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 第1章 鬆原市《寧江區》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 第1章 鬆原市《寧江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寧江區在吉林省中西部的廣袤鬆嫩平原上,這片土地麵積達1313平方公裡,下轄17個街道、5個鄉鎮,承載著悠久的曆史文化,展現著獨特的地域風情。無論是曆史遺跡,還是自然景觀;無論是民俗文化,還是特色美食,寧江區都有著豐富的資源,吸引著人們前來探索。

一、寧江區概覽

寧江區位於鬆嫩平原腹地,地理位置優越,鬆花江、第二鬆花江和嫩江在此交彙。這裡東與扶餘市為鄰,西、南與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接壤,北與黑龍江省肇源縣隔江相望,是鬆原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城區麵積79平方千米,在這不大不小的區域內,高樓大廈與市井小巷相互交織,展現出城市的活力與煙火氣。

寧江區下轄的5個鄉鎮各有特色。大窪鎮地處寧江區西南部,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是重要的農業生產鄉鎮,以種植玉米、水稻等農作物聞名。鎮內的民樂村更是遠近聞名,曾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這裡通過「集體抓產業、產業帶農戶」的方式,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實現機械化連片種植,形成了以合作社為主體,實施「六統一」合作經營生產模式,全村種植玉米的農戶全部加入合作社,入社比例達100。不僅如此,民樂村還積極探索綠色無公害蔬菜生產,每年為周邊的蔬菜種植園區提供優質蔬菜種苗300萬株。

善友鎮位於寧江區東部,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資源豐富。新屯村是善友鎮下轄的行政村,距鎮政府7公裡,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206戶,890人。這裡居住著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氛圍。村裡的主要經濟產業有養殖、林業等,近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確立的「四三加一」發展思路下,通過多方籌資,采取新農村建設、一事一議、獎補政策、危房改造等措施,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毛都站鎮地處寧江區西部,距寧江區人民政府20千米。東隔鬆花江與伯都鄉相望,南與興原鄉接壤,西北與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長山鎮毗鄰,北與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平鳳鄉交界。行政區域總麵積1423平方千米。明初有蒙古族在此地遊牧生息,為毛都西伯屯落,有著深厚的曆史底蘊。截至2018年末,毛都站鎮有戶籍人口人,截至2020年6月,下轄一個社羣、11個行政村。

伯都鄉位於寧江區北部,曆史文化悠久,擁有伯都訥遼金古城遺址等曆史遺跡。這裡的人們傳承著古老的文化習俗,在傳統節日裡,村民們會舉行熱鬨的慶祝活動,舞龍舞獅、扭秧歌等民俗表演精彩紛呈。

興原鄉環繞著城區,憑借著獨特的區位優勢,發展起了特色農業和鄉村旅遊業。一些村莊利用靠近城市的便利,開辦農家樂,吸引城市居民前來體驗鄉村生活,品嘗農家美食。

二、曆史沿革與文化脈絡

寧江區的曆史源遠流長,可追溯到西漢時期,古老的穢貊人在此建立了東北地區第一個少數民族部落國家——古夫餘國。那時,這裡的人們以農耕和漁獵為生,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唐朝時,此地為渤海國扶餘府;遼時設寧江州,如今寧江區的名字就源於此。遼代的寧江州是重要的軍事和經濟重鎮,見證了當時的繁榮與紛爭。金時,寧江區分屬會寧府會寧縣和隆州府利涉縣。

明朝後期,寧江區先後屬女真塔山左衛和科爾沁蒙古。後金立國後,複為滿族(女真後代)所轄,在此立官軍隊稱伯都訥站,後被譽為滿族發祥地。清康熙年間設伯都訥副都統,嘉慶年間置伯都訥廳,光緒年間,廳升府,更名為新城府。民國成立後,1913年改為新城縣,1914年改稱扶餘縣,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建國後。1987年11月撤縣建扶餘市,1992年6月成立鬆原市,此地改為扶餘區,1995年12月12日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成立寧江區。

在寧江區的曆史長河中,湧現出許多傑出人物。雖然沒有留下具體姓名,但在遼金時期,有眾多英勇善戰的將領,他們為保衛這片土地,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他們的事跡在民間口口相傳。在清朝時期,也有不少文人墨客,在伯都訥留下了優美的詩篇,讚美這裡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

三、必遊景點

(一)曆史遺址

伯都訥遼金古城遺址是寧江區不可錯過的曆史遺跡。這座古城遺址承載著遼金時期的曆史記憶,城牆雖然曆經歲月的侵蝕,但依然能看出當年的雄偉。城內的建築遺跡、街道佈局,都為研究遼金時期的城市建設、社會生活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站在古城遺址上,彷彿能看到當年的繁華景象,聽到市井的喧囂聲。

長崗子青銅文化遺址同樣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這裡出土的青銅器,造型精美,工藝精湛,反映了當時的青銅鑄造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這些青銅器不僅是曆史的見證,更是藝術的瑰寶,吸引著眾多考古學家和曆史愛好者前來探尋。

(二)自然景觀

鬆花江畔是寧江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沿著鬆花江漫步,江風拂麵,帶來絲絲涼意。江麵上船隻往來,遠處的景色如詩如畫。在江邊,還可以看到各種水鳥,它們時而在水麵上嬉戲,時而在空中翱翔,構成了一幅和諧的自然畫卷。

寧江森林公園也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公園內森林遼闊,有丹東鬆、金長白赤鬆(俗稱美人鬆)、沙柳、落葉鬆、黃花鬆等20多個品種。這裡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高,是天然的氧吧。遊客可以在這裡進行森林徒步、野餐等活動,享受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

(三)文化公園

成吉思汗文化園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成吉思汗文化主題公園。它采用不對稱設計,景觀分佈呈一湖兩環格局,分彆是郭爾羅斯湖景觀帶、聖山前內環景區和聖山周圍的外環景區。園區內的成吉思汗湖湖水清澈,與鬆花江水相通,沿湖生長著蘆葦、蒲草、睡蓮等水生植物,湖中有紅色錦鯉、鴛鴦、大雁等。聖山高16米,占地6萬平方米,動用土方86萬立方米,是鬆原地區體積最大的人工山丘。聖祖像位於聖山頂部,是世界最高的聖祖站立像,高22米,重666噸,象征聖主執政22年,光輝生命的66歲,基座上標記著被他征服過的歐亞大陸地圖。此外,還有蘇勒德、泰山石、九曲河、如意廣場、成吉思汗文化園銘石等景觀。這裡經常舉辦與蒙古族文化相關的活動,如蒙古族傳統節日慶祝活動、祭祀活動等,吸引了眾多遊客和信眾前來參與,促進了蒙古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四、古刹與寺廟

龍華寺是東北地區較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它的建築風格獨特,氣勢恢宏。寺內殿宇林立,佛像莊嚴,香火鼎盛。每逢佛教節日,這裡都會舉行盛大的法事活動,眾多信徒從四麵八方趕來,虔誠地祈福。在龍華寺,人們可以感受到濃厚的佛教文化氛圍,心靈得到淨化。

五、民俗風情

寧江區的民俗風情豐富多彩。在傳統節日裡,如春節、端午節等,人們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春節期間,家家戶戶張燈結彩,貼春聯、放鞭炮,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著豐盛的年夜飯,共享天倫之樂。端午節時,人們會舉行賽龍舟、包粽子等活動。在伯都訥,每年還會舉辦端午文化旅遊節,除了傳統的賽龍舟、包粽子,還有民俗表演、文化展覽等活動,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參與。

寧江區的民間藝術也彆具特色。伯都訥滿族紮彩技藝入選為國家級非文化物質遺產。紮彩藝人用竹子、彩紙等材料,製作出各種精美的工藝品,如花燈、花轎、人物造型等,栩栩如生,令人讚歎不已。這些紮彩作品不僅具有藝術價值,還承載著滿族的文化傳統和曆史記憶。

六、特色美食

寧江區的美食獨具風味。首屈一指的當屬查乾湖魚宴,查乾湖的魚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其中胖頭魚最為出名,可清蒸、紅燒、燉湯,清蒸的胖頭魚保留了魚的原汁原味,魚肉鮮嫩,湯汁鮮美;紅燒的則色澤紅亮,味道濃鬱;燉湯的魚湯奶白,香氣撲鼻。

粘豆包也是當地的特色美食之一。它以黃米麵為皮,以紅豆沙為餡,經過蒸製而成。粘豆包口感軟糯,香甜可口,是當地人喜愛的傳統美食,也是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食品。

還有蒙古族美食手把肉,選用鮮嫩的羊肉,煮熟後直接用手拿著吃,配上韭菜花醬、蒜泥等調料,味道醇厚,充滿了濃鬱的草原風味,讓人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豪爽與熱情。

七、旅遊指南攻略

(一)最佳旅遊時間

寧江區四季分明,不同季節有不同的景色和活動。夏季(6-8月)氣候宜人,適合遊覽鬆花江畔、寧江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還可以品嘗到各種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冬季(12-2月)雖然寒冷,但可以欣賞到美麗的雪景,體驗滑冰、滑雪等冰雪專案,此時也是品嘗查乾湖冬捕鮮魚的好時機。

(二)交通指南

寧江區交通便利。如果是乘坐飛機,可以先到達長春龍嘉國際機場或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然後再轉乘汽車前往寧江區。從長春龍嘉國際機場到寧江區,可在機場乘坐前往鬆原的長途客車,車程約2小時;從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到寧江區,也有直達的長途客車,車程約3小時。

如果選擇火車,京哈、長白鐵路穿城而過,可乘坐火車到達鬆原站,然後再乘坐市內公交或計程車前往各個景點。

市內交通方麵,有公交車、計程車和共享單車可供選擇。公交車線路覆蓋較廣,出行較為方便;計程車價格合理,適合多人出行或攜帶較多行李時乘坐;共享單車則適合短距離出行,方便快捷。

(三)住宿推薦

寧江區有各種檔次的住宿可供選擇。如果追求舒適和豪華,可以選擇位於市中心的星級酒店,如鬆原市的一些國際連鎖酒店,這些酒店設施齊全,服務周到。如果想要體驗當地的民俗文化,可以選擇一些特色民宿,如位於伯都鄉的滿族民俗民宿,在這裡可以感受滿族的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此外,還有一些經濟型酒店和快捷酒店,價格實惠,適合預算有限的遊客。

(四)遊玩路線規劃

如果隻有一天時間,可以先前往成吉思汗文化園,欣賞獨特的蒙古族文化景觀,感受成吉思汗的偉大與豪邁。中午在附近品嘗蒙古族美食手把肉。下午前往鬆花江畔,漫步江邊,欣賞江景,放鬆身心。晚上可以去市區品嘗查乾湖魚宴,體驗當地的特色美食。

如果有兩天時間,可以在第一天的基礎上,第二天前往龍華寺,感受佛教文化的莊嚴與寧靜。然後去寧江森林公園,享受大自然的清新與寧靜,進行森林徒步、野餐等活動。

寧江區,這座鬆嫩平原上的城市,既有悠久的曆史文化,又有美麗的自然景觀,還有獨特的民俗風情和美味的特色美食。無論是曆史文化愛好者,還是自然景觀追求者,亦或是美食探險家,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它就像一本厚重的書,每一頁都寫滿了故事,等待著人們去翻開、去品味。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