、醫巫閭山東麓的縣級市。它東接黑山縣,西鄰義縣,南與盤錦市毗鄰,北與阜新市搭界,東南與檯安縣相望,西北與淩海市相通,地理位置優越,總麵積達1693平方公裡。截至目前,北鎮市下轄1個省級開發區、14個鄉鎮、4個街道、1個農場,總人口約422萬,在這片土地上,曆史與現代交織,自然與人文輝映,呈現出彆樣的風采。
一、各鄉鎮特色
(一)溝幫子街道
溝幫子街道是北鎮市重要的經濟與交通樞紐。這裡交通便利,鐵路、公路乾線穿境而過,京哈鐵路、溝海鐵路在此交彙,高速公路出入口便捷,是連線沈陽、錦州等城市的重要節點。經濟上,以工業和商貿業為主導,擁有省級溝幫子經濟開發區,是農產品精加工、機械裝備製造、化肥產業的集聚地,尹家熏雞、天晟重工等知名企業在此紮根,產品暢銷各地。街道商業氛圍濃厚,大型商場、超市、專業市場林立,是周邊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二)北鎮街道
北鎮街道作為北鎮市的政治、文化中心,承載著城市的核心功能。政府機關、文化場館集中於此,文化底蘊深厚,儲存著眾多曆史遺跡,如廣寧古城的部分建築坐落其中。這裡也是教育資源的集中地,有多所中小學,教育質量在市內名列前茅。傳統與現代建築相互交融,既有古色古香的明清風格建築,又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形成獨特的城市風貌。同時,北鎮街道的服務業發達,餐飲、住宿、娛樂等行業一應俱全,滿足居民和遊客的多樣需求。
(三)富屯街道
富屯街道自然風光秀麗,生態環境優美,是休閒旅遊的好去處。醫巫閭山部分景區位於此地,奇峰怪石、山林茂密,吸引大量遊客前來登山攬勝、休閒度假。這裡的旅遊業帶動了周邊民宿、農家樂等產業發展,遊客可以品嘗到地道的農家美食,體驗鄉村生活的寧靜與愜意。此外,富屯街道農業基礎良好,以種植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為主,部分農產品實現了產業化經營,打造出特色農產品品牌,產品在市場上頗具競爭力。
(四)廣寧街道
廣寧街道曆史悠久,是北鎮古城的核心區域,見證了這座城市千年的滄桑變遷。街道內儲存著許多珍貴的曆史遺跡,如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的廣寧古城城牆、鼓樓、李成梁石牌坊等,這些古跡承載著豐富的曆史文化資訊,具有極高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漫步在廣寧街道,彷彿穿越時空,能感受到古代城市的繁華與厚重。同時,廣寧街道注重曆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積極開展文化活動,讓古老的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五)大市鎮
大市鎮地處醫巫閭山深處,自然風光原始而壯美,森林覆蓋率高,空氣清新,是天然的氧吧。這裡的旅遊業以生態旅遊和民俗旅遊為主,遊客可以欣賞到奇峰異石、溪流飛瀑等自然景觀,還能體驗滿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大市鎮的農業以特色種植和養殖為主,如種植山野菜、中藥材,養殖蜜蜂、梅花鹿等,農產品綠色環保,深受市場歡迎。此外,大市鎮的手工編織、剪紙等傳統手工藝也獨具特色,成為當地文化的一張名片。
(六)羅羅堡鎮
羅羅堡鎮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礦產資源而聞名。境內山巒起伏,景色秀麗,有眾多自然景觀,如雞冠山、棋盤山等,吸引了不少戶外運動愛好者前來探險。礦產資源方麵,主要有花崗岩、鐵礦石等,礦業的發展為當地經濟注入了活力。同時,羅羅堡鎮注重生態保護與產業協調發展,在開發礦產資源的同時,積極開展植樹造林、生態修複等工作,打造綠色礦業。此外,當地的林果業也發展良好,種植了蘋果、梨、葡萄等多種果樹,每到果實成熟季節,果香四溢。
(七)常興店鎮
常興店鎮是北鎮市重要的水果生產基地,享有「葡萄之鄉」的美譽。這裡種植葡萄曆史悠久,葡萄品種繁多,有巨峰、玫瑰香、白雞心、晚紅等十多個品種。常興店鎮的葡萄以果形好、糖分高、無汙染、質量好、易儲藏等特點聞名全國,產品不僅暢銷國內各大城市,還遠銷海外。葡萄產業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如葡萄加工、包裝、運輸等,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同時,常興店鎮還舉辦葡萄采摘節等活動,吸引遊客前來體驗采摘樂趣,促進了鄉村旅遊的發展。
(八)正安鎮
正安鎮農業基礎雄厚,以糧食種植和畜牧養殖為主。這裡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是重要的糧食產區,主要種植玉米、水稻、大豆等農作物,糧食產量穩定。畜牧養殖方麵,以養殖生豬、牛、羊等家畜為主,形成了規模化養殖模式,擁有多個大型養殖場。正安鎮注重農業科技的推廣與應用,引進先進的種植和養殖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同時,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對糧食和畜產品進行深加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推動農業產業升級。
(九)閭陽鎮
閭陽鎮曆史文化底蘊深厚,是遼西地區重要的曆史名鎮。這裡儲存著許多曆史遺跡,如閭陽驛遺址,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驛站,見證了古代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閭陽鎮的傳統手工藝發達,如手工製作的柳編、草編等產品,工藝精湛,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深受遊客喜愛。在農業方麵,閭陽鎮以種植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為主,采用現代化的種植技術,建設了多個蔬菜大棚和花卉種植基地,產品供應周邊城市市場。
(十)中安鎮
中安鎮是北鎮市的工業重鎮,形成了以農產品加工、機械製造、建材等為主的產業格局。鎮內有多個工業園區,入駐了眾多企業,這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加大技術創新和裝置更新投入,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農產品加工業依托當地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對糧食、蔬菜、水果等進行深加工,生產出各類食品和飲料;機械製造業生產的機械裝置廣泛應用於農業、工業等領域;建材產業則為當地的城鄉建設提供了建築材料。中安鎮的工業發展帶動了就業,促進了經濟增長。
(十一)廖屯鎮
廖屯鎮以農業和鄉村旅遊為主要發展方向。農業生產多元化,除了種植傳統的糧食作物外,還發展了特色農業,如種植草莓、藍莓等水果,以及花卉、苗木等。鄉村旅遊是廖屯鎮的一大亮點,這裡自然風光優美,田園景色宜人,打造了多個鄉村旅遊景點,如農家樂、采摘園、民俗村等。遊客可以在這裡體驗農事活動,品嘗農家美食,欣賞鄉村風光,感受鄉村生活的樂趣。廖屯鎮還注重鄉村旅遊品牌建設,通過舉辦各類旅遊活動,提升鄉村旅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十二)趙屯鎮
趙屯鎮以蔬菜種植和農產品物流為特色產業。全鎮蔬菜種植麵積較大,品種豐富,主要有黃瓜、西紅柿、茄子、辣椒等,采用綠色種植技術,保證了蔬菜的品質和安全。趙屯鎮的農產品物流發達,建有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蔬菜等農產品通過這裡運往全國各地,是遼西地區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之一。此外,趙屯鎮還積極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十三)青堆子鎮
青堆子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北鎮市重要的商貿中心之一。這裡商業繁榮,各類店鋪、市場遍佈,商品種類齊全,滿足了周邊居民的生活需求。青堆子鎮的工業也有一定發展,以製造業和加工業為主,主要生產塑料製品、機械零部件等產品。同時,青堆子鎮注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農業,如種植優質水稻、花生等,農產品品質優良,在市場上有一定的競爭力。
(十四)高山子鎮
高山子鎮以畜牧業和工業為支柱產業。畜牧業是高山子鎮的傳統產業,養殖規模較大,主要養殖生豬、牛、羊、家禽等,形成了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工業方麵,高山子鎮以化工、機械製造等行業為主,鎮內有多家化工企業和機械製造工廠,產品在市場上有一定的份額。高山子鎮注重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在發展工業的同時,加強對環境的治理和監管,確保企業安全生產。
(十五)吳家鎮
吳家鎮以農業和特色養殖為主要產業。農業以種植玉米、水稻、大豆等糧食作物為主,同時積極發展設施農業,建設了多個蔬菜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特色養殖方麵,吳家鎮養殖了狐狸、貉子等特種動物,這些動物的皮毛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吳家鎮還注重農業科技創新,引進先進的種植和養殖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十六)鮑家鄉
鮑家鄉自然風光優美,旅遊資源豐富,以生態旅遊和民俗旅遊為主。鄉內有許多自然景觀,如青山綠水、森林瀑布等,景色迷人。同時,鮑家鄉還保留著濃厚的滿族民俗文化,遊客可以在這裡體驗滿族的傳統服飾、飲食、歌舞等,感受獨特的民族風情。鮑家鄉積極開發旅遊資源,建設了多個旅遊景點和農家樂,為遊客提供了良好的旅遊服務。
(十七)柳家鄉
柳家鄉以農業和漁業為主要產業。這裡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適合農作物生長,主要種植水稻、玉米、蔬菜等。漁業是柳家鄉的特色產業,鄉內有多個魚塘和水庫,養殖了鯉魚、鯽魚、草魚等多種魚類,漁業產品不僅供應本地市場,還銷往周邊地區。柳家鄉注重農業和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推廣綠色種植和養殖技術,保護生態環境。
(十八)大屯鄉
大屯鄉以農業和林果業為主要產業。農業以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為主,糧食作物有玉米、水稻等,經濟作物有花生、棉花等。林果業是大屯鄉的優勢產業,種植了大量的果樹,如蘋果樹、梨樹、桃樹等,水果品質優良,口感鮮美。大屯鄉還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對水果進行深加工,製成水果罐頭、果汁等產品,延長了產業鏈,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
(十九)遼寧省石山種畜場
遼寧省石山種畜場是北鎮市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以種畜繁育和養殖為主。這裡擁有先進的養殖技術和裝置,主要繁育和養殖肉牛、肉羊、種豬等優良品種,為周邊地區提供優質的種畜資源。石山種畜場注重科研創新,與科研院校合作,開展種畜品種改良和養殖技術研究,不斷提高種畜的品質和養殖效益。同時,石山種畜場還積極發展畜牧業相關產業,如飼料加工、獸藥銷售等,形成了完整的畜牧業產業鏈。
二、曆史沿革與文化脈絡
北鎮的曆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那時就已有人類在此活動。唐堯時地屬冀州,虞舜時屬幽州,夏商時複屬冀州,西周時為燕國封地,東周戰國時屬燕國的遼東郡。秦統一六國後,此地屬遼東郡。西漢時設無慮縣,並於境內建遼東郡西部都尉府,上屬幽州刺史部。東漢時,無慮縣初屬遼東郡,漢安帝時移屬遼東屬國。三國時,歸屬魏幽州昌黎郡;西晉屬平州昌黎郡。
十六國時期,行政區劃變動不大,慕容皝建立前燕,苻堅建立前秦,慕容垂建立後燕,境內皆屬西樂縣;馮跋建立的北燕亦置西樂縣。南北朝時期,北魏置廣郡縣,東魏置營丘縣,北齊置營州,北鎮皆為其所轄。
隋朝,北鎮初屬燕郡,大業八年改燕郡為遼西郡。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年),詔封醫巫閭山為北鎮,並就山立祠,初稱醫巫閭山神祠,此為今北鎮廟建立之始。唐朝時,北鎮屬河北道之營州,境內建巫閭守捉城,城內屯紮地方駐軍。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年)封醫巫閭山為「北鎮爵廣寧公」,「廣寧」之名由此而來。
遼代,北鎮地區備受重視,地屬東京道遼陽府管轄,境內建有顯、乾二州。因遼代有三位皇帝葬於閭山,世宗葬耶律倍於醫巫閭山後,因陵設州,置顯州,以奉顯陵,州下又設三州三縣;景宗皇帝葬於閭山後,聖宗皇帝又於乾亨四年增設乾州,統轄一州四縣。
金代於天會元年升遼顯州為廣寧府,下設閭陽、望平、廣寧、鐘秀四縣。元代設廣寧府路,下轄廣寧、望平、閭陽三縣。
明代是北鎮曆史上的鼎盛時期。廣寧成為明代在東北最高的軍政機關駐地,是管理東北女真人的基地,既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也是東北人民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繁華城鎮。當時廣寧設有佈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相當於現在省一級的地方政權機關、司法機關和軍事機關。明朝在東北設大寧都司、奴爾乾都司、遼東都司,在這三個都司之上,設定總管遼東地方的最高軍政機構——鎮東堂,就設在廣寧鎮城內。鎮守遼東的總兵官李成梁英勇善戰,屢立戰功,明廷為旌表其功,萬曆三年(1575年)加封太子太保,萬曆五年封寧遠伯,萬曆八年,在廣寧城內建石坊。
清康熙三年(1664年)置廣寧府,統寧遠州、錦縣、廣寧縣。翌年,移府治所於錦縣,亦稱錦州府,從此,廣寧縣為錦州府所轄。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設總督統轄東北三省,廣寧為奉天省錦州府所轄。清代沿用明代「醫巫閭山之神」神號,醫巫閭山之神的牌位和鎮山石至今仍陳列在北京的地壇公園陳列館和先農壇。
民國二年(1913年),因與廣東省廣寧縣重名,改稱北鎮縣,屬奉天省遼沈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東北易幟,改奉天省為遼寧省,北鎮縣屬遼寧省。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東北,成立偽滿洲國,北鎮縣屬奉天省。1934年,東北劃14省,北鎮縣屬錦州省。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北鎮縣工作委員會奉遼西地委指示,建立北鎮縣政府。同年12月,國民黨軍隊占據北鎮,建立北鎮縣政府,上屬遼寧省所轄。1948年1月,廣寧鎮解放,建立北鎮縣臨時政府。2月,全縣解放,建立北鎮縣人民政府,屬遼寧省管轄。1949年5月,北鎮縣屬遼西省。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鎮縣仍稱北鎮縣人民政府。1954年4月,遼東、遼西兩省合並為遼寧省,北鎮縣屬遼寧省。1955年4月,改北鎮縣人民政府為北鎮縣人民委員會。1956年,遼寧省在錦州設專員公署,北鎮縣屬錦州專區。1966年,上屬錦州市革命委員會。1979年,改稱北鎮縣人民政府。1989年6月29日,經國務院批準,改北鎮縣為北鎮滿族自治縣。1995年3月21日,經國務院批準,改北鎮滿族自治縣為北寧市。2007年改北寧市為北鎮市。
在漫長的曆史程序中,北鎮孕育了豐富的文化。作為北方鎮山的醫巫閭山,承載著深厚的封禪文化,曆代帝王50餘次祭祀朝拜、巡幸狩獵,尊封不斷。北鎮廟作為全國五大鎮山中唯一儲存完好的鎮山神廟,是皇家祭祀的重要場所,廟內儲存的56甬碑刻記錄見證了鎮山文化的曆史,堪稱「一座北鎮廟,半部中國鎮山史」。遼代帝王陵寢文化也在此留下深刻印記,遼代五座帝陵中的顯陵、乾陵位於閭山,讓國皇帝遼太子耶律倍、遼代蕭太後蕭綽蕭燕燕均神棲於此。此外,北鎮的民間文化也豐富多彩,滿族剪紙、北鎮鼓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了當地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北鎮曆史上人才輩出。除了明代赫赫有名的李成梁,還有元代政治家、文學家耶律楚材,他出生於燕京(今北京),但其家族與北鎮有著深厚淵源,其讀書堂位於醫巫閭山,耶律楚材在政治、文化等方麵都有卓越貢獻,輔佐成吉思汗父子,為元朝的建立和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三、必遊景點
(一)醫巫閭山風景區
醫巫閭山是舜封十二大名山之一,也是中華五嶽五鎮之北鎮,享有「泰山之雄、華山之險、黃山之奇、峨眉之秀」的美譽。這裡山石林木、天象水景等自然景觀奇異多姿,遼文化、明清文化、北方封禪文化賦存其間,佛道教文化興盛,人文景觀近百處,跨越千年。遊客可以從北鎮市區出發,沿閭山大道向西北行駛約10公裡即可抵達景區正門。進入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巍峨的山門,門楣上「醫巫閭山」四個大字蒼勁有力。拾級而上,沿途可見「十八盤」「玉泉寺」「望海寺」等景點。
「十八盤」是登閭山的必經之路,石階陡峭如梯,盤旋而上,全程共182級,每一級都被歲月磨得光滑。攀爬時需手腳並用,登頂後回望,山下風光儘收眼底,雲霧繚繞時宛如置身仙境。玉泉寺坐落於山間穀地,始建於遼代,寺內古柏參天,一口千年古井常年不涸,井水清冽甘甜,相傳能祛病消災。望海寺位於閭山主峰望海峰上,雖距海百裡,但天氣晴朗時,站在寺前平台可遠眺渤海,故得名「望海」。寺內供奉著觀音像,香火常年旺盛。
閭山的奇石是一大特色,「象鼻山」「駱駝峰」「將軍石」等,皆因形似而得名。其中「象鼻山」最為奇特,一塊巨大的岩石天然形成大象鼻子的形狀,鼻端還能滴下泉水,被稱為「象鼻滴翠」。山間還有多處遼代摩崖造像,雕刻於石壁之上,佛像神態莊嚴,雖曆經千年風雨侵蝕,仍能辨認出清晰的輪廓,是研究遼代佛教藝術的重要實物。
(二)北鎮廟
北鎮廟位於北鎮市城西2公裡處,是全國五大鎮山中唯一儲存完好的鎮山神廟,始建於隋代,現存建築多為明清時期重修,占地麵積約平方米。廟內沿中軸線依次排列著牌坊、山門、神馬殿、鐘鼓樓、禦香殿、大殿、更衣殿、內香殿、寢宮等建築,佈局嚴謹,氣勢恢宏。
大殿是北鎮廟的核心建築,麵闊五間,進深三間,歇山式屋頂覆蓋著琉璃瓦,屋脊上雕刻著龍、鳳、麒麟等瑞獸,栩栩如生。殿內供奉著醫巫閭山之神的牌位,牌位由整塊紫檀木製成,鑲金嵌玉,莊嚴肅穆。殿內牆壁上儲存著明代繪製的《北鎮醫巫閭山圖》壁畫,長約32米,描繪了閭山的全貌及曆代帝王祭祀的場景,線條流暢,色彩鮮豔,是中國古代壁畫中的珍品。
廟內儲存有56甬曆代碑刻,最早的為元代至元年間所立,最晚的為民國時期,碑刻內容多為曆代帝王祭祀閭山的祭文、重修廟宇的記載等,字型涵蓋真、草、隸、篆等多種書體,堪稱「曆代書法藝術博物館」。其中元代趙孟??所書的《禦香殿碑》最為著名,字型圓潤秀麗,是書法愛好者必看的珍品。
(三)崇興寺雙塔
崇興寺雙塔位於北鎮市廣寧古城內,始建於遼代,距今已有近千年曆史,因塔旁原有崇興寺而得名。雙塔東西對峙,相距約43米,均為八角十三級密簷式磚塔,通高約43米。
東塔塔身每麵都雕刻著佛像、菩薩、力士等浮雕,佛像端坐於蓮花座上,兩側有脅侍菩薩,姿態優美;力士像肌肉虯結,怒目圓睜,氣勢威猛。西塔結構與東塔相似,但塔身浮雕更為精美,部分磚雕還保留著遼代彩繪的痕跡。雙塔的塔刹由仰蓮、覆缽、相輪、寶珠等組成,高聳入雲,曆經多次地震仍完好無損,體現了遼代高超的建築技藝。
如今,崇興寺已不存,但雙塔依然矗立在古城中央,成為北鎮市的標誌性建築。夜晚時分,雙塔被燈光照亮,古樸的塔身與現代的燈光交相輝映,彆有一番韻味。
(四)李成梁石牌坊
李成梁石牌坊位於北鎮市廣寧古城內鐘樓前,始建於明萬曆八年(1580年),是明神宗為表彰遼東總兵李成梁的功績而建。牌坊為四柱三間五樓式,全部由青石雕琢而成,高9米,寬10米,柱腳有石獅兩對,神態威猛,分彆雕刻著「出將」「入相」「封侯」「拜相」等字樣。
牌坊橫梁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二龍戲珠」「四季花卉」「人物故事」等,其中「戰馬奔騰」圖最為生動,展現了李成梁率軍征戰的場景。石匠采用透雕、浮雕等多種技法,使圖案立體感極強,人物、馬匹的細節栩栩如生,是明代石雕藝術的代表作。
牌坊正麵刻有「世爵」二字,背麵刻有「天朝誥券」四字,四周還刻有萬曆皇帝的詔書節選,記載了李成梁的戰功。雖曆經四百多年風雨,牌坊仍儲存完好,是研究明代軍事史和石雕藝術的重要實物。
(五)龍崗子遼代帝王陵墓群
龍崗子遼代帝王陵墓群位於北鎮市富屯街道龍崗子村,是遼代顯陵和乾陵的所在地,埋葬著遼代世宗耶律阮、景宗耶律賢等多位帝王及後妃。顯陵是遼義宗耶律倍的陵墓,耶律倍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長子,因讓國於弟耶律德光,被尊為「讓國皇帝」。乾陵則是遼景宗耶律賢與蕭太後蕭綽的合葬墓,蕭太後在遼代曆史上地位顯赫,攝政期間使遼朝達到鼎盛。
陵墓群由多個陪葬墓組成,雖多數已被盜掘,但仍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如遼代瓷器、金銀器、墓誌銘等,現藏於北鎮市博物館。墓群周邊的地麵建築遺址尚存,如祭殿、神道、石像生等,神道兩側的石人、石馬、石羊等雕像,造型古樸,體現了遼代雕塑藝術的風格。如今,龍崗子村已建成遼代文化博物館,展示陵墓群出土的文物及遼代曆史文化,遊客可在此瞭解遼代帝王的喪葬製度和社會風貌。
四、民俗風情
(一)醫巫閭山滿族剪紙
醫巫閭山滿族剪紙是北鎮市獨特的民間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剪紙題材廣泛,涵蓋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自然風光、生產生活等,如「人參娃娃」「閭山風光」「滿族婚俗」等。
剪紙技法獨特,采用「陰刻」與「陽刻」相結合的方式,線條細膩流暢,造型誇張生動。滿族剪紙藝人多為女性,自幼學習剪紙技藝,作品不僅具有藝術價值,還反映了滿族的曆史文化和生活習俗。每逢春節、婚慶等節日,滿族人家都會貼上剪紙,增添喜慶氛圍。如今,北鎮市建有滿族剪紙博物館,展示曆代剪紙作品及製作工具,遊客可觀看藝人現場表演,並親手體驗剪紙的樂趣。
(二)北鎮鼓樂
北鎮鼓樂是遼西地區著名的民間音樂,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分為「鼓吹樂」和「吹打樂」兩類,常用樂器有嗩呐、笛子、鑼鼓、鑔等。鼓樂曲目豐富,既有《將軍令》《得勝令》等氣勢恢宏的樂曲,也有《茉莉花》《小放牛》等委婉動聽的小調。
北鎮鼓樂多用於婚喪嫁娶、節慶廟會等場合,演奏時藝人配合默契,節奏明快,感染力強。其中「嗩呐哢戲」最為獨特,藝人用嗩呐模仿戲曲唱腔、動物叫聲等,惟妙惟肖,令人稱奇。2008年,北鎮鼓樂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如今仍活躍在民間,成為北鎮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廟會與祭祀活動
北鎮廟廟會始於唐代,每年農曆三月十八(傳說中醫巫閭山之神誕辰)舉行,是遼西地區規模最大的廟會之一。廟會期間,來自周邊市縣的香客、遊客雲集,廟內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道士誦經祈福,樂師演奏鼓樂,場麵莊嚴盛大。
廟外廣場上擺滿了攤位,售賣小吃、手工藝品、農具等,還有馬戲、雜技、戲曲等表演。其中「踩高蹺」「舞龍舞獅」最受歡迎,高蹺表演者能做出「劈叉」「倒立」等驚險動作,龍獅舞動時氣勢磅礴,吸引眾多觀眾圍觀。除北鎮廟廟會外,醫巫閭山望海寺、玉泉寺等寺廟也會在特定節日舉行廟會,各有特色。
(四)滿族婚俗
北鎮市滿族人口眾多,保留著許多傳統婚俗。滿族婚禮流程繁瑣,包括「說親」「換庚帖」「放定」「迎親」「拜堂」「鬨洞房」等環節。
迎親時,新郎身披紅綢,騎著高頭大馬,帶領迎親隊伍前往女方家,隊伍中吹吹打打,熱鬨非凡。新娘頭戴「鈿子」,身穿「旗袍」,蓋著紅蓋頭,由兄長背上車。途中遇到水井、碾盤等,要用紅布遮擋,寓意避邪。拜堂後,新娘要跨過火盆、馬鞍,象征「日子紅火」「平安如意」。鬨洞房時,親友們會出各種難題刁難新人,如讓新人咬蘋果、穿針線等,增添婚禮的喜慶氛圍。如今,部分滿族鄉村仍保留著這些傳統婚俗,遊客可在民俗村體驗或觀看錶演。
五、特色美食
(一)溝幫子熏雞
溝幫子熏雞是北鎮市最著名的特色美食,始於清光緒年間,由尹玉成因偶然機會創製,至今已有100多年曆史。選用當地散養的童子雞,經十六道工序製作而成,包括選雞、脫毛、開膛、醃製、煮製、燻烤等。
醃製時用八角、桂皮、花椒等20多種香料製成鹵湯,將雞浸泡其中12小時;煮製時用慢火燉3小時,使雞肉入味;最後用柏木、糖燻烤,熏出的雞表皮金黃油亮,肉質鮮嫩,香氣濃鬱,肥而不膩,且便於儲存,是饋贈親友的佳品。溝幫子街道有多家熏雞店,其中「尹家熏雞」最為正宗,每日限量供應,常常供不應求。
(二)北鎮豬蹄
北鎮豬蹄曆史悠久,選用本地黑豬的前蹄,去除雜毛後,用清水浸泡去除血水,再放入由老湯、八角、丁香、香葉等調料製成的鹵鍋中,用小火慢燉2小時。燉好的豬蹄色澤紅潤,皮肉分離,口感軟糯,鹹淡適中,富含膠原蛋白,深受食客喜愛。
北鎮豬蹄的吃法多樣,可直接食用,也可涼拌。涼拌時加入蒜末、香菜、辣椒油等調料,味道更佳。廣寧古城內的老字號豬蹄店,如「張記豬蹄」「李記豬蹄」,傳承百年技藝,味道始終如一,是遊客必嘗的美食。
(三)閭山小燒
閭山小燒是北鎮市傳統白酒,以當地優質高粱為原料,采用傳統工藝釀造,發酵期長達90天,用閭山泉水蒸餾而成。酒液清澈透明,酒香濃鬱,入口綿甜,回味悠長,酒精度數多在50度以上,是北方漢子喜愛的烈酒。
閭山小燒的釀造工藝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酒廠對外開放參觀,遊客可瞭解釀酒的全過程,還能品嘗剛蒸餾出的原漿酒。當地有「無酒不成席」的說法,宴席上必上閭山小燒,配以熏雞、豬蹄等菜肴,堪稱絕配。
(四)北鎮葡萄
北鎮市是「中國葡萄之鄉」,葡萄種植曆史悠久,品種繁多,以巨峰、玫瑰香、晚紅等為主。巨峰葡萄果粒大,果皮紫黑,果肉多汁,酸甜可口;玫瑰香葡萄帶有濃鬱的玫瑰香味,口感細膩;晚紅葡萄則耐儲存,可一直賣到春節。
每年8-10月是葡萄成熟的季節,常興店鎮、羅羅堡鎮等地的葡萄園對外開放采摘,遊客可親手采摘新鮮葡萄,體驗豐收的喜悅。北鎮葡萄不僅可鮮食,還被製成葡萄酒、葡萄罐頭、葡萄乾等產品,其中「閭山葡萄酒」口感醇厚,多次在國內外獲獎。
(五)滿族八大碗
滿族八大碗是北鎮市滿族傳統菜肴,常用於婚喪嫁娶、節慶宴請等場合,由八道菜肴組成,多為燉、煮、蒸等做法,體現了滿族「重油重色、鹹鮮入味」的飲食特點。
八大碗包括「雪菜炒小豆腐」「鹵蝦豆腐蛋」「扒豬手」「灼田雞」「小雞燉蘑菇」「年豬燴菜」「拆燴雞」「阿瑪尊肉」等,每道菜都有獨特的味道。其中「阿瑪尊肉」是滿族祭祀或宴請時的主菜,用豬肉塊加調料燉至軟爛,肥而不膩,香氣撲鼻。遊客可在滿族民俗村或老字號餐館品嘗到正宗的滿族八大碗,感受滿族飲食文化。
六、旅遊指南攻略
(一)交通方式
1外部交通:
-鐵路:京哈鐵路穿境而過,溝幫子站、北鎮站是主要火車站,溝幫子站有往返北京、沈陽、錦州等城市的列車,北鎮站主要停靠短途列車,從錦州站到溝幫子站約30分鐘,票價5元;從沈陽站到溝幫子站約15小時,票價15元。
-公路:京哈高速、阜營高速在北鎮市設有出入口,錦州長途汽車站每20分鐘有一班至北鎮市的班車,車程1小時,票價12元;沈陽長途汽車站也有直達北鎮市的班車,車程2小時,票價30元。
2內部交通:
-市內公交:北鎮市城區有1路、2路、3路等公交線路,連線火車站、汽車站、主要景點及鄉鎮,票價1-2元;溝幫子街道至北鎮市區有專線公交,每15分鐘一班,票價5元。
-計程車:起步價5元(3公裡內),超出後每公裡15元,城區至醫巫閭山景區約20元,至北鎮廟約10元。
-旅遊專線:北鎮市旅遊局開通了「醫巫閭山-北鎮廟-崇興寺雙塔」旅遊專線車,每日8:00-16:00發車,每小時一班,票價10元,可一站式遊覽多個景點。
(二)最佳遊覽時間
-春季(4-5月):醫巫閭山山花盛開,有山杏花、桃花、梨花等,漫山遍野,色彩斑斕,適合登山賞花;此時北鎮廟廟會舉行,可感受民俗風情。
-夏季(6-8月):閭山氣候涼爽,是避暑的好去處,山間溪流潺潺,可避暑納涼;葡萄開始成熟,可前往葡萄園采摘。
-秋季(9-10月):閭山紅葉滿山,層林儘染,景色壯麗,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此時葡萄、蘋果等水果大量上市,可品嘗新鮮水果。
-冬季(12-2月):閭山銀裝素裹,彆有一番韻味,遊客較少,可靜心遊覽寺廟、古跡;春節前後,滿族人家張燈結彩,可體驗滿族春節習俗。
(三)線路推薦
1曆史文化一日遊:
上午:遊覽北鎮廟,參觀古建築、碑刻,瞭解鎮山文化;隨後前往崇興寺雙塔,欣賞遼代磚塔藝術。
中午:在廣寧古城品嘗北鎮豬蹄、溝幫子熏雞等特色美食。
下午:參觀李成梁石牌坊,瞭解明代軍事曆史;傍晚前往廣寧古城牆,感受古城風貌。
2醫巫閭山深度遊:
上午:從醫巫閭山正門進入,遊覽十八盤、玉泉寺、象鼻山等景點,登頂望海峰。
中午:在山間農家樂品嘗滿族八大碗、閭山小燒。
下午:遊覽望海寺、遼代摩崖造像,下山後前往龍崗子遼代帝王陵墓群,瞭解遼代曆史。
3民俗與美食二日遊:
第一天:上午參觀醫巫閭山滿族剪紙博物館,觀看剪紙表演;下午前往常興店鎮葡萄園采摘葡萄,體驗農事樂趣。
第二天:上午參加北鎮廟廟會(若逢農曆三月十八),觀看鼓樂、高蹺等表演;下午前往溝幫子街道,參觀尹家熏雞製作工藝,購買熏雞等特產,傍晚返程。
(四)注意事項
1登醫巫閭山時需穿舒適的運動鞋,攜帶水和零食,山上部分路段陡峭,需注意安全;夏季需做好防曬,冬季需注意保暖。
2參觀寺廟、陵墓等景點時,需遵守規定,不隨意觸控文物,不喧嘩打鬨;拍照時關閉閃光燈,以免損壞文物。
3購買溝幫子熏雞等特產時,建議選擇老字號店鋪,確保品質;葡萄采摘時需聽從果農指導,不浪費果實。
4尊重當地滿族習俗,如進入滿族人家做客,需脫鞋進屋,不隨意翻動物品;品嘗滿族美食時,可適當讚美,以示尊重。
北鎮市,這座承載著千年曆史的文化名城,既有醫巫閭山的雄奇壯麗,又有北鎮廟、崇興寺雙塔等古跡的古樸厚重,更有滿族剪紙、溝幫子熏雞等民俗與美食的獨特魅力。在這裡,每一步都能踏響曆史的回聲,每一口都能品嘗到歲月的味道,等待著遊客前來探尋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