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 第3章 錦州市《淩海市》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第3章 錦州市《淩海市》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淩海市,地處遼寧省西南部、渤海遼東灣畔,介於北緯40°48』-41°26』,東經120°42』-121°45』之間,全境環抱遼西中心城市錦州市區。其土地總麵積達2495平方公裡,自然地貌結構大體呈現「四山二水四分田」的格局,境內「山、平、窪、海」各類地形兼備,不僅自然風光多樣,還孕育了豐富的人文曆史。截至2022年10月,淩海市下轄3個街道、15個鎮、2個鄉,另轄1個鄉級單位,常住人口約391萬人,是一座充滿活力與故事的小城。

一、各鄉鎮特色

(一)大淩河街道

大淩河街道是淩海市的核心區域,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在此高度集中。這裡交通網路縱橫交錯,公路乾線四通八達,與周邊地區緊密相連,人員往來和物資運輸十分便捷。商業氛圍濃厚,大型購物中心、綜合市場和各類店鋪鱗次櫛比,商品琳琅滿目,滿足著居民和遊客的各種生活需求。街道內高樓大廈林立,現代化建築與傳統風格建築相互映襯,展現出獨特的城市風貌。同時,大淩河街道還擁有完善的教育資源,多所中小學彙聚於此,為孩子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醫療設施也較為齊全,醫院、診所分佈合理,保障著居民的健康。

(二)金城街道

金城街道具有深厚的曆史底蘊,這裡留存著許多曆史遺跡和傳統建築,漫步其中,彷彿能感受到歲月的沉澱和曆史的回響。在農業方麵,金城街道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利用當地的土壤和氣候條件,種植了多種優質農作物,如綠色蔬菜、特色水果等,農產品不僅供應本地市場,還遠銷外地。工業上,形成了以製造業和加工業為主的產業格局,多家工廠在此落地生根,為當地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此外,金城街道還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努力打造綠色宜居的生活環境,街道內綠樹成蔭,公園、綠地隨處可見,居民的生活品質不斷提高。

(三)八千街道

八千街道以農業和鄉村旅遊為主要發展方向。農業生產頗具規模,擁有大片的農田和現代化的農業設施,主要種植玉米、水稻、大豆等糧食作物,同時還發展了設施農業,種植了草莓、葡萄等反季節水果和蔬菜,豐富了市場供應。鄉村旅遊是八千街道的一大特色,這裡自然風光秀麗,田園景色迷人,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體驗鄉村生活。遊客可以參與農事活動,如采摘水果、蔬菜,體驗農耕樂趣;還可以品嘗農家美食,感受鄉村的淳樸風情。此外,八千街道還積極打造鄉村旅遊品牌,舉辦各類鄉村旅遊節慶活動,如草莓采摘節、豐收節等,進一步提升了鄉村旅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四)石山鎮

石山鎮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擁有一條儲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古街。古街兩旁的建築大多為明清時期的風格,青磚灰瓦,飛簷鬥拱,古樸典雅。走在古街上,彷彿穿越時空,回到了古代的集市。這裡的古戲台是當地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每逢重要節日或慶典,都會有傳統戲曲表演,如京劇、評劇等,吸引了眾多戲迷前來觀看。石山鎮的傳統手工藝也十分發達,如剪紙、刺繡、編織等,這些手工藝品製作精美,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深受遊客喜愛。此外,石山鎮的商業也較為繁榮,是周邊地區的物資集散地之一,各類店鋪、攤位擺滿了街道,商品種類豐富,價格實惠。

(五)餘積鎮

餘積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淩海市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多條公路和鐵路在此交彙,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援。餘積鎮的工業發展迅速,形成了以化工、機械製造、建材等為主的產業集群。鎮內有多家大型企業,這些企業技術先進,裝置精良,產品質量過硬,暢銷國內外市場。同時,餘積鎮還注重科技創新,積極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農業方麵,餘積鎮以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為主,同時還發展了畜牧業和漁業,農業生產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

(六)雙羊鎮

雙羊鎮農業基礎雄厚,土地肥沃,是淩海市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主要種植玉米、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農產品產量高、質量好。近年來,雙羊鎮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培育了多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形成了「公司
基地
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同時,雙羊鎮還注重農產品品牌建設,打造了多個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如「雙羊大米」「雙羊蔬菜」等,提高了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此外,雙羊鎮的商業也較為活躍,集市貿易繁榮,每逢集市日,周邊鄉鎮的村民都會前來趕集,市場上商品琳琅滿目,熱鬨非凡。

(七)班吉塔鎮

班吉塔鎮自然風光秀麗,旅遊資源豐富。鎮內有翠岩山風景區,翠岩山怪石嶙峋,綠樹成蔭,景色十分迷人。山上還有一座古老的寺廟——翠岩山寺,寺廟曆史悠久,建築風格獨特,寺內供奉著眾多佛像,香火旺盛。班吉塔鎮還是愛國民主人士張作相和抗日英雄馮占海的故鄉,他們的故居和事跡陳列館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參觀,感受他們的愛國情懷和英雄氣概。此外,班吉塔鎮還注重發展鄉村旅遊,打造了多個鄉村旅遊景點,如農家樂、采摘園等,讓遊客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還能體驗鄉村生活的樂趣。

(八)沈家台鎮

沈家台鎮以林果業和畜牧業為主要產業。鎮內山巒起伏,氣候適宜,非常適合果樹的生長,種植了大量的蘋果、梨、桃、葡萄等果樹,水果品質優良,口感鮮美,深受消費者喜愛。每逢水果成熟的季節,漫山遍野的果樹掛滿了果實,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采摘。畜牧業方麵,沈家台鎮養殖的肉牛、肉羊、生豬等牲畜數量眾多,形成了一定的養殖規模。鎮內有多個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規模化養殖和科學管理,提高了養殖效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此外,沈家台鎮還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在發展產業的同時,積極開展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等活動,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九)三台子鎮

三台子鎮工業發展態勢良好,形成了以機械加工、塑料製品、服裝製造等為主的產業格局。鎮內有多個工業園區,入駐了許多企業,這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加大技術創新和裝置更新投入,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同時,三台子鎮還注重工業與農業的協調發展,在發展工業的同時,積極推動農業現代化,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廣農業新技術,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此外,三台子鎮的文化教育事業也較為發達,有多所中小學和幼兒園,為孩子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環境。

(十)右衛滿族鎮

右衛滿族鎮是一個具有濃鬱滿族文化特色的鄉鎮。這裡的滿族居民保留了許多傳統的滿族習俗和文化,如滿族的傳統服飾、飲食、歌舞等。在建築風格上,一些滿族民居依然保持著獨特的滿族特色,四合院式的佈局,精美的木雕、磚雕和石雕,展現了滿族人民的智慧和藝術才華。每逢滿族的傳統節日,如頒金節、上元節等,滿族居民們都會身著盛裝,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表演滿族的傳統歌舞,品嘗滿族特色美食,如粘豆包、薩其馬、白肉血腸等,讓遊客感受到獨特的滿族文化魅力。此外,右衛滿族鎮還注重滿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建立了滿族文化博物館,展示滿族的曆史、文化和傳統習俗,讓更多的人瞭解滿族文化。

(十一)閻家鎮

閻家鎮以漁業和海洋養殖業為主要產業。它地處渤海遼東灣畔,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是淩海市重要的漁業生產基地。鎮內有多個漁港,漁民們每天出海捕魚,捕撈的海產品種類繁多,有螃蟹、蝦、魚、貝類等,新鮮的海產品源源不斷地供應到市場上。海洋養殖業也發展迅速,養殖了海參、對蝦、貝類等多種海產品,養殖技術不斷提高,養殖規模逐漸擴大。此外,閻家鎮還積極發展海產品加工業,對捕撈和養殖的海產品進行深加工,製成各種海鮮製品,如魚乾、蝦醬、貝類罐頭等,延長了產業鏈,提高了海產品的附加值。

(十二)新莊子鎮

新莊子鎮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種植了花卉、苗木、中藥材等經濟作物,形成了一定的種植規模。花卉種植基地內,各類花卉爭奇鬥豔,有玫瑰、百合、鬱金香等,不僅供應本地市場,還銷往周邊城市。苗木種植以綠化苗木為主,為城市綠化和生態建設提供了優質的苗木資源。中藥材種植主要有黃芪、黨參、柴胡等,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同時,新莊子鎮還注重農業科技創新,引進了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此外,新莊子鎮的鄉村旅遊也逐漸興起,利用自然風光和田園景觀,打造了一些鄉村旅遊景點,吸引了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十三)翠岩鎮

翠岩鎮因翠岩山而得名,翠岩山是當地著名的旅遊勝地。翠岩山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著眾多遊客。山上怪石林立,形態各異,有的像猴子觀海,有的像仙人指路,讓人不禁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上的植被茂密,樹木種類繁多,四季景色各異。春天,山上百花盛開,姹紫嫣紅;夏天,綠樹成蔭,涼爽宜人;秋天,紅葉滿山,層林儘染;冬天,銀裝素裹,宛如童話世界。翠岩山寺就坐落於翠岩山上,寺廟曆史悠久,建築風格古樸典雅,寺內儲存著許多珍貴的文物和古跡。此外,翠岩鎮還圍繞翠岩山發展了一係列的旅遊服務產業,如農家樂、民宿、旅遊紀念品商店等,為遊客提供了便利的服務。

(十四)安屯鎮

安屯鎮以生態農業和鄉村休閒旅遊為發展方向。鎮內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推廣綠色農業生產技術,發展有機農業和生態養殖。種植的有機蔬菜、水果等農產品,不使用化肥和農藥,品質優良,深受消費者青睞。生態養殖以養殖綠色禽畜為主,采用自然放養的方式,禽畜肉質鮮美,營養豐富。鄉村休閒旅遊是安屯鎮的一大亮點,這裡有美麗的田園風光、清新的空氣和寧靜的鄉村生活,吸引了眾多城市遊客前來體驗。遊客可以在農家樂品嘗農家美食,參與農事活動,如耕地、播種、采摘等,感受鄉村生活的樂趣;還可以在鄉村民宿住宿,享受寧靜的夜晚,放鬆身心。

(十五)大業鎮

大業鎮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在現代農業方麵,大業鎮加大了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了農田灌溉和排水條件,推廣了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同時,大業鎮還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了特色種植和養殖,如種植草莓、藍莓等特色水果,養殖肉鴿、鵪鶉等特色禽畜,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農產品加工業是大業鎮的支柱產業之一,鎮內有多家農產品加工企業,主要加工糧食、水果、蔬菜等農產品,產品種類豐富,有麵粉、果汁、蔬菜罐頭等,不僅滿足了本地市場的需求,還遠銷外地。

(十六)溫滴樓滿族鎮

溫滴樓滿族鎮具有獨特的滿族文化風情和自然風光。這裡的滿族居民傳承著滿族的傳統文化,如滿族的傳統禮儀、民間藝術等。在傳統禮儀方麵,滿族居民注重尊老愛幼,見麵時行請安禮等。民間藝術方麵,滿族的剪紙、刺繡、滿族秧歌等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深受人們喜愛。自然風光方麵,溫滴樓滿族鎮有許多自然景觀,如山脈、河流、森林等,景色優美。鎮內的水庫波光粼粼,周圍群山環繞,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此外,溫滴樓滿族鎮還注重文化旅遊的發展,將滿族文化與自然風光相結合,打造了一些文化旅遊景點,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十七)建業鎮

建業鎮以工業和商貿業為主要產業。鎮內有多個工業園區,吸引了眾多企業入駐,涉及機械製造、電子資訊、食品加工等多個行業。這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加大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投入,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商貿業方麵,建業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周邊地區的商貿中心之一。鎮內有多個大型商場、超市和專業市場,商品種類齊全,交易活躍。同時,建業鎮還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推動傳統商貿業的轉型升級,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十八)白台子鎮

白台子鎮以農業和旅遊業為主要發展方向。農業方麵,主要種植玉米、高粱、大豆等糧食作物,同時還發展了蔬菜種植和畜牧養殖。蔬菜種植以大棚蔬菜為主,種植了黃瓜、西紅柿、茄子等多種蔬菜,供應本地市場。畜牧養殖以養殖牛、羊、豬等牲畜為主,形成了一定的養殖規模。旅遊業方麵,白台子鎮擁有一些自然景觀和曆史文化遺跡,如古老的寺廟、傳統的村落等。鎮內的寺廟曆史悠久,建築風格獨特,吸引了眾多信徒前來朝拜。傳統村落儲存了許多古老的建築和民俗文化,遊客可以在這裡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此外,白台子鎮還積極開發鄉村旅遊專案,打造農家樂、采摘園等,吸引了城市遊客前來體驗鄉村生活。

(十九)板石溝鄉

板石溝鄉以林果業和生態旅遊業為主要產業。鄉內山巒起伏,氣候適宜,非常適合果樹的生長,種植了大量的蘋果、梨、桃、杏等果樹,水果品質優良,口感鮮美。每到水果成熟的季節,漫山遍野的果樹掛滿了果實,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采摘。生態旅遊業是板石溝鄉的新興產業,這裡自然風光秀麗,空氣清新,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和奇特的岩石景觀。遊客可以在這裡登山、徒步、露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此外,板石溝鄉還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在發展產業的同時,積極開展植樹造林、生態修複等活動,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二十)謝屯鄉

謝屯鄉以漁業和特色農業為主要產業。漁業是謝屯鄉的傳統產業,這裡靠近渤海,漁業資源豐富。漁民們主要捕撈螃蟹、蝦、魚等海產品,漁業生產規模較大。為了提高漁業生產效益,謝屯鄉積極推廣先進的漁業養殖技術和捕撈裝置,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如修建漁港、漁船碼頭等。特色農業方麵,謝屯鄉種植了一些特色農產品,如花生、紅薯、西瓜等。這些農產品品質優良,口感獨特,深受市場歡迎。此外,謝屯鄉還注重農產品品牌建設,打造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提高了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二十一)遼寧省金城原種場

遼寧省金城原種場是淩海市重要的農業科研和良種繁育基地。這裡擁有先進的農業科研設施和專業的科研人員,主要從事農作物良種的選育、繁殖和推廣工作。原種場培育了多個優良品種的農作物種子,如玉米、水稻、大豆等,這些種子具有高產、優質、抗病等特點,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原種場還積極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和服務,為農民提供種植技術指導和諮詢,幫助農民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此外,原種場還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在農業生產中推廣綠色環保技術,減少農業麵源汙染,實現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曆史沿革與文化脈絡

淩海市曆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虞、夏時期,當時此地為冀州之域。商時屬孤竹國,周係幽州地。春秋、戰國時為屠河,屬燕國地。秦滅六國統一後,實行郡縣製,淩海市境域為遼西郡之轄境。西漢時屬遼西郡徒河縣地,新莽改稱河福縣。東漢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置遼東屬國,此地為遼東屬國之徒河縣。三國曹魏時期,屬幽州昌黎郡,郡縣同治。晉代時北方鮮卑族興起,前燕之慕容廆複置徒河,至慕容皝置西樂縣於此。南北朝時則為北魏之昌黎郡廣興縣,轄徒河、永樂、燕昌地。隋統一後為遼西郡滬河縣轄境。唐屬汝羅守捉地。

五代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契丹貴族耶律阿保機征服契丹各部後建立契丹國,後改為遼,始設錦州臨海軍,置永樂縣於此,屬京中道。錦州之名始於遼代,係以境內之小淩河繞城西南而東流,以其迴旋如錦,名曰「錦川」,縣名亦取於此。金因遼製仍名錦州,轄永樂、安昌、神水縣,屬北京路。元省軍縣名入州,稱錦州屬大寧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推翻元朝統治,建都南京,國號明,統一中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置廣寧中、左屯衛,錦縣是其轄境。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廣寧右屯衛,初設於十三山堡,翌年遷治早閭陽縣之臨海鄉(今右衛鎮),隸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明宣德三年置大淩河中左千戶所(今之市駐地),鬆山堡中屯千戶所,築城設守。迄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明崇禎四年(1631年),後金攻占大淩河城,此後淩海地區逐步納入後金(清)版圖。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錦州成為鎮守山海關的軍事重鎮,淩海境內設錦州府,下轄錦縣等縣,境內屯田墾荒漸興,人口逐漸增多。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存縣,錦縣屬奉天省遼沈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奉天省改稱遼寧省,錦縣直屬遼寧省。日偽統治時期,錦縣屬錦州省。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錦縣屬遼西專員公署。1948年10月,錦縣解放,屬遼西省。1954年,遼西、遼東兩省合並為遼寧省,錦縣屬遼寧省錦州專區。1959年,錦州專區撤銷,錦縣屬錦州市。1993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錦縣,設立淩海市(縣級),由錦州市代管至今。

在漫長的曆史程序中,淩海地區成為多民族交融的前沿,遼代契丹文化、明代軍事文化、清代滿族文化在此層層積澱。遼代時,因地處遼西走廊咽喉,淩海成為契丹貴族南下的重要據點,留下了豐富的遼代墓葬與遺址;明代作為抵禦蒙古、女真的軍事防線,境內設有大淩河城、鬆山堡等軍事要塞,見證了多次攻防戰事;清代隨著「闖關東」移民湧入,中原農耕文化與本地遊牧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民俗風情。

淩海曆史上湧現出多位影響深遠的人物。明代抗清名將祖大壽,其家族世代鎮守遼東,大淩河城之戰中雖最終降清;近代愛國將領馮占海,出生於淩海班吉塔鎮,「九一八」事變後率部抗日,被譽為「吉林抗日第一人」,其故居至今儲存完好;還有清代著名文人金毓黻,雖祖籍遼陽,但長期在錦州地區任職,對遼西曆史文化研究頗有建樹,其著作中多次提及淩海地區的曆史遺跡。

三、必遊景點

(一)奉國寺(淩海境內分支遺存)

雖主寺位於義縣,但淩海境內儲存有奉國寺下院遺址,位於右衛滿族鎮,現存遼代石佛一尊,高約3米,坐於須彌座上,衣紋線條與義縣奉國寺七佛風格一致,推測為遼代同期雕刻。遺址周邊散落大量遼代磚瓦殘片,印證了當年寺院規模。

(二)班吉塔

班吉塔位於班吉塔鎮,始建於遼代,清代重修,為八角七級密簷式磚塔,通高17米。塔基為須彌座,雕刻著纏枝蓮、力士等圖案,塔身每麵均有佛龕,內供坐佛,兩側有脅侍菩薩浮雕。塔身第七層有「遼代建塔」字樣磚刻,雖曆經風化,仍可辨認。塔旁原有寺院,現已不存,但塔體結構完整,是遼西地區少見的小型遼塔遺存。

(三)翠岩山寺

坐落於翠岩山主峰南側,始建於遼代,明代重修,現存建築為清代風格。寺院依山而建,分前、中、後三院,前院為山門與鐘鼓樓,中院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像,後院觀音閣內有清代泥塑觀音像,高25米,神態慈祥。寺內古柏參天,其中一株「遼柏」樹齡超千年,樹乾扭曲如盤龍,為寺中一奇。

(四)大淩河古戰場遺址

位於大淩河街道沿岸,是明末「大淩河之戰」的主戰場。1631年,皇太極率清軍圍攻大淩河城,祖大壽率明軍堅守三個月後投降,此戰是後金由弱轉強的關鍵一役。現存城牆殘段長約500米,高3-5米,夯土層清晰可見,牆體內嵌有明代磚碑,刻有「崇禎元年修」字樣。遺址旁立有清代《大淩河城戰紀》石碑,詳細記載戰事經過。

(五)岩井寺森林公園

位於溫滴樓滿族鎮,總麵積1450公頃,以森林景觀與古寺遺存為特色。園內有遼代岩井寺遺址,現存古井一口,深約10米,井水常年不涸,傳說為遼代僧人所鑿。公園內天然次生林覆蓋率達80,樹種有油鬆、柞樹、楓樹等,秋季紅葉漫山,形成壯觀景觀。山間有「一線天」「棋盤石」等自然景觀,其中棋盤石麵積約20平方米,石麵天然紋路如棋盤,傳說為仙人對弈之處。

(六)小淩河濕地

地處淩海與錦州交界處,總麵積約8000畝,是遼西最大的城市濕地。濕地內蘆葦叢生,河道蜿蜒,每年春季有天鵝、白鷺、野鴨等20餘種候鳥在此棲息,觀鳥台可近距離觀察鳥類活動。濕地內還保留著明代烽火台遺址,高約8米,為夯土築成,是當年遼東長城防線的組成部分。

(七)馮占海故居

位於班吉塔鎮,為清代四合院建築,占地約600平方米,青磚灰瓦,硬山式屋頂。正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院內石板鋪地,儲存有馮占海當年使用的書桌、馬鞭等遺物。故居內設有「馮占海抗日事跡展」,通過圖片、文字及實物,展現其率部抗日的曆程。

四、民俗風情

(一)滿族秧歌

流行於右衛滿族鎮、溫滴樓滿族鎮,與漢族秧歌不同,滿族秧歌動作幅度大,融入騎射、狩獵動作,如「鷹展翅」「馬刨蹄」等,舞者身著滿族長袍,頭戴翎子,伴奏以八角鼓、嗩呐為主,節奏明快。每逢春節、頒金節,各村秧歌隊會沿街表演,互相比拚技藝。

(二)渤海漁歌

閻家鎮、謝屯鄉的漁民保留著傳統漁歌,分「出海歌」「拉網歌」「歸航歌」三類。出海歌節奏沉穩,祈求平安;拉網歌旋律激昂,鼓舞乾勁;歸航歌歡快悠揚,慶祝豐收。歌詞多為即興創作,用遼西方言演唱,襯詞「哎嗨喲」「呼兒嘿喲」極具地方特色。

(三)傳統廟會

翠岩山寺廟會始於清代,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舉行,香客從周邊市縣趕來,寺內舉行誦經法會,山腳下設集市,售賣農具、小吃、日用品,還有皮影戲、馬戲等表演。廟會期間,當地村民會蒸製「平安饃」,用玉米麵製成,印有佛像圖案,分贈香客,祈求一年順遂。

五、特色美食

(一)淩海螃蟹

產自渤海遼東灣,因海域水溫低、鹽度適宜,螃蟹肉質緊實,蟹黃飽滿。當地傳統做法為清蒸,不加調料,僅靠海水自然鹹味提鮮,出鍋後蘸薑末醋汁食用,凸顯海鮮本味。秋季開海後,閻家鎮、謝屯鄉的漁港碼頭每日有新鮮螃蟹上市,是遊客必嘗美食。

(二)乾豆腐卷大蔥

淩海乾豆腐以大豆為原料,經18道工序製作,薄如紙張,韌性十足,可透光看字。食用時鋪開乾豆腐,抹上黃豆醬,捲上本地大蔥、香菜,口感清爽,豆香濃鬱。雙羊鎮的乾豆腐作坊仍保留傳統石磨磨漿工藝,遊客可參觀製作過程。

(三)鍋烙

與普通餃子不同,淩海鍋烙皮厚餡足,用平底鍋煎製,底部金黃酥脆,上部軟嫩,餡料多為豬肉白菜或韭菜雞蛋,搭配醋蒜汁食用。金城街道的老字號攤位做鍋烙已有百年曆史,每日限量供應,需排隊購買。

(四)大淩河魚宴

大淩河盛產鯽魚、鯉魚、鯰魚,當地漁民將不同魚類做成「一魚多吃」:魚頭熬湯、魚肉做丸子、魚雜燉豆腐、魚鱗炸成脆片。其中「侉燉大淩河鯽魚」最具特色,用河水慢燉,不加過多調料,湯色乳白,魚肉鮮嫩。

六、旅遊指南攻略

(一)交通方式

1外部交通:

-鐵路:沈山鐵路穿境而過,淩海站每日有往返沈陽、錦州、北京的列車,錦州站至淩海站車程20分鐘,票價8元;沈陽站至淩海站約2小時,票價22元。

-公路:京哈高速、阜錦高速在淩海境內設出入口,錦州長途汽車站每15分鐘有一班至淩海的班車,車程30分鐘,票價10元;自駕從錦州出發沿渤海大道行駛,25分鐘可達淩海市區。

2內部交通:

-市內公交:1路、2路、3路覆蓋市區主要區域,連線火車站、汽車站與商業中心,票價1元;鄉鎮公交每日6-18點運營,如市區至班吉塔鎮每小時一班,票價6元。

-計程車:起步價5元(3公裡內),超出後每公裡13元,市區至各景點可議價,如至翠岩山寺約25元,至馮占海故居約30元。

(二)住宿選擇

1市區周邊:可選擇靠近大淩河的民宿或酒店,多為農家院落改造,提供火炕房,人均80-120元/晚,可品嘗房東做的農家菜,如乾豆腐卷大蔥、貼餅子等。

2鄉鎮區域:班吉塔鎮、翠岩鎮有依托景點的民宿、酒店,如翠岩山腳下的民宿距景區步行10分鐘,提供登山向導服務,人均100-150元/晚,適合深度遊覽。

(三)最佳遊覽時間

-春季(4-5月):大淩河濕地候鳥聚集,翠岩山山花開放,適合觀鳥、踏青。

-秋季(9-10月):渤海開海,可品嘗新鮮海鮮,同時岩井寺森林公園紅葉漸染,景色宜人。

-冬季(12-2月):雖寒冷但遊客少,可參觀古寺遺址,感受曆史厚重感,部分民宿提供冬季捕魚體驗。

(四)線路推薦

1一日曆史文化遊:

上午:參觀大淩河古戰場遺址,瞭解明末戰事;隨後前往班吉塔,欣賞遼塔建築。

中午:在班吉塔鎮品嘗鍋烙。

下午:遊覽馮占海故居,感受抗日曆史;傍晚返回市區,逛夜市吃乾豆腐卷大蔥。

2兩日自然生態遊:

第一天:上午遊岩井寺森林公園,登山賞景;下午前往小淩河濕地觀鳥,體驗濕地徒步。

第二天:上午赴閻家鎮漁港,購買新鮮螃蟹;下午遊覽翠岩山寺,參加廟會活動(若逢農曆四月初八),傍晚返程。

(五)注意事項

1參觀古戰場遺址、遼塔等古跡時,請勿攀爬、觸控文物,遵守保護標識要求。

2秋季海邊風大,需攜帶防風外套;夏季濕地蚊蟲多,備好驅蚊液。

3購買海鮮時可在漁港直接找漁民購買,新鮮且價格實惠,附近餐館可代為加工,加工費約10-20元/份。

淩海的魅力,藏在遼塔的磚縫裡,融在大淩河的波濤中,裹在乾豆腐的香氣裡。從遼代的佛塔到明代的戰場,從滿族的秧歌到渤海的漁歌,這裡的每一處風景、每一種味道,都在訴說著遼西走廊的千年故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